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姜夔:布衣一生的江湖流民詩人

姜夔:布衣一生的江湖流民詩人

文/張屹

兒時在揚州長大,對描寫揚州的詩句除了那幾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外,最喜歡的還是姜夔的那首《揚州慢》了。

喜歡宋詞的人很多,但大都集中於有宋一代之早中期,而對後期至宋末,除了偶爾如蔣捷很少的幾人外,其它都不甚了了。

早期的大宋,風和日麗,國富民裕,宋詞中充滿了艷麗的閑適之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月光下的和風陶醉了多少佳人少婦;及至中期的東坡起,加上後來的易安,黃鐘大呂,風致醇雅,成就了幾世之風韻。

辛稼軒橫空出世,以昂揚踔厲之精神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而以姜夔為代表的「格律派」則退居次席,後來竟少有人知了,如那吳文英、王沂孫、張炎等等,被冠以唯美之病,還沒待及反省過來,便又被文天祥、劉辰翁所代表的辛派詞人所取代,他們以其英雄主義氣慨,為宋詞划上了最後的句號。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清空騷雅,在豪放與婉約兩派之外自成一派,並且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

姜夔此生很是悲催,他可以說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但我估計他是嚴重地偏科了,科舉考了很多次皆名落孫山,這在當時是被人很看不起的。沒奈何,他只有寄人籬下,一生皆漂泊不定,居無定所,布衣一生,葬杭州西湖。

姜夔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任職地,父親死後,十四歲的姜夔依靠姐姐,在漢川縣山陽村度過了少年時光。姜夔為人瀟洒不羈,當時的名流士大夫都爭相與他結交,連大學者朱熹也對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歡他的文章,還佩服他深通禮樂。著名詞人辛棄疾對他的詞也深為嘆服,曾和他填詞互相酬唱,但是,作為一個沒有功名之人的白衣之身,誰也幫不了他。

《揚州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自度曲,前面有個題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度此曲時年僅二十餘歲,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落的哀思。

要賞析這首曲真可以寫篇論文了,但我最喜歡的是這最後的幾句。當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橋上賞月,不時聽到美人吹簫的聲音,而今橋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環繞著月影蕩漾,但冰冷的月亮卻默默無聲。還有誰來欣賞月光!多麼寂寞的月亮!「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於是心中便又浮現出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馨香。

可憐橋邊的紅芍藥,仍然每年盛開,還有誰來欣賞呢?多麼寂寞的芍藥。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達到一個高潮。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序、交遊、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雲野鶴般的個性。

時人評姜夔的詞風是「清空峭拔」,猶如「野雲孤飛,來去無跡」。他寫戀情,亦不同於一些艷詞以軟媚纖麗取勝,而是以蘊藉深摯見長,這在愛情詞中可以說是別創一格。

這樣的評價當然沒錯,但是姜夔作為一位藝術全才,其詞風並不能用幾句話就能概括的,他既有詞句精鍊,華麗纖巧的作品,也有樸實無華的小句小詩,如這首《古樂府》

裁衣贈所歡,曲領再三安,

歡出無人試,閨中自著看。

這實在如一朵陶罐中的雛菊,清新淡雅,這應該是姜燮在外時的想像之作,那美人巧手執剪,細心量裁,曲領再安,情人出門在外,不能試一試是否合身,只好將寬大的男子裝,著在自己纖弱的身上,閨中鏡前,反覆打量。女子的柔細心思,令人生憐。

而最讓人怦然心動的,卻是一個男子對心愛女人那種體貼入微的深情感味。那女子,如一樽軟彩,他守著她,愛她不舍;他離開她去別處謀生,他幻念她,在每個獨處的日子,他看見瓷樽的紋彩如她多情的眼神,追逐著他遠行的足跡。

風雨漂泊幾十年,姜燮雖歷盡滄桑,卻不曾有厭生棄世之意,只緣這人間的煙火太溫暖;他才華橫溢,思想超群,屢試不第,亦從無去章冷硯的頹廢,只因生命中有這一段深戀,使他寂寥的心空,有了徘徊不去的煙霞……

但國學大師王國維卻很不喜歡姜夔,他說:「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為營三窟之計,此其可鄙也。」

這「阿堵物」和「狡兔三窟」的典故大家都熟知,先生這條評論說得是蘇軾的曠達在於神韻本質,姜夔的曠達在於外貌表象。姜夔好象王衍嘴裡不說錢,可是暗地裡卻做狡兔三窟的謀劃,因此令人鄙夷。

其實,我覺得王大師的看法有些偏頗了,想這姜夔一生寄人籬下,吃的是賞賜之飯,自然比不得東坡花的是自家銀子那般地硬氣。姜夔靠的是幾如賣文度日,東家高興了才有賞錢,才能喝個小酒,泡個小妞。他吃了東家吃西家,銀子是白的,眼珠是黑的,誰也不會為了不著邊的骨氣同銀子過不去,是吧。

在境遇上,姜夔此生算是很糟糕的,可能只有前輩柳三變可比,他一生漂泊,落魄不遇,晚景也凄涼。但於詩人來說,蹇足逆旅雖悲催,但卻可成就其詩情,無皇帝那句「且去填詞」就沒有「奉旨填詞」地悲愴;沒有烏台詩案,也不會有東坡之跌宕豪放,漫衍浩蕩。

於姜夔亦如此,倘若仕途坦順,我們也許只能看見朝堂上多了一位平常之官員,我們到何處去讀他的《點絳唇》?又怎能借太湖邊的一彎橋欄,去觸摸遙遠時光里他詩情的斑斕?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姜夔不愧是鍊字高手,通篇寫景,極淡遠之致,而胸襟之灑落方可概見。「商略」二字極顯其神韻,通篇僅41字,卻把他的滄桑之感,以北燕和太湖雲之意象,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姜夔心中之孤寂。

姜夔的詩詞與其它詩人的作品相比自不在其下,為詞格調甚高,清空峭拔,對南宋風雅詞派甚有影響,被清初浙西詞派奉為圭臬。但是他卻有一個其它人忘塵莫及之處,那便是他為我們留下了「曲譜」。

宋詞本為「詩餘」,並非文人創作之正道,是歌宴歡場之時隨手寫給那些歌兒舞女們吟唱的,它同音樂是相互相成的「至親」,但是,隨著年代日久,很多的詩詞遺失,更不要說那曲譜了,我們早已不知道當年那些美女們是如何傳唱的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是如何做到的呢?

姜夔之所以是全才,是因為他不僅能自度曲,也能譜曲,今存有旁譜之詞十七首之《白石道人歌曲》,實是一份絕無僅有的珍貴樂譜。被楊萬里稱讚為「有裁雲縫霧之妙思,敲金碎玉之奇聲」。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姜夔,這位多才多藝、工於詩詞、長於書法、吹簫彈琴、精通律韻的詞人兼音樂家,一生寄情山水,在飄泊的生涯中,以音樂和詩詞抒發自己對於祖國山河的摯愛,表達了他對人生和愛情的幽思,以及對半壁江山前景危難的悲憤。他以傳神妙筆,成功地在給我們展示的畫框中,渲染出浩瀚無際、綿邈不盡的景象和情意,引發了後世多少豐富的聯想和杳渺的遐思。

最後,用一首他的代表作《暗香》來結束此文,也表達我對一代詞宗深切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胡雪岩靠官商勾結髮家,馬雲說他給後世商人帶了個壞頭
人中有龍鳳,兄弟情誼深:蘇軾蘇轍兄弟間的詩話人生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