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簡述五味的中醫應用

簡述五味的中醫應用

酸、甜、苦、咸、辛五味,對人體生理的作用和應用論述,早在《黃帝內經》、《類經》、《靈樞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等很多醫著中都有論述。如《類經》中說:「夫味得地之氣,故能生五臟之陰」。這裡的「陰」特指臟腑陰精即人體物質基礎。

《素問·五運行大論》更詳細地指出:「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意指五髒的滋養和協調,離不開五味,甚至五味會起到關鍵或重要的作用。

《類經》

從古醫著「酸生肝……辛生肺」等五味生五臟看,也可以說肺喜辛……肝喜酸,或是辛味入肺、甘味入脾等五臟喜五味、五味入五臟等。這就是說對應性的五味、五臟有呼應性、親和性,並且對應的某味可以成為相對應經脈的引經葯,這些也可稱之為五味所合。

此說在很多的古醫著中也可見到,比如《素問·五藏生成篇》說:「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也就是說對應的五臟五味有相宜性,意義和五味入五臟、五臟喜五味等是完全相同的。五味和五臟所合最終的目的就是發揮臟腑和協調臟腑間功能、滋養身體、治療急病。

《素問藏氣法時論》

發揮和協調臟腑功能、滋養身體,在上述的「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等論述中已可見一斑。五味五臟共同作用而化生精血,進而生氣血陰陽、筋骨皮肉、經絡皮毛等構成人的軀體。五味醫治疾病,中醫上有兩方面,一為歸入所喜臟腑而治臟腑、經絡之病。二為所喜之味可祛相應臟腑之所「苦」,進而取得治療對應臟腑和經絡之病。

這就需要先明白五臟各自之「苦」為何,這也早在古醫著中常有所及。比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所以中藥湯劑很多都是苦味凸顯,一度成為老百姓眼中中藥湯劑的味道代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番時代 的精彩文章:

肺氣和肺陽的同異性
指診和指療之一

TAG:禹番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