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作者|蓮子媽

來源|愛蓮子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前段時間,有一朋友遭遇了件奇葩事。

女兒剛上一年級,應學校和老師要求,每2周輪班值日一次。考慮孩子小,擔心孩子在搬凳子挪桌子時,會不小心磕傷自己。

所以,值日這件事,理所當然地需要父母代勞。

昨天下午,老師打電話通知她去值日,隨便辛苦她布置一下教室,方便第二天元旦慶祝活動。

值日當天,因另一個家長遲遲不來,朋友又想快點做完,就請兩個孩子幫忙——清理書桌裡面的垃圾,把椅子倒放在書桌上。

快要完成教室布置,另一個家長才姍姍來遲。

令朋友不爽的是,這位家長趕來的第一件事不是幫忙,而是指責她,讓她寶貝兒子幹活。

她怒氣沖沖地說:「我兒子要是磕傷了,你賠的起嗎?」

朋友辯解,她只是讓孩子做孩子可以做到的事,並沒有想累著孩子,或是讓孩子受傷。

朋友也不只是讓她兒子做,朋友的女兒也同樣在做,甚至做得更多。

哪知這位家長根本不聽解釋,蔑視地對她說:「遇到不寵不愛不疼自己孩子的媽,就該受罪。」

朋友也終於從她兒子做事的笨挫里,找到了具體原因。

之前沒真實接觸,時不時看群聊天,只是單純以為,她是護子心切,見不得孩子受委屈,所以常在群里點名批評別人家孩子。

偶爾還會@老師,說老師拿錢不管事。本以為她是護子心切,哪知完全是溺子心切。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慣子如殺子。

寵溺教育,已成當代教育的一種毒瘤,最終結果是害了孩子坑了自己。

前段時間,看了一則讓人心酸的新聞——22歲哈爾濱男孩,留學兩年敗光200萬。

晨某18歲因為在國內成績不理想,被母親送到紐西蘭留學。本以為孩子可以另劈天地,誰知道兒子2年花光200萬,連預科都沒畢業。

他現在整天與遊戲為伴,不怎麼出門,和家人溝通也僅限於開口要錢,據說目前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晨某的母親是公司的高管,父親是國企職員,夫妻兩因為三觀不和,2006年和平離婚。

父母離異以後,晨某去了奶奶家。

因為是家裡的「獨苗」,又遭受父母分手,奶奶覺得孫子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對這個孫子自然是寵得不得了。

奶奶一心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孫子,所以晨某的生活,被奶奶照顧得無微不至。

父母雖然在離異後都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因為心懷虧欠,對兒子倒是更好了,有求必應,甚至是無條件滿足。

沒有節制、無底線的愛,並沒有讓晨某越變越好,反而讓他走上了自毀前程之路。

知名心理專家張聰沛一針見血地指出:畸形的寵愛讓晨某的性格變得偏激,並與社會脫軌。

父母和奶奶無限度地用物質填充晨某的日常生活,使得晨某生活得像一個「巨嬰」,並不僅具備與年齡相符的生活能力。

孩子長大後出的問題,一定能在養育者身上找到根源。孩子心靈、人格健康與否,和他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在網上還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死刑犯,臨上刑場的時候,法官問死刑犯,還有什麼要求?

死刑犯說,我沒別的要求,只想最後見一面我的母親。

死刑犯見到母親,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要求,他想喝母親的奶。

母親心想,吾和兒,今日一別,後會無期。心裡感傷,就答應了死刑犯的要求。

結果,死刑犯不是喝奶,而是咬掉了母親的乳頭。

他惡狠狠地對母親說:「我恨你!從小,不管我做什麼,你都不管。不管對錯?我想要什麼就給我什麼,從來就不說:『不』。

如果小時候你要好好管我的話,我能到今天嗎?我恨你,我恨你——!」

原來,自打死刑犯的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對兒子更加的寵愛,做錯了不會被懲罰,被欺負了,母親總會保護他,不管事情發生前誰對誰錯。

有母親的保護,死刑犯越來越有恃無恐,以致小小年紀就養成了偷雞摸狗、打架鬥毆等惡習。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每一個父母,都本能地愛著孩子,但不是每對父母都能正確地愛孩子。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能簡單到單純地為孩子付出,無條件地寵溺,而是要更多地,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告之規矩、底線和界限。

想要愛而不寵,應該注意三個細節。

第一,分享家務。

李玟瑾教授曾在一個節目里說:孩子從小就得分享家務,要告訴孩子,自己上班很累,需要孩子付出。


比如:倒一杯溫水,拿一下拖鞋,捶一下背......

讓孩子覺得父母也是弱的,也需要照顧。

當孩子慢慢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把照顧變成既成事實,覺得分擔家務是理所應當的,責任感就自然形成了。

換句話說:要想孩子有責任,就得讓孩子肩上有重量。而寵溺的本質就是在剝奪孩子肩上的重量。

第二:合理制定家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師。

給家庭立規矩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用家規來規範孩子和自己的行為,也讓孩子更加自律,自理。


比如:吃飯就吃飯,不能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

比如:不能無理抱怨,說髒話,吐口水。

比如:保持客廳和玩具房的整齊,幫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給孩子合理定規矩,從細節培養孩子的自律和教養,是受益終身的大事。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第三:對孩子多花時間,而不是多花金錢。

看過一段3分鐘的公益短片《放下手機陪孩子看世界》

短片製作方請來了三個家庭,讓爸爸和孩子做一個獨處實驗,實驗任務就是用樂高積木拼湊一個家的模樣。

剛開始,父子父女相處很融洽。但幾分鐘後,爸爸們因為手機,而被轉移視線。

十幾分鐘後,有一組家庭,因為手機被迫停止。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最終,實驗以三組家庭挑戰失敗而告終。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實驗後,對爸爸進行單獨採訪。

爸爸們吐露:


自己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

下班回來孩子都睡了。

現在和孩子很難溝通。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寵他,寵他,寵好他!

因為不能陪伴,就給孩子買很多玩具,盡自己最大努力給孩子優渥的生活環境,臆想給孩子創造一個完美的童年。

木田直子在《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一書裡面就說:

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斷做物質加法——為家裡添置冰箱,買回電視機,配齊洗衣機,再買輛車......

從一無所有的狀態到「全副武裝」的過程,確實能給人幸福的感覺。但現在,物質空前豐富。

在一個萬物俱備、什麼都不缺的年代,佔有物質很難再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獲得長久的滿足。

在新的時代,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精神層面的充實感恰恰是來自於父母的高質量陪伴。

成長的不可逆,常常讓教育的錯過,成為父母一生的過錯。珍惜孩子,就得珍惜教育的當下,避免用寵溺教育,毀掉孩子的未來。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涵妮媽媽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孩子冬天總生病,中醫專家幫您來支招!
2018,有哪個瞬間你覺得孩子突然長大了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