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方孝孺被「誅十族」說法為何會流傳至今?

方孝孺被「誅十族」說法為何會流傳至今?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林小靜

在明代及以後的歷史和民間敘事中,明初儒臣方孝孺在靖難之役中為建文帝殉難,這被後來的敘事者視為忠義的楷模,出現了許多稱頌方孝孺的記載,其中「誅十族」的說法流傳最廣,很長時間裡人們將之視為歷史事實。但其實經歷史學者的考證,「誅十族」的說法是子虛烏有的,之所以它會流傳至今,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可以說,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背後是一批人的政治訴求。

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儒臣,字希直,浙江寧海人,年輕時師承名儒宋濂,被宋濂稱為「白鳥中的孤鳳」,是繼宋濂、劉基之後的又一「文宗」,有「天下讀書種子」之譽名,其才德得到當時人的讚許。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召見方孝孺,當場稱讚他是「此庄士,當老其才輔汝」,不過這一次朱元璋並沒有馬上起用方孝孺。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再被舉薦,後來被任命為漢中府學教授,不久成為世子的老師。建文帝對方孝孺十分器重,建文新政時方孝孺提了不少的建議,其中便有「削藩」。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了徹底清除建文帝的勢力,以「建文奸黨」的名義大肆捉拿、處決建文朝的大臣,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不過據記載,朱棣起初是希望拉攏方孝孺的,但是方孝孺堅持不肯合作,因而方孝孺的下場也極為悲慘,被「誅十族」的傳言也由此出現。

靖難之役

「遵祖制」固然是朱棣起兵造反的重要旗號,但是要為靖難之役作出合理的解釋,需要建立在合乎國家制度和法律的基礎上,為了獲取政治上的合法性,「壬午之難」的殉難者往往按照明朝刑律被冠以「謀反大逆」的罪名,其處決手段也需合乎明律的規定,但是明朝律例中並沒有「誅十族」的明確規定,因此「誅十族」的說法並沒有令人信服的文獻支撐。但是在民間敘事中,從萬曆中後期開始,有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越來越多,甚至在官方公文書中也被提及,到了明清之際,這一說法進一步被傳播開來,因此「誅十族」由一種流言逐漸轉化成了「事實」。

明成祖朱棣

那麼,「誅十族」的說法為什麼會演變為一種「事實」呢?方孝孺作為具有典型忠君思想的士大夫,其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成為大多數士大夫的標榜,也被士大夫所同情。因此,對方孝孺殉難事件的不斷敘述、加工成了表達這些士大夫們價值觀的訴求。另外,方孝孺殉難的故事到明朝中後期愈來愈流傳開來,與當時東林人士的處境有關,啟、禎兩朝的東林人士受到了較為殘酷的政治迫害,這讓他們與方孝孺殉難事迹產生了共鳴,因此「誅十族」說法的出現也反映出了他們處境的艱難。

參考文獻:

李谷悅:《方孝孺殉難事迹的敘事演化與「誅十族」說考》,《史學月刊》2014年第5期。

張樹旺:《方孝孺殉難原因考》,《台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30卷第2期。

李群:《明代「靖難之役」中儒生與皇權的關係——以方孝孺為例》,《管子學刊》2012年第1期。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王雪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顧誠先生所著之力作《南明史》,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學術著作
朱元璋不喜宦官,但洪武末期宦官為何復得勢?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