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的「門」,形態各異,各有講究

故宮的「門」,形態各異,各有講究

故宮的花窗,千變萬化;故宮的屋頂,不拘一格……似乎每一件平常的東西,到了宮裡,都會被劃分出多個等級,都會被賦予更多含義。

平日里出入的大門,在故宮中也絕非只是個簡單的出入口。通過豐富的想像以及巧妙的設計,形態各異的大門在故宮嚴整的宮殿群中熠熠生輝。這些「門」既象徵了嚴格的等級,又豐富了故宮的建築形式。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故宮內各式各樣的門。

城 樓 形 式

午門、神武門、西華門和東華門是故宮的四大門戶。它們都是在城台中間開闢券門,城台上建有巍峨的城樓。有意思的是,這四座城門的門洞,全部都是外方內圓的,即從門外面看,門洞上部是方形的,從門裡面看,門洞上部則是圓形的。

午門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含元殿以及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制。午門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這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另外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

午門城台上正中有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鐘鼓齊鳴。午門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

神武門

神武門是故宮的北門,明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門樓面闊5間,進深1間,重檐廡殿頂。神武門舊設鍾、鼓,由鑾儀衛負責管理,每日黃昏後鳴鐘108響,鍾後敲鼓起更。其後每更打鐘擊鼓,啟明時復鳴鐘報曉。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鐘。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亦由神武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門 殿 形 式

門殿形式的大門,外表看起來和宮殿幾乎一樣,結構也和宮殿很相似。所不同的只是門殿只有兩側的山牆,建築中部則安裝大門。有的門殿還會在左右修建八字影壁。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當時稱奉天門。清光緒十四年被焚毀,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清順治十二年重修。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中開3門,門扉安設在後檐部位,門廳敞亮。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牌 坊 形 式

養心門

養心門是養心殿的正門,為歇山頂琉璃門,為了增加氣勢,左右又各有一座一字照壁。養心門分為須彌座、門垛和上頂三部分。須彌座是大門的底座,門垛是用來安裝木質大門的磚牆垛,上頂顧名思義就是大門上部的頂子。

隨 牆 門

故宮內的建築往往以院落為單位,一所院落通常都擁有獨立的圍牆。為了方便院落之間的通行,會在院牆上開設隨牆門。隨牆門的形式有很多,既有華麗的琉璃垂花門,也有簡單樸素的鐵門。

皇極門

皇極門是寧壽宮區之正門,為隨牆琉璃門。3座門洞上為單檐廡殿頂。正中門樓略高,稱正樓,兩側稍低,稱次樓。主樓與次樓的夾空處用規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構件做成略低於次樓的門樓,稱夾樓,黃琉璃瓦懸山頂。兩次樓的外側同樣鑲砌兩座小型門樓,稱邊樓,頂內側為懸山式,外側為廡殿式。主樓、夾樓、次樓、邊樓高低錯落,氣勢恢宏。

洞 門 形 式

洞門即在牆上辟圓洞,洞口用磚券成,多用於園林建築。當然,除了最普通的圓形外,洞門還有六角形、八角形,瓶形,葫蘆形等等。故宮內的寧壽宮花園就有瓶形的洞門,形式自然,典雅大方。

本文轉載自「故宮博物院」,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孔子為何說「不學詩,無以言」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