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現實題材+類型創作,是國產片出圈的新妙方?

現實題材+類型創作,是國產片出圈的新妙方?

講真,國產電影中能賣錢的類型不多。喜劇片算一個,動作片偶有失手,最好是兩者結合起來,賣相最佳。不過,近來國產電影里似乎吹起了一股新風:對現實的呼應。

票房大賣的《來電狂響》里,剛拿直播打賞、婆媳關係、養老、離婚買房以及親密關係為何如此脆弱等現實問題開涮;前天上映的《「大」人物》直接將暴力強拆、腐敗、權錢交易等現實問題擺上檯面,國產類型片離地氣又近了一步。

細想來,這股風潮早已席捲2018年國產電影市場。源自於現實題材的國產電影受到的討論度頗高,不論是根據陸勇真人事件改編的《我不是葯神》、關注現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找到你》、校園霸凌為主題的《悲傷逆流成河》、聚焦青少年成長的《狗十三》、小人物協奏曲的《無名之輩》還是取材於真實事件的《寶貝兒》。可雖說一改前幾年現實題材創作鮮有市場的頹勢,結果卻褒貶不一。

今年,改編自川航英雄機長劉傳建真實事迹的《中國機長》定檔國慶。改編自2010年太平洋大逃殺事件的《海祭》,或將於2020年推出。陳可辛執導的真人傳記電影《李娜》,正在拍攝中。

現實土壤不只服務於文藝片

對於電影而言,現實題材這張牌,是公平的。但因為創作者們展現方式不同、影片中具備的情感密度不一而造成結果有著天壤之別。

一般印象中,現實題材常與藝術片、文藝片掛鉤。藝術電影/文藝電影的創作者們常以記錄時代、批判反思現實為入口,對現實進行個性化的處理。這些作品往往無法成為電影爆款且相當小眾,但有著跨越時代的影像力量和好口碑。

與之相對的,國產電影的類型片則往往脫離對現實的表述,早年是古裝大片時代,到近幾年則是類型電影瓜分電影市場。奇幻、喜劇、動作等類型完成為觀眾造夢的使命,任由觀眾在電影里幻想一夜暴富、男女變身、和美人魚談戀愛等等。

那些年,現實題材有關的作品極少,更似點綴。比如,與真人打拐事件相關的《親愛的》、《失孤》,改編自海南真實發生的未成年人遭性侵事件的《嘉年華》等。這些作品藉由真實事件,力圖與現實接壤,均有社會批判的意識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在其中。

除了陳可辛的《親愛的》之外,很難講其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有所謂的類型意識和受眾意識。而2018年一批現實題材類型電影的出現,打破了現實題材與類型電影的壁壘。這種做法是近十年韓國電影的王牌,追本溯源乃是深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

強類型是基礎,現實題材引共鳴

導演創作現實題材作品,並不等同於現實主義創作。現實主義一詞從文學中來,在電影歷史和美學發展中有它自身的脈絡,不能做出概念混淆。尤其是,當現實二字進入到類型電影創作中時,即便是在類型電影發展最充分的好萊塢,現實元素也僅指風格(服化道以及環境的真實)。

隨之,好萊塢的現實風格與類型之間達成妥協。喜劇與現實風格結合,便產生了表現現實小人物的諷刺喜劇。從這一點看,2006年爆火一時的《瘋狂的石頭》講的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是現實風格與喜劇強類型的一次融合。2018年口碑逆襲的《無名之輩》也是如此。

接地氣的現實風格與十分依賴文化語境的喜劇是天生絕配。這是「現實」在類型電影中得以極好應用的方式之一。

更多情況,則是利用好萊塢的經典懸疑、犯罪、動作類型,結合情節劇特有的煽情模式去結構現實題材。在這方面做到爐火純青的是韓國電影。

近十年來,韓國出現了一批關照社會真實事件的電影。比如《熔爐》取材於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真實事件。事件是已知的,如何抽絲剝繭般地、具有懸念性地講述這個事件則更重要。

《熔爐》顯然做到了商業類型電影的極致。整個作品的畫風頗為黑暗和絕望,直到影片最後一分鐘都壓得觀眾喘不過氣。在劇情上,通過一個外來者的介入,透過他的一步步覺醒和堅決替聾啞孩子維權的過程,觀眾能感同身受地將自我置於主角的位置上,和他一道經歷一場悲劇。

懸疑、犯罪的類型均有展現在影片中,尤其是極致敗壞的反面角色,正反面人物間的二元對立可以說是經典的戲劇人物塑造方式。韓式煽情段落也一波波助推著整個故事達到高潮,乃至煽動觀眾的情緒。可以說,在《熔爐》這個故事中,每個人物都是功能型的人物,整個劇作的重點在於強化善惡對立,但正義無法戰勝邪惡的社會不公當中。

類型電影的強情節不斷將人物推向絕境,也同時將觀眾引向情感的共鳴高潮。眾所周知,影片結束後,熔爐法在韓國頒布。

強類型有多重要?同樣關注未成年遭性侵的《嘉年華》則是一部作者電影。導演文晏做到了事件的意義探討以及對這背後個人、家庭的洞悉,用去情節的方式拍攝這部暗潮湧動的片子。但是對大眾而言,事件的講述方式是他們難以共情的。

文藝電影強調多義,而類型片最重要的便在於意義明確。只有意義明確了,才能和大多數的觀眾達成共鳴。在這方面,2018年國產現實題材影片中能拿來比較的便是《我不是葯神》和《寶貝兒》。

《我不是葯神》從內核上看是部悲喜劇。創作者極好地將原型陸勇本就是白血病患者的事實改為主人公程勇單純是一個賣印度神油的旁觀者。這一改動看似將程勇從核心故事中排除,但其實是讓其帶領觀眾一起慢慢進入故事核心,和他一起見證人性的弧光。

程勇的劇作作用是明確的,意義也是明確的。劇作者給了小人物程勇N個不同強度的事件,一步步積累情緒、推著他走向最終的選擇。好與壞、是與非都是明晰的,觀眾不用在意義表述為何意上面打轉,很容易便能隨著程勇一起堅定他的選擇,並為之動容。

而《寶貝兒》改編自頗受爭議的天津無肛嬰兒事件。事件本身便頗受爭議,導演劉傑用紀實的手法創作,只呈現、無觀點、不解決。這本身便給觀眾進入情境設置了障礙。

在此強調,並非是為了對比類型片和文藝片孰優孰劣,本也無從比較。而從2018年看來,除舉例的兩部之外,還有懸疑類型的《找到你》、青春片類型的《悲傷逆流成河》都為現實題材找到了另一種表達可能,豐富了類型片的內涵,是頗有意義的一大發展。

同時現實題材,本就是極好的宣傳點。如今的電影營銷花樣翻新且精準多樣。現實題材貼近大眾生活,不管是《來電狂響》主打「低頭族」還是《找到你》渲染女性困境,都從大眾切身問題進入,製造社交話題引觀眾進影院。

結語:

2018年,現實題材的國產影片上演了一出出逆襲好戲。可以說是新千年後現實題材電影表現最好的一年。

這些影片不僅票房亮眼,口碑也不俗,甚至在與好萊塢電影的較量中獲勝。這表明觀眾正在變得更加成熟,對於認真創作的、與現實相關的類型片有著更高的需求。

繼80年代謝晉等第四代電影創作者、黃建新等第五代乃至90年代路學長等第六代電影人之後,現實題材電影的創作高峰已遠去了很久。此次與類型電影結合後,現實題材創作的新一輪高潮能否到來,拭目以待。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好萊塢鐵血英雄的江湖地位,正在被哪些國產電影取代?
從2013《致青春》到2018《狗十三》,國產青春片轉了個彎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