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烽火戲諸侯還是擊鼓戲諸侯?為什麼有人質疑正史記載的這個典故

烽火戲諸侯還是擊鼓戲諸侯?為什麼有人質疑正史記載的這個典故

「幽王烽火戲諸侯,千金一笑周朝亡」。周幽王可謂是千古昏君第一人,雖然他不似夏桀商紂那樣的暴虐,但卻也昏庸無道,西周的滅亡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西周是覆滅在幽王的手中,但卻並非全部是他的責任,當一個王朝積重難返之時,總得有充當最後一根稻草的亡國之君。其實幽王的爺爺周厲王才是周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林川澤本來就是大自然賜予人民的資源寶庫。周厲王在位期間,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在歷史上首次以國家名義壟斷包括山林川澤在內的幾乎所有自然資源,藉以殘酷的剝削人民。致使失去營生的百姓起來反叛,周厲王敗逃並死於彘地。

正所謂「國之將亡必出妖孽」,而「物反常態即為妖」,幽王即位第二年,便發生多起嚴重的自然災害,西周都城鎬京發生地震,並引發涇、渭、洛三條河川發生震動。同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岐山發生崩塌。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數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預示著周王朝的即將覆滅。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在位期間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為政貪婪腐敗,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激起百姓怨憤,最終致使西周滅亡。幽王之所以被稱為千古昏君第一人,無非是因為他所做的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烽火戲諸侯。

幽王得到一位美人,不錯!她就是傳說中來禍害周朝江山的「妖女」褒姒。古人就是這麼混球,男人犯下的過錯,總要由女人來承擔絕大部分的責任。比如夏桀之妹喜,商紂之妲己,幽王之褒姒。

《史記》記載,褒姒笑點很高,嫁給周幽王之後,很久都沒有見她笑過。周幽王便想盡一切辦法試圖逗笑她,可惜她就像面部神經麻痹似的。有一次,邊境有外敵入侵,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陸續率兵趕來。褒姒看到諸侯兵馬匆忙倉促的樣子,竟然哈哈大笑。

虢石父獻計,既然褒姒喜歡看兵馬集合的情形,何不多點幾次烽火?周幽王非常高興,終於找到逗笑褒姒的方法。於是他之後多次點燃烽火,諸侯急急忙忙陸續趕來卻不見敵情,只得忿忿而退。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幽王,見到烽火狼煙滾滾也不肯帶兵趕來了。周幽王十一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呂氏春秋》的記載中,周幽王不是點燃烽火,而是擊鼓。當時西周建都在豐、鎬二京,那裡靠近戎人。周幽王與諸侯約定,在大路上修築高大的土堡,上面設置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遠擊鼓傳告,諸侯的軍隊就都來援救天子。戎兵曾經入侵,周幽王擊鼓,諸侯軍隊都如約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興,很喜歡周幽王這的種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於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多次到來,卻沒有敵兵。到後來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擊鼓,但諸侯的軍隊不再到來,周幽王於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

那麼周幽王到底是烽火戲諸侯還是擊鼓戲諸侯呢?烽火和大鼓都是當時最常使用的傳遞軍情方式。《史記·周本紀》:「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也就是說周幽王大鼓和烽火台兩種「通訊工具」皆有。

烽火台又稱烽燧,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重要軍事防禦設施,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十里一台,台台相連,傳遞消息。白天放煙叫「燧」,「狼煙滾滾」指的就是「燧」,可見那時候沒有霧霾。夜間舉火叫「烽」。

烽燧和大鼓傳遞消息的方式都是台台相傳,由近及遠,一站接一站的傳遞軍情。也就是說鎬京擊鼓或者點燃烽火狼煙,附近的烽火台看到聽到後也點烽火和擊鼓,就這樣連續不斷,越傳越遠。那麼諸侯得到消息也因遠近不同而有先後之分,先得到消息的,便是離京城最近的諸侯國,他們肯定最先率兵勤王。

既然叫烽火戲諸侯,那麼事情肯定是發生在夜間,夜裡雖然各處烽火台都有士兵值班,但是難保他們不會偷著打瞌睡,因而延誤軍情。所以夜間一般都是舉火與擊鼓相結合。所以《史記》和《呂氏春秋》的記載都是對的。

有人質疑烽火戲諸侯事件的真實性,最主要的一個理由便是諸侯不可能同時到達,即便鄰近的諸侯國,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

首先,史書並沒有說諸侯同時舉兵來救。「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咱們就來咬文嚼字吧,諸侯悉至,這個悉,可以解釋為全部,也可以解釋為一個個。認為烽火戲諸侯是無中生有的學者,把諸侯悉至解釋為諸侯全部趕來了。其實應該解釋為:諸侯們一個個趕來。這裡是有次序性的。

再說諸侯能不能快速趕來吧,如果真如磚家所說,最近的也得一兩天才能趕到,那麼周幽王和褒姒他們就坐在那裡飲酒作樂傻等,那不是太弱智了嗎?再說了,如果真是戎人入侵,周幽王難道也要等一兩天,等著救兵來給他收屍嗎?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發生在驪山,驪山位於鎬京邊境,那一帶離戎人很近,比較容易被侵擾,因此無論周王還是北方的諸侯,都在那一帶布有重兵,以方便戎人入侵時互相救應,所以驪山舉烽火,附近諸侯的軍隊很快就能趕到。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自稱孔子後裔的明朝投清將軍拜謁孔子宗廟遭打假
這是戰爭還是過家家?追擊軍隊教敗退的軍隊怎麼逃跑!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