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詩中端倪:考證隱藏在詩句中的歷史訊息

詩中端倪:考證隱藏在詩句中的歷史訊息

北洋海軍軍歌曲譜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甲午戰爭詩話》是一部題材很特別的有關甲午的研究著作,作者王新頂將考證的焦點落在有關甲午以及和甲午有關人物的詩作上。

《甲午戰爭詩話》,王新頂著

對於這些隱藏在詩句中歷史訊息,作者將其稱之為「詩中端倪」,可謂貼切。仔細來看,王新頂這本著作,是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

鴉片戰爭後,經學家林昌彝在咸豐元年(1851年),彙刊了一部《射鷹樓詩話》。

從左至右: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原館長戚俊傑、海軍原副司令員丁一平中將、張序三中將、王新頂、威海詩詞楹聯學會會長徐武增。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山東曲阜人孔廣德編刊了一部《普天忠憤集》,這是中國第一部民間抗日詩文總集,其中有關詩詞收錄233首。有評論稱,這部詩文總集,上承《射鷹樓詩話》的影響,下啟阿英所編一系列反侵略文學集的先聲。

1948年,阿英編校的《中日戰爭文學集》由北新書局出版,其中收錄詩文150餘篇。

在這樣的歷史傳統下寫作《甲午戰爭詩話》,王新頂進行了創新。

本書最大的特色,最具價值的內容,是對有史料性質的詩文進行挖掘和考證,所謂「詩史互證」。

比如,關於甲午戰爭,李鴻章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近二十年來,一首所謂李鴻章的「臨終詩」就廣為流傳。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因為這首詩的藝術效果和表達意境,都極像李鴻章臨終前內心深處的情感寫照,因此在很多嚴肅史學著作中都進行了使用。

晚年李鴻章

但王新頂梳理資料發現,這首詩在正規史料和李臨終期間伺候其左右的家人、幕客均無記載,卻在李去世60餘年後由台灣報紙披露,實屬蹊蹺。

經過對該詩的原始出處以及流傳過程的仔細考證,王新頂認為李鴻章的這首「臨終詩」是出自高拜石本人之手。

高拜石,自號古春風樓主人,對近代史事極為熟稔,人物掌故信手拈來。關於這首假託詩文,高先生在《李鴻章晚年之際遇》中也留下了蛛絲馬跡。

在考證李鴻章「臨終詩」的同時,王新頂還在書中收錄了李鴻章的一首「新詩」。

甲午戰敗,李鴻章赴日和談期間遇刺,在療傷期間,曾寫了一首七律贈給日本總醫監佐藤。

李鴻章贈給日本總醫監佐藤進的匾額、詩,詩被日本刻成詩碑

王新頂介紹,這首詩原刊載《日清交戰錄》第三十九號上,此次收錄考證時,又根據李鴻章手跡和日本碑刻進行了校正。

這首《贈日本總醫監佐藤》如此寫到:

耄年秉節赴東瀛,願化干戈見太平。

盟約重申同富弼,伏戎一擊鄙荊卿。

奇才醫國君無敵,妙手回春我更生。

待乞寶星邀上賞,綠章歸去達通明。

這一真一假的兩首李詩,成為李鴻章「凄涼悲壯的輓歌」。

此外,王新頂還在書中附錄了自1936年以來,七個版本《辭海》中關於「李鴻章」的詞條。從詞條的演變可以看出公眾對李鴻章身份「定性」的變化。

又比如,王新頂對北洋海軍將領們的詩聯作品的考證,尤其是對挽鄧世昌的名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作者進行考證,以及對甲午海將薩鎮冰的詩及網傳偽作的釐清,以及對北洋海軍軍歌的發現和羅掘過程的介紹,都具有重要意義。

再如,對於甲午戰爭各個戰場抗敵將領的詩歌,如左寶貴、劉永福等;社會賢達的甲午戰爭詩作,如譚嗣同、黃遵憲、連橫等;當代著名人物的有關詩作,如郭沫若、冰心等;以及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如蕭勁光、劉亞洲等人的甲午戰爭詩作,王新頂都精心進行了選錄、考證,儘可能講述這些詩文背後的故事。

北洋海軍軍歌曲譜

王新頂曾在北海艦隊服役,是一位老海軍,對於海洋和海軍有著特殊的感情。

對於《甲午戰爭詩話》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海軍原副司令員丁一平中將說,作者以研究甲午戰爭為主線析詩論史、借史談詩,確實給我們深入認識甲午戰爭提供了新的視角,帶來了新的感受和啟示,為全面了解認識這段重要歷史提供了新途徑。

作者簡介

王新頂,1945年生於安徽樅陽。1964年入伍,服役於海軍北海艦隊。1998年轉業至威海市外經貿委,後調至威海國際合作公司任副總經理15年,高級經濟師職稱。多次赴非洲負責國家援外工程項目,親身經歷1997年剛果河兩岸慘烈戰亂。著有《奮戰非洲》 《出國打工之路》等。

退休後任威海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系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自貢高新區600名「小小藍精靈」 將創新開展九大宣傳行動
中國劇協副主席沈鐵梅悼念藍光臨:川劇界國寶級人物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