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六點半起床,七點一刻出門,到學校還得早自習,然後這一天的課程,回來六張卷子,還得寫作業,回頭咱學習成績是弄上去了,整個身體壞了值當嗎?」

這是電視劇《小別離》中的台詞,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國學生的真實寫照。學校題海,回家特訓,考試玩命,假期補課,一代人這樣長大,卻又看著身邊的孩子這樣長大。

為了給學生鬆綁,國家做出了很多努力。2018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對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和政府這四大主體提出了30條減負措施,被稱為史上最嚴最全最細緻。

減負失敗了那麼多次,這一次能成功嗎?

減負減負,越減越重

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並非最近才走進公眾視野。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發布了《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這也是新中國第一道「減負令」。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5年至今,國家層面以專門文件方式發布的「減負令」有十餘道。再加上各地出台的減負政策,已發布的「減負令」多達上百道。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從各個年代的減負措施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在2000年以前,「減負令」強調校內減負,要求學校縮短在校時間、減少考試次數,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減少作業量等。

校內很累,校外也不輕鬆,校外補課更是家常便飯。所以近年來,「減負令」除了重申和調整原有的減負措施,還增加了校外培訓機構這一新的減負主體。

然而,減負喊了大半個世紀,卻似乎一直停留在紙面上,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進一步加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先後於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在全國十個省市進行了三次「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結果顯示:00後中小學生在校時間更長,且超標人數比例居高不下;做家庭作業時間較95後學生有所縮短,但仍然超標;上課外班時間更是顯著增加。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5年到2015年,無論是學習日還是休息日,幾乎都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學生在校時長、做家庭作業時長超標,休息日超標情況更加嚴重。披星戴月學習、寫作業到深夜,是中小學生的生活常態。

十年前的學生把漫畫書藏在作業中偷偷翻閱,現在的學生做作業時也少不了偷偷來一局王者,吃一把雞。坐在書桌前,明明有堆成山的作業做不完,卻又忍不住想玩手機,只能向睡眠要時間。

過重的學業負擔擠壓了休息娛樂,休息不好也成了常態。2015年「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學習日有高達57%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較2010年增加了6.2%。即使是休息日,也有34.5%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達標。

睡不好,可能導致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下降。到底睡多久才比較合適呢?據2015年美國睡眠基金會發布的最新睡眠量建議,6-13歲中小學生的推薦睡眠時間為9-11小時,14-17歲為8-10小時。

作業做不完,睡覺睡不夠,更別說每天鍛煉一小時了。

「不補課,我家孩子就輸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等待中小學生的,還有各式各樣的補習班。

即使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中小學生的負擔也稱得上是「遙遙領先」。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 2015)的報告顯示,在 OECD 國家 ( 地區),學生平均每周用於課外學習的時間為17.1小時。

而中國大陸參加 PISA 測評的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省市學生,平均每周用於課外學習的時間為27小時,在所有參加測評的國家及地區中僅次於阿聯酋,其中數學為課外學習時間最長的學科。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表示,減負令效果往往不大好,一些學生、家長不買賬,根本原因在於考試製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家長和學生為升學和高考焦慮,「進不了前一百,就進不了重點高中;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等於是這輩子完了。」

焦慮感使家長們寧可為孩子選擇一個痛苦的童年,也不希望他們有個卑微的成年。看到別人都在學時,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人,於是心甘情願地將孩子推到補習班。

這一心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解釋:人們在劇場中看戲,一部分人為了看得更清楚選擇站起來,導致其他人不得不跟著站起來觀看,但最終的觀看效果卻和最初時一樣。

焦慮就是商機,養活了眾多的校外培訓機構。為了緩解教育焦慮,消弭劇場效應,教育部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了專項治理,主要針對安全隱患、無證無照、強化應試、超綱教學、組織競賽等六類突出問題。

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約40萬所,其中存在問題機構約27萬所,已完成整改約21萬所,完成整改率達到了77.42%。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專項治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在打擦邊球。因為治理歸治理,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整治,並不能緩解家長的焦慮。

一些培訓機構沒有公示教師資格證、拆了招牌繼續營業,甚至打著藝術培訓的名義進行學科輔導。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家長買賬。

對家長來說,當然不希望自己家孩子這麼累,可是萬一減負完成績降了,寧可不減。

真的減負,可能就掉隊了

家長的擔心不是沒有根據。

中國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存在於省際之間、城市之間,城市之內也大不相同。

儘管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入學」,但因為學校之間存在差距,擇校行為仍然十分普遍。

在「小升初」階段,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是擇校生。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數據顯示,為了擇校,13.8%的家長選擇走關係,5.5%的家長會在學校所在片區買房,2.9%的家長會給學校繳納額外費用。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擇校無非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學校教育,而高昂的擇校成本,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承受。

如果校內搞減負,校外勢必接棒。但對底層的孩子來說,他們也很難在校外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發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現狀》顯示,無論城鎮還是農村,校外培訓都是以學科類為主,但農村地區中小學生學科類培訓參與率僅為城鎮的二分之一。

學科類培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需要更多花費的興趣類培訓。當城裡的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書法時,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此類培訓參與率甚至還不到城鎮的五分之一。

中產焦慮下,哪個家長敢給孩子減負

除了城鄉及地區差異,校外教育也存在著明顯的貧富差異。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18年發布的《我國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研究報告》顯示,家庭經濟富裕的學生參加校外補習的比例為68.1%,明顯高於家庭經濟中等的學生比例(50.2%),遠高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比例(31.5%)。

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身處優質的教育環境,有能力選擇更好的學校教育和課外補習,即使是負重奔跑,他們也能跑得更快一些。來自校內外的雙重壓力,正在把窮人家的孩子甩在後面。

在《小別離》中,為了逃避升學壓力,朵朵被父母送出了國。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去擠那座有著千軍萬馬的獨木橋,真的就是唯一的選擇。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網易數讀」,作者 | 蘇昕,設計師 | 趙鵬路。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