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張悅然:當年新概念作文獲獎者 現在怎樣了

對話張悅然:當年新概念作文獲獎者 現在怎樣了



(原標題:對話張悅然:當年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者 現在怎樣了)


「我麻木不仁地搖頭,有點矯情地說:最後一次,再為我做一隻陶罷。我感到我的內心很荒唐地觸動了兩個凹凸不平的烙字:愛情。」——《陶之隕》

18年前,高中生張悅然寫下這篇文章,主題是早戀。當時,捧紅韓寒、郭敬明等人的「新概念作文大賽」風頭正勁,她憑藉此文獲得2001年該比賽的一等獎。

點擊進入下一頁

張悅然 攝影師:王旭冬

彷彿一夜成名,她變為年輕人眼中的成功範本。之後,寫小說、辦雜誌,教書,將人生圖景不斷向前拓展。區別於「新概念作文大賽」舉辦之初的繁華,她也感受到了當下文學的寂寞,並努力想改變這一切。

作文大賽帶來的「成功榜樣」

如今,在一些對談場合,張悅然偏愛深色著裝,有時會帶一個帆布包。發言時語速不快,聲音很平和,「成熟穩重」是很多人對她的第一印象。與當年青澀的樣子截然不同。

大約20年前,《萌芽》雜誌發起「新概念作文大賽」,在高中生里發掘了一批頗有文學才華的年輕人。張悅然作為第三屆比賽一等獎得主,很快被推到台前,接受讀者崇拜的目光。

現在的年輕人會覺得「新概念作文大賽」有些生疏,對80後乃至更年長的讀者而言,它卻代表了一種文學潮流,影響力絕不亞於現在最火爆的選秀節目。

張悅然被安排著去各處書店簽售,宣傳橫幅上多半會加上「美女作家」一類的稱呼。她每次看到,都會覺得有些局促不安,總覺得那不是自己。

參賽時,她正在山東省實驗中學念高中,獲獎後得到一個保送清華大學的機會。雖然最終沒去成,但並沒妨礙經常被作為成功案例提及。

像是感受到作為公眾人物的壓力,她從2004年開始,兩年時間內接連出版長篇小說《櫻桃之遠》和《誓鳥》、短篇小說集《十愛》等作品,擁有了穩定的讀者群。

有人認為,張悅然能夠火起來是趕上了文學的繁盛時代:畢竟那時還有那麼多人真心實意熱愛著寫作。

點擊進入下一頁

張悅然 攝影師:曹有濤

「很難得,文學曾擁有那麼高的地位,獲得那麼高的關注度。」張悅然喜歡那時的寫作氛圍,但覺得作為80後,趕上的只是繁盛期的一個尾巴。

「能沐浴到文學的夕陽也挺好。」張悅然聲音裡帶著些許懷念,「畢竟是一個人生舞台,讓你能夠展示自己」。

編雜誌,為文學組個「朋友圈」

獲獎幾年後,26歲的張悅然萌生了一個想法:編雜誌。起因之一,是想念在網路論壇上熱烈談論文學的日子,想給文學一個相對純粹的交流空間。

於是,2008年,《鯉》出現了,張悅然任主編。

最初,雜誌社擁有一個兩層的工作室,坐標望京,很多志願者穿梭往來,跟編輯們爭論文學的種種話題。

《鯉》的周圍聚集著周嘉寧等作家,像是為文學組了一個「朋友圈」。雜誌屬於主題書,不定期出版。同時,也會對國外年輕作家的作品進行譯介。

張悅然常常被讀者們的反饋感動:有人寄來很多照片,拍攝《鯉》的封面,從第一期到最新一期。那段日子她過得相當開心,「那是和文學在一起啊」。

可一段時間以後,《鯉》不得不藉助「裁員」的方式存在下去,直到常駐人員只有3個。張悅然自嘲「八成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規模更小的雜誌了」。

點擊進入下一頁

張悅然。理想國 供圖

「我們確實養不起那麼多人。」她覺得《鯉》能「活」到現在,秘訣就是人少、規模小,「不用太關注文學之外的事情。創作更好的內容是我一直信奉的理念」。

張悅然把現在的《鯉》形容為「化石」般的存在,必須得努力堅持,「想給熱愛文學的人一個平台,要是還能影響到一些人的青春,就更好了吧」。

一個大學老師的理想

如果不算雜誌主編這個小小的頭銜,張悅然應該是個自由職業者,從大學畢業後就專職寫作。這兩年,常有新書出版。

2012年,張悅然得到了另一個稱呼:老師。那一年,她受聘於中國人民大學,成為寫作班的講師,這是她獲得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自此,教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她在教師、雜誌主編、作家三個身份中切換,很快把課堂變成宣講文學的地方:跟學生討論小說,憑藉自己閱讀和寫作的經驗給出視角獨特的分析,努力想把文學帶進一個純粹的場域。

「我想把好作品傳遞給年輕人,希望他們成為長久的讀者。」張悅然熱切的期待,大學生距離社會生活較遠,對文學擁有最真誠原始的渴望,哪怕只是在他們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也許文學落寞 但可以做點什麼去改變

可像很多人感受的那樣,「純文學」處境日漸落寞,爽文、爽劇當道,很多人不再偏向選擇看小說。昔日大作家的新書銷量不佳,並不稀奇。

點擊進入下一頁

作家張悅然 攝影師:曹有濤

張悅然沒把罪名全部堆到火爆的短視頻上,「就算沒它們,也會有很多比文學更有意思、更好玩的東西分散精力,手機閱讀改變了獲得信息的方式,很多東西都可以打敗文學」。

她願意實際做點什麼改變這一切。所以,發起了「匿名作家」計劃,還請來24位作家、批評家和文化人,預言他們眼中文學的未來。

整理完大家的預言後,張悅然發現收回的問卷有點消極,「甚至對文學有著一定摧毀性,比如很多作家都預言到諾貝爾文學獎將會消失」。

她自己的看法也不怎麼樂觀,在一場青年文學論壇上還提出了3個預測,認為將來人工智慧可以寫出人類最細微的感情,將窮盡人的書寫,於是人類寫作者只好開始寫動物。

「我們都以為文學特殊,唯有它能構建人性複雜的多面性。」張悅然說上述設想很極端,卻不全是危言聳聽,「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寫盡人性的幽微,那時候作家還能幹什麼?可能只能寫動物吧」。

文學會衰亡嗎?她又給出了否定答案。這有些矛盾,可她覺得,作家永遠是在唱衰的,但在唱衰裡面也包含著期待,包含著他們想要看到的新的可能性。

說他們「背叛文學」太不寬容

就在張悅然作出上述努力的同時,「新概念作文大賽」也已走過20年。在這段時間內,很多當年的參賽者、獲獎者,離開了寫作或與它相關的領域。

點擊進入下一頁

《新概念作文大賽20年精選》。現代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醫、有的進入金融領域……還有的乾脆自己開了個店。他們變成了醫生、白領,或者店主。當年名聲最響亮的韓寒、郭敬明,除作家之外,也多了其他頭銜。

有人開始揶揄:以前想靠著文學成名,如今卻背叛了文學。

張悅然還在安安靜靜寫小說,而且越寫越像大眾眼中「純文學」的路子。她很少主動談起「新概念作文大賽」,但又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那些離開的人怎樣了?

「不能苛責改行的人吧,說他們背叛文學有點兒太不寬容。」張悅然自有判斷標準,「畢竟獲獎時只是一群十八九歲的孩子,很難確定稍稍顯露的才華,能否支撐他們堅定地把寫作當成職業」。

就連張悅然本人,拿到一等獎後,大學選擇的也是計算機專業,跟文學沒多大關係。直到連續發表了幾篇作品都受到歡迎,才決定專心寫作。

文學不是宗教,不存在背叛。在她的心裡,即便改行後,工作與文學再無交集,可與文學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不會與人生割裂,「所有離開文學的人,依然會得到文學的祝福」。

偶爾,張悅然會感嘆,現在身邊還在寫作的同齡人,早已不是十幾年前那些人,「有對生活壓力的考慮,可能也有對文學漸趨邊緣化的失望,所以,就離開了」。

那麼,她也會走嗎?

「文學和每個人都有聯繫,我心裡還是有一種責任感。編雜誌,當老師,能把有價值的作家和作品介紹給年輕人,也挺好吧?」張悅然輕快地笑著,彷彿心裡早已得出答案。(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微軟OneDrive線上版即將獲得Fluent Design改造
專訪李銀河:人應當享受自己的身體 滿足自己的慾望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