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部古書里的16個字,史上爭議不斷,卻蘊涵「內聖外王」之道!

一部古書里的16個字,史上爭議不斷,卻蘊涵「內聖外王」之道!

中國人自古有一個共同的精神追求,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內聖外王」。不管是儒、道、墨、法,還是兵、名、陰陽,所追求的境界都是如此。古籍中對於「內聖外王」的記述多如牛毛,但是都有一個根,而這個根就是出自古書《尚書·大禹謨》里的四句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據說這是舜禪位於禹時對禹的告誡,雖然關於這篇文章古今學術界都有爭論,但這十六個字卻一代代流傳下來,被稱為華夏文明的「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

「惟」字是個語氣詞,但古文中用這個字,後面一般都是說的性質,而人心的性質就是「危」。「危」,有人理解為「危險」。因人的本性是自利的,不加控制,易生違義之心,跟「人心叵測」一個意思。「危」的另外一種解釋,是「正」。如「正襟危坐」的危,就是正的意思。

其實這兩個意思可以統一起來說,人心是危險的,所以需要正心,就像蓋樓房易出危險,所以地基要正一樣。

道心惟微

跟人心相對的是道心,如果說人心是自私多欲之心,道心則是無私清凈之心,但是道心是微妙難見的。所謂「內聖」之道,就是逐步將「人心」轉變為「道心」的過程,將邪念、惡念轉為正念、善念,像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的「養吾浩然之氣」以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都是古人下的正心功夫。

惟精惟一

因為道心惟微,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修養「內聖」的功夫也相當微妙。舜傳給大禹的方法就是「惟精惟一」,精即「精純」,一即「專一」,也就是說要專心致志地自省、內觀,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四個字講的是修道的境界,不能光當道理來聽。只有當你的精神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時,才能真正體會到「道心」是什麼。

允執厥中

允是公平,中是中庸,執是秉持,厥是代詞,相當於「其」。允執厥中的意思,就是公平地秉承著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也就是「外王」之道。這四個字說的是得道以後的入世用世。當你的道心養成了,不能藏起來不用,要以道心來做人做事,為國為民。故宮中和殿的匾額就是「允執厥中」四字,有自警之意。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傳是總綱,由內而外,由心出發,外放光明。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統一,是入世與出世的合一,歷代有成就的賢哲名王,無不走的是這「內聖外王」之道,這也是中國人永恆的人格追求。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好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周易》最神秘的一句話,至今沒見學者弄明白,只能以四個字迴避
教孩子讀王陽明「百字家訓」,比《弟子規》更簡明、更實用!

TAG:三好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