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女竇漪房的逆襲之路:從灰姑娘到帝後,真的是「天幸」?

民女竇漪房的逆襲之路:從灰姑娘到帝後,真的是「天幸」?

西漢王朝210多年裡,歷13帝18位皇后,能被大多數人知曉的帝後不過呂后、竇太后、衛後(衛子夫)、王政君、趙飛燕等諸位。但縱觀西漢一朝,外戚帝後中能有所作為並權傾一時的,僅有3人:漢高祖劉邦髮妻呂雉呂后,漢文帝皇后竇漪房竇後,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在這三人中,最幸運的是竇太后,甚至是中國歷史上眾多后妃中最為幸運的人,頗具「灰姑娘」色彩的傳奇人生。司馬遷在其《史記·外戚世家》中對竇太后的敘寫表現出了她獨得「天幸」的讚歎之情。然而,竇太后又是如何從一介平民和宮女(灰姑娘)逆襲為帝後的呢?她傳奇的一生真的是太史公司馬遷所說的「天幸」嗎?今天「縱橫國史」就來說說西漢帝後竇漪房的成長之路:從灰姑娘到帝後的逆襲,真的是「天幸」?

為何說竇太后獨得「天幸」?先簡略看看其得「天幸」的一生:竇太后生年不詳,名不詳,僅知其為漢趙國清河郡觀津人,據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知其名為「漪房」。父母早亡,自幼孤苦,幼弟在四五歲時被拐賣輾轉十幾家而走失,遭受著父母早亡和兄弟姐妹骨肉分離的打擊與痛苦,家貧且賤,為生活計以「良家女」「入宮侍太后」,成為呂后的隨身侍女。恰逢呂后「出宮女以賜諸王」,竇太后得「在行中」。竇太后本想「如趙,近家」,還與管事的宦官說好把她安排至趙國的名單中,結果主事宦官不放在心上,「誤置代伍中」。陰差陽錯的竇太后來到劉恆的代國後,獲得代王「獨幸竇姬」的恩寵。得「獨幸」的竇太后為代王(後來的漢文帝)生有1女2子。

竇姬雖得「獨幸」,卻非代王嫡妻,但上天要「天幸」她,擋也擋不住。代王王后為文帝劉恆育有四嫡子,但在代王登基稱帝前全都病死了。等到代王稱帝時,竇姬長子劉啟毫無競爭地成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古代言「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公元前179年正月劉啟被立為太子,2個月後竇姬被立為皇后,母儀天下,從此開啟了她參與朝政,享盡人生尊榮的一生。儘管文帝後期因「竇後病,失明」失去了文帝的寵幸,但文帝所寵幸的邯鄲慎夫人和尹姬皆無子,對竇後地位構不成威脅。漢文帝駕崩後,竇皇后被立為太后,其子劉啟帝位是為漢景帝,竇後也開啟了她左右漢朝政的生涯,一直活到70多歲她的孫子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又被立為太皇太后。在後位45年之久,從宮女到王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歷經四朝沉浮,從公元前179年被冊立為皇后到公元前135年去世,始終沒有離開漢朝堂權力中心和學術中心(她好黃老之學,子嗣均要讀老子等黃老書籍),死後與文帝合葬霸陵。

還有一件事也能體現竇後獨得「天幸」,即在她被冊立為皇后後,她的胞弟找到了,據說其弟被「略賣」後,輾轉十幾家至宜陽,長大後去宜陽山裡為其主人挖礦,和他一起去挖礦的100多人里,有一次在山崖下睡覺的時候山崖崩塌了,結果和他弟竇廣國一起的人在山崖崩塌中都被砸死了,唯獨竇廣國存活,占卜時說他必定能封侯,並說徙家長安,恰巧他聽說新立的皇后之姓氏及何地之人,於是他上書陳述,姐弟兩人得以重逢相認,終於封侯將相,一家團圓。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也不順暢,她弟是怎麼知道新立的皇后及其信息的?是不是真的太「幸運」了?

太史公司馬遷曾讚歎竇後「得天幸」,出身卑微的她從一介平民、宮女到帝後,經歷了很多人生巧合,頗受上天眷顧,歷經四朝2個盛世,享盡尊榮,華麗麗的是從一個灰姑娘逆襲成為母儀天下的帝後,可謂人生贏家。那麼,竇太后由灰姑娘逆襲為帝後,真的是獨得「天幸」嗎?一個「天幸」的定論就可以解釋其華麗逆襲的一生嗎?設想一下,如果竇後沒有被列入賜予諸侯王的名單中,如果管事宦官應其要求列入「趙伍」,如果代王沒有「獨幸竇姬」,如果代王沒有繼承大統,如果嫡系王后兒子沒有早死……但這些假設,都仍有可推敲之處,一些不經意的人、事、物甚至細枝末節串在一起的時候,都會影響歷史的走向,並有其必然邏輯。解決問題,必須回到問題中。竇後凄苦的青少年時期我們不說,說說她從入宮到成為王妃皇后母儀天下,或更長一點的時間段竇後一些看似巧合的事情,是否真的就是巧合和「天幸」。

第一,為什麼竇姬要求去趙國卻最終去了代國?根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該事成了這樣是因為主事宦官「宦官忘之」。單單「忘之」一詞似乎有掩飾之嫌,是否真的「忘之」,因沒有更詳細的史料不敢下斷言,但卻給我們為歷史這位姑娘「描摹」真實的歷史多了幾種可能與猜想:一是主事宦官真的忘了,因為主事宦官根本不把一個宮女之請求放在眼內。畢竟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大概用司馬遷在該世家中開篇引言所講,即「天命」(天命觀古代盛行)。二是宦官有意為之而「忘了」。竇後出身低微,沒錢賄賂宦官幫忙,即使宦官記得其要求,但不會幫她(誰會想到她以後成為帝後呢?),因而以「忘之」隱晦帶過(史記有很多隱晦的筆法,熟悉史記的小夥伴應知)。類似的事在西漢末也發生過,如王昭君故事:因沒錢賄賂畫師而被畫丑(古代四大美女呢!),被和親遠嫁匈奴,雖在民族關係處理上功績卓著,但命運多舛。

第二,為何代王「獨幸竇姬」?如果把呂后出宮人以賜諸侯王事件看作一件富含政治意味的事件,那麼,從政治角度看,代王獨幸竇姬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出宮人以賜諸侯王是漢建以來第一次,為呂后首創,政治意義非凡。回顧呂后主政漢初階段,殺異姓諸侯王、製造「人彘」事件、嫁女籠絡同姓諸侯王而又相繼逼死事件等,都充滿殘忍血腥的政治鬥爭性,而出宮人到代國之前,呂后一度要把代王劉恆遷封趙國為王,好在代王不嫌代地貧乏而以「願守代邊」婉言謝絕「封趙」故事,否則可能會釀一慘禍,文景之治則是否會改寫?竇姬作為早期侍奉呂后的貼身宮女而出宮至代國,大有監督代王之嫌,其身份有特殊性,代王獨幸竇姬是向呂后傳達忠心之意,以減輕呂后對其的政治注意(若為政治事件和有意拉攏諸侯王,呂后不可能隨便選人,必要樣貌、品行、才藝符合其要求方可)。

如果從竇姬出身及文帝母子早期人生經歷相似而言,文帝獨幸竇姬應是兩者情投意合和性格相仿有關。文帝獨幸竇姬絕非「色與藝」,按年齡,竇姬長於文帝,且文帝母薄太后乃是在收容犯罪的織錦室被劉邦寵幸一次而生代王的,後長期被冷落,宮中並無地位,劉恆少時也長受譏諷傷害,她們母子倆得意存活仍是因為不受寵之故,否則「戚夫人故事」仍在身側。而竇姬「少也賤」,沒有一般富家小姐的脾氣和不良生活習慣,節儉樸素,謙謹、勤敏,善於體貼年輕的代王。文帝一生清平節儉,登基後亦崇尚節儉,反對勞民傷財,且竇姬在文帝在位的20多年裡從未過問朝政,只管後宮和相夫教子。兩者出身相似,性格和生活習慣相當,可謂與代王同病相憐又同氣連枝,這樣賢良淑德、通情達理和安分守己的人格魅力,怎麼會不受文帝喜歡?獨幸就顯得合情合理。

第三,為何文帝代王時期嫡後及其子嗣相繼病死,然後竇姬及其子毫無競爭壓力相繼當了皇后和太子?史載,「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為梁孝王。」這段記載令筆者頗為咀嚼,新登帝位的代王劉恆本在朝廷中央無甚根基,「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而恰登基數月群臣即請立太子,後數月群臣又請立竇姬為皇后,其長女和幼子又迅速被定高爵。這種情況已經不能用「平步青雲」來形容,應該是坐了火箭吧。而在竇姬被立為皇后過程中,還有一件事頗令人尋味:立太子畢後(正月),僅過了2個月,有司上書文帝請立皇后時,薄太后(文帝生母)對文帝說「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直接為竇姬發話美言。對於孝子文帝而言,母上大人的話極具權威和震懾,這說明竇姬和婆婆關係極為好,甚至很會討婆婆歡心,因而史料上我們看到薄太后直接下令追尊竇後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

分析上述兩件事的目的在於說明竇後必定是一個頗具手段的人,儘管有關她稱皇后前的許多資料匱乏,但是從其稱後之後的幾件小事中我們仍可以看出,久居宮中的她必定深知宮斗之殘酷,她得獨寵後絕非一個甘於平庸、安於現狀的人。且在文帝後期得病失明處於人生黑暗期的竇後仍然能穩坐後宮之主數十年,這是為何?有一件事表明竇後登上帝後位置後是極其有政治手腕的,也是一個不好惹的主:竇後失明後,在一次上林皇家宴會中,上林官把正得文帝寵幸的慎夫人坐席安排與皇后同(古代登基森嚴,與皇后同席位大有取代六宮之主的意思,政治意味很深),中郎將袁盎見狀命內侍把座位下撤,慎夫人和文帝都極為不高興,文帝更是一氣之下直接拉慎夫人打道回府。結果袁盎對文帝的解釋是「不記得呂后人彘事件了嗎?」,一句話懟得文帝無所答而不了了之。還有一件事就是竇後好黃老之學,導致景帝及諸竇氏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不得不」三個字的史料書寫也令人尋味。

因此,以這些事件反觀代王后及其四子早逝,是否意味著並非巧合而是另有蹊蹺?看多宮斗劇的小夥伴,大概是可以想像一下情景的,歷朝歷代後宮爭寵奪位不擇手段之案例史多有記載。而武帝時期朝堂發生的太尉田蚡(王太后弟弟)挾裹丞相竇嬰(竇後侄子)策劃的「尊儒活動」,「請無奏事東宮」,結果竇後大怒,太尉和御史大夫被罷免,趙綰和九卿之一的王臧被下獄處死,最終以這場以朝堂為鬥爭舞台,實則為後宮權力鬥爭的事件以竇後完勝結束。

縱觀竇後一生,她少遭難,入宮後因宦官「誤置代伍中」而發生命運變化,這一「誤」,竇後「誤」出了許多人生巧合,還誤出了一個「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司馬遷曾感嘆竇姬之得「天幸」,但縱橫國史通過短少的分析,卻發現了許多令人驚嘆的「不誤」,而所有「誤」的事中卻機緣巧合地為竇漪房這個西漢三大帝後之一的女人入主東宮、穩坐六宮之主的後半生鋪平了道路,平步青雲而又享盡人生榮華富貴,青史留名。70多年的人生里,竇太后見證了西漢從蕭條到文景之治的興盛再到漢武帝的鼎盛,歷盡人生跌宕起伏和繁華尊榮,個人從灰姑娘逆襲成女強人(帝後),從卑微到尊榮,何其傳奇又令人唏噓!

你們說,竇後真的是獨得「天幸」?非也。曾有一段話說:「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丟失釘子」和「亡國」看似完全不相干,但通過許多偶然的環環相扣,最終聯結在了一起。竇太后傳奇的一生也是由這樣一個個看似偶然的獨得「天幸」聯結起來才達成的。如果少了其中一環,竇漪房一生或許就不會是如此富於戲劇性與傳奇性了!

我是「縱橫國史1號」,文為縱橫國史原創,秦漢史每周2更,歡迎關注留言,帶你漲知識,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天京事變自相殘殺,誰才是贏家?不是洪秀全,不是清王朝
石達開受困大渡河時,為何主動向清軍「請降」?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