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豈有可宰殺的道理?

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豈有可宰殺的道理?

善於改過的人,在禁止某一種過錯之前,首先,要明了其中的道理。譬如我們要想不殺生,先要去了解為什麼不殺生,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也就是說,先不急於在事上禁止,重點要思惟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道理。也就是禁止之前,先思惟過患、功德等,思惟之後引起勝解信、引起斷惡行善的善念,這樣就有力量趣入。這和道次第觀察修的方法是一致的。觀察修也叫分別修,是菩提道次第的特有修法。就是在禪定中思考問題,用智慧來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內在覺受的一個過程。比如以思惟輪迴過患為例,我們通過學習知道了輪迴的種種過患之後,只是對此有所了解,僅僅是獲得一些知識而已,並沒有發揮出相應的激勵作用。

我們必須要把這些問題拿到禪定之中,在寂靜專註的狀態下,進行反覆的思惟抉擇,觀察體悟,直至在心中產生相應的覺受,改變自己原有的心相續,心和法融為一體,真正生起對輪迴的厭離感。

這就是觀察修。只有觀察修才能帶來這種證量。比如說要戒殺生,要反覆思惟殺生有多麼不合理。上天有好生

之德,萬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殺害別的生命來養活我們,我們怎麼能心安呢?一旦內心認定殺生是無理的邪行,它就失去了道理上的支持,內心自然會發起不殺生的意願。

再比如說,我們要教育人改正某種惡行,就需要先疏通其思想,經過與之反覆地交流溝通,彼此達成共識,對方願意受教,改起來才會順利。如果只是勉強地限制,對方不明白這樣做究竟的道理,過不了幾天,老毛病又會複發。所以,改過,要通過觀察,說服自己,遣除心裡的無知、邪知、邪見和疑惑。心裡認識到了,行為上就容易改變。

下面以戒殺為例,說明如何從道理上改過。如果我們有殺生這個過失,就要「思」,即要常常想。我們接受聖賢教誨之後,我們聽到這些教誨,我們要這樣觀想,常常放在心上: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動物都愛惜自己的生命,殘殺它、剝奪它的生存權利,來滋養我們,我們怎麼能心安呢?確實,「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動物,哪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道理?連蚊蟲、螞蟻都貪生怕死,我們要想殺它來滋養自己,我們的心能安嗎?

如果反過來說,人家殺我們去滋養他,我們能心甘情願嗎?要常常想這個道理。

再想想動物被屠殺時候的狀況,先要受屠刀的宰割之苦,「鼎鑊」就是宰殺之後還要放入鍋里用沸水煮、以熱油煎,感受各種徹入骨髓的痛苦。而我的滋養,各種肥美的肉食擺在眼前,吃過之後,只是變成糞便而已。蔬菜素食盡可以填飽肚子、提供能量,何必要傷害其他的生命,損壞自己的福報呢?

「己之養也」,這是講我們一般的日常生活習慣;「珍膏羅列」,就是菜肴很豐富。大家有沒有想到,「食過即空」?我們貪圖美味,為誰來貪圖?我們殺生吃肉,為誰?能夠辨別滋味的舌頭。舌頭不過三寸長而已,到喉嚨底下就不知道味道了;為了滿足這個三寸舌頭,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值得!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想過?我們貪著一時的口味而傷害生命,實際是把自己往三惡道里送。這就像貪吃刀鋒上的蜜,以片刻的享受換來的卻是割舌的痛苦,這樣的做法極不明智,也不合理。

素食對於健康大有好處,特別是中年以後。中年以後不知道在飲食上攝生,對於晚年身體健康會有很大影響。這是從飲食起居上講,我們一般講「衛生」。世人都懂得講衛生。還有重要的,就是衛性,「性」是好的性情,它會影響生理。懂得衛性,保護一個好的情緒。佛講三條,除了講求衛生、衛性,還講衛心,保護自己的慈悲心,保護自己善良清凈的心。所以,不食一切眾生肉,有很深的道理在。

在素食蔬菜裡面,佛法揀別五種蔬菜不吃,這五種叫「五葷菜」。「葷」是草字頭,葷不是肉,肉叫「腥」,佛教叫「葷腥」,這是要戒除的。「葷」是指五種菜:蔥、大蒜、小蒜(蕎頭)、韭菜、洋蔥,這五種菜不吃。為什麼不吃?《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這五種東西生吃刺激生理,容易發脾氣,不生吃它們是為了防止發脾氣、動肝火,利於安靜清凈修行。熟吃,則容易增長愛欲,所以要戒除。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裡面的酒本身沒有過失,但酒醉了,容易犯殺、盜、淫、妄。因為酒本身沒有過失,所以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開緣」就是開戒不是犯戒,在某一種時期可以飲酒。中藥裡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藥引子,這就許可用。戒律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其精神,懂得佛為什麼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如何運用,什麼情況之下怎樣運用。只有這樣你才知道戒律是大自在,斷惡行善。對於殺生的過患,還應當按照佛經,具體思惟它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通過深入、具體地思惟,就會對殺生生起厭離心、慚愧心,從而遠離殺生的邪行。這是從理上改。

凡是有血氣的眾生,都具有靈性覺知。既然有靈性覺知,就和我同體,都具有佛性。縱然我不能修持至高的德行,來使它尊敬我、親近我,又豈能愚痴地殺害生命,讓它無止境地仇恨我呢?

這是思惟佛性平等而戒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飛禽走獸,蜎飛蠕動,都和人一樣具有如來藏。

狗牙中顯化舍利,蛤蜊中出現觀音大士,毒蛇聞偈轉身證果,鸚鵡念南無阿彌陀佛都能燒出舍利!一切的眾生或是過去佛,或是現在佛,或是未來佛,豈有可宰殺的道理?在佛教里講到吃飯就是療病,為了維持色身,便於修道解脫,因此把飯作為療病的葯。在中國佛教禪宗里,因為農禪並重,白天要出坡勞作,所以晚上還要吃飯,這個叫「葯食」,也就是為了維持生命,保持體力,把吃飯當作吃藥一樣。這裡講到「食過即空」,所以不應該貪著口欲而吃眾生肉。

有一首詩曰:「滋味勿多,貪生靈害百般。乍過三寸舌,誰更辨咸酸?」意思是滋味不要去貪,一切肉食都是經過萬般殘害的生命,過了舌頭下咽之後,誰還會去辨別那些咸酸的味道呢?這些都是講不要貪於口味而去殺生。在佛教里有「三凈肉」的說法,就是說如果因為條件所限做不到嚴格素食的話,在家居士可以吃「三凈肉」。

何謂三凈肉?第一不見他殺:不是親眼見到別人殺的;第二不聞殺:不是親耳聽到別人殺的;第三不疑為我殺:它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得。此為三凈肉。

反之,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親自殺,而叫別人殺來給我吃,這也是犯規,得無量罪;沒有自己親自殺,也沒有叫他人殺來給我吃,但譬如聽到隔壁有被殺之雞的慘叫之聲,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則犯規,得無量罪;若我到朋友家,朋友很好客,特意買活雞或自家所養的雞來殺,這雞本來不該死,卻因為我的原因而被殺,這叫作為我殺,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則犯規,得無量罪。

我們要常常想到,這一切動物有血、有氣,「血氣之屬」都是講的動物。動物都有靈知,都有知覺。「既有靈知,皆我一體。」我們知道物質是有限界的,靈知沒有界限,沒有界限這才知道是一體。所以佛說: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的現相,跟我們的心是一體;也就是心顯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虛空法界。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樣子就是眾生、國土,一切的自然現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難覺察到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正因為它本來是一體,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都有感應。感應的靈敏程度,與眾生的清凈心、染污心,可以說,成一個正比例;心越清凈,感應的靈敏度越強。所以在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中,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跟他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佛的接收器非常靈敏,極微弱的波動,佛都能夠收到。而我們凡夫接收能力差,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修養的功夫,把我們心底的穢垢洗刷清除掉,恢復到我們的本能,那我們接收的能力就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虛空法界,過去、現在、未來,所有極其微弱波動的現象,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縱不能躬修至德」,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圓滿,為什麼?道德真正到這個程度,動物對你都會尊敬,對你都愛護。「親我」,就是愛護。絕不會來干擾我們,我們要有德行去感化它們。

印光法師70歲之後,房間里的一些小動物都沒有了,蚊蟲、螞蟻、蟑螂、跳蚤,一個都找不到,印光法師道德修養達到這個水平。

這些小動物對大師都敬仰,都來保護他,怎麼會來干擾他?我們見到了,聽到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我們修得還不夠,居住的環境裡面還有這些小動物。我們努力斷惡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誠懇,一天比一天清凈,一天比一天慈悲。我們很認真、很努力在修。從居住環境的小動物上看,它來騷擾我們少了,數量少了,次數少了,這是我們自己很值得歡喜的,自己的善德在進步,但是還不夠,因為沒斷絕。但是我們要有信心,幾年之後,大概我們居住環境這些小動物可以斷絕。絕不是有心想把它們趕走,當然更沒有殺害的念頭,我們要愛護動物。我們每天讀經、念佛、拜佛、修積功德都迴向給它們。把它們看成自己的眷屬。我們照顧它們,它們也會照顧我們,都會有明顯的感應。我們尊重它們,它們也會尊重我們,我們敬愛它們,它們也會敬愛我們。

不僅是動物,植物、花草樹木也都有感應。我們愛護它們、照顧它們,它們長得茂盛,花開得好,開得香,它們的回報來供養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生在慈悲大愛的世界裡面,要生在感恩的世界裡面,要生在互助合作的世界裡面,這樣的人生多美好。為什麼天天殺害生命來養活自己?這些動物,它不是甘心情願來給你吃的,你殺害它,它恨你,你跟它結冤讎,這個冤讎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楞嚴經》上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所以,一個人要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礙很多。這障礙是從哪裡來的?都是無量劫來,以及這一生當中跟這些有情結下許許多多的冤讎、怨恨,造成許許多多障礙。我們今天讀到聖賢書,聞到聖賢的教誨。幸虧還有善根福德因緣,聽了、讀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實實認真努力去做,才證明古人的教誨真實不虛。佛教導人「信、解、行、證」,最後一定要證實,事實真相於是大白。信是信受,我們對於一切事物,若先存下懷疑不信的念頭,根本就不會去研究它。即使研究,但因心識上有著先入為主的懷疑之見,在研究的過程中就難免斷章取義,批評指摘。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絕難融會其義,獲得利益。所以學佛歷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後,就要了解它的內容—佛法何以能使眾生轉迷成悟,又何以能使眾生了生脫死。只有正確了解了佛法的內容後,我們所起的信心才會堅定不移。只有在這種態度下去求真理,開發智慧,在學佛的過程中才不致退心,產生障礙。在起信求解之後,再進一步就是「行」。行是實踐,學佛,是在明白了佛的教法後,必須躬行實踐,依法修持,端正行為,澄清妄念,這樣才能明心見性,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

學佛最後的一個階段是「證」,學佛的人,如果信心堅定,教法透徹,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後在心境上必有所得。這樣才能轉識成智,究竟解脫生死。

當我們一想到這些的時候,面對眼前滿桌的血肉之食,自然就會心生悲憫,難以下咽。

佛法說「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唯識所變」。我們要清楚一切境界,歡樂的境界、痛苦的境界,無一不是自心變現的,這就是佛在《華嚴經》當中講的,一切法,包括天堂、地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什麼是心?心在哪裡?心是什麼樣子?這是佛教的大問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禪宗里常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一個人真正把心搞明白了,世出、世間所有法都通達無礙了。

如果意根清凈,則身、口二業障自然清凈;如果意根不清凈,身口、二業障則難以清凈,因此不管是修行還是為人處世,都不能只就事論事,而要把握更內在的道理。這樣才能使身心獲得自在安寧。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可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做事心不動 才是真功夫
人為什麼會生病?佛教認為有這幾個原因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