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總是莫名其妙發脾氣 嗔恨心如何對治?

總是莫名其妙發脾氣 嗔恨心如何對治?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分別心的規律是:往哪方面集中注意,就會引起哪方面的心態,比如集中注意可愛相就會生貪。集中注意損害相就會生嗔。集中注意苦相就會心生悲憫。應當把握這條規律來調整我們的自心。一般人發怒的理由都是:對方事情沒有做對,對方態度不好,這樣把對方看得很可惡,心中無法容忍而生嗔。所以緣厭惡相就會生嗔心。

那我們怎麼能改嗔呢?就是把這個厭惡相換掉,比如:換成可哀憫的相,就會引起我們的大悲心。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比如以前喜歡發怒,一定要這樣思惟:別人有做不到的短處,按情理應當憐憫他才對!這個真的要看得開。你為什麼會發脾氣?當然看到別人把事情做錯了,得罪於我,我才會發脾氣。別人為什麼把事情做錯?為什麼會得罪我?要多想一想。這個人毀謗我、侮辱我、傷害我,我要想一想:他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他對我不了解,對我有誤會,我們彼此之間沒有良好的渠道溝通,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這不能全怪他,我自己也有不是之處。縱然自己沒有不是之處,過失都在他那一邊,與我又有何干?我們看到有人為非作歹,使我們有時候確實不能忍受。

佛陀在《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是因為他的長輩父母不懂得仁義道德,沒有好好地教導他,所以他才會犯錯誤,才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我們遇到了、見到了,應當教導他,不能夠一味地責怪他。這樣心胸開闊多偉大!教導他,他還犯過失,我們也要反省,「我教導得不夠好,我教導得不夠圓滿,我教導他,他為什麼還做不好?」不要把過失都推給別人,應當回過頭來自己好好反省。

智者大師在「凈土十疑」第一疑中說:「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維摩詰經》說:「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所以要想度化眾生,必須要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成就了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別人度化眾生。

行事不順利,說明我們的德性還不夠圓滿,應當徹底自我反省。這樣一來,當別人詆毀我們時,正好是對我們最好的鍛煉和考驗,才能歡喜地接受。修己德能,何必發怒呢?

比如,精神病人對你又打又罵的,你會認為他是損害你,還是認為他是身心痛苦的病情發作呢?如果認為他是損害你,一定要報復,那就是愚昧了。如果是醫生,就知道他的身心不自在,行為不理智不清醒,是病態,都是精神錯亂造成的。他表現得越非理、越過分,只能說明他的病情越深越重身心越痛苦,越會讓醫生起憐憫心、起慈悲心。

我們想想,他這樣做,是他的身心不自在,如果他的煩惱輕,不但不會傷害我們,還能夠利益我們。他這樣損害我們,對我們不好,都是因為被業障蒙蔽了,心不能由己,身心煩惱。想到他的這個煩惱病,我們要憐憫他、慈悲他,不要產生嗔恨心。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分開自他。心就如一面明鏡,無論外面的妖魔鬼怪在鏡子裡面如何顯現,鏡子始終不會發脾氣,因為張牙舞爪的妖魔鬼怪在作怪,和鏡子沒有任何關係。同理,如果有人違反情理來冒犯我們,那是他的過失,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如果因為他的非理就動怒,那自己就更無理了。

再說了,如果別人非理我們就要動嗔,那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凡夫多與理相悖,是不是對每個眾生我們都要動嗔呢?顯然是沒有必要的。

這樣反覆思惟,就會明白本來沒有可以發怒的。所以,運用智慧來觀察沒有理由生嗔心,我們的心態自然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嗔,是一種不合理的情緒。嗔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我們如理作意不可能起嗔,嗔必定是從非理作意來的。我們找到根源之後,對嗔就不要強壓,要從理上改。我們在道理上通了,想明白了,理在頓悟、事在漸修。我們道理上想通了之後,要依這個道理如理地作意,嗔心就失去支持,就再難以發展。因為,因上已經被對治了。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可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廣行法師教你四點看清一個人 你要做個四好新人呦!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當我們遭遇挫折和失敗時,要在心上遣除障礙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