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老人一瞬間陰陽相隔,就是因為用力排便!家人要注意啦!
多少人一瞬間陰陽相隔,可能就是因為「用力排便」!這類事情並非偶發,甚至被人形象地冠以「衛生間事件」稱號。
因為用力排便導致喪命的人不在少數。
1. 2018年,陳小魯倒在了衛生間……
2018年初時,陳毅元帥之子陳小魯因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在301醫院海南分院(三亞)搶救無效去世。
而據報道,晚上21:20,陳小魯準備洗澡睡覺,解大便很用力。然後就說了一句:小惠,我不好!就倒下了。在送往三亞301醫院路上,他就沒有心跳呼吸了,到醫院瞳孔都散了……
2.2006年,馬季倒在了衛生間……
2006年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倒在了衛生間的馬桶上。「我們到他家的時候,他倒在衛生間,臉色青白,雙眼緊閉,嘴巴微張,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初步判斷是由於心臟病突發。」
據馬季先生家人透露,他曾經突發過心肌梗塞。
3. 1760年,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倒在了衛生間……
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倒因為大便用力過猛,引起夾層動脈瘤破裂,死在了馬桶上面。
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為什麼用力排便會要命?
排便用力沒什麼可怕的,可怕是當「排便用力」遇到「心腦血管病」!
因為排便用力過大,腹壓會升高,隨之血壓也會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加大,心肌會發生嚴重持久的急性缺血,容易引發心肌梗死。而且大便時患者會用力屏氣,擠壓內臟,還會引起心臟破裂、大血管出現夾層動脈瘤或破裂等,致人喪命。
排便用力,說白了還是多被便秘困擾。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解放軍海軍總醫院曾進行了一項研究,通過對923 例入院便秘患者基本信息進行分析發現①:
18~65歲便秘患者多合併痔瘡,
66~75歲便秘患者多合併高血壓,
76~90歲便秘患者多合併冠心病,
91~100歲便秘患者多合併腦梗死。
老人因為腸道蠕動慢等原因,往往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而65歲以上老人又多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慢病。因此,也就成了「衛生間事件」的重點關注人群!
記好七點,拒絕要命的排便!
要想排便不要命,一是要拉得順,首先改善便秘問題;二是遇到便秘問題要會解決,別光想著用力;三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慢病,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試試下面這7個小方法改善,如果便秘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您的生活,趕緊去看看醫生吧~
1. 清晨一杯溫水
早晨起床一定要喝一杯溫水,也可以喝蜂蜜水,但便秘的人要喝涼性的槐花蜜,不要喝熱性的棗花蜜。
不能因為冬天冷活動少就喝水少,平常工作的時候也時常喝點水。口渴了才喝水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久而久之,很容易便秘。推薦成人每天至少1500ml的液體攝入。
2. 晨起或餐後2小時內排便
腸道活動在晨醒和餐後時最為活躍,建議在晨起或者餐後兩小時內嘗試排便,排便時盡量用比較舒適又不吃力的姿勢,排除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保持放鬆的心情,並且要集中注意力,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當然,有些人有其他固定排便時間。
3. 飲食有5點推薦
老年人陰津缺乏,若果蔬吃得不夠,缺乏油脂,體內糟粕便不易排出體外。
① 多吃點有「嚼勁」的果蔬:芹菜、土豆、紅薯、蓮藕、菠菜、韭菜、菠菜、黃花菜、茭白等;水果,如香蕉、蘋果、梨、西瓜、草莓等。做好至少做到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② 主食來點粗雜糧:主食可以五穀雜糧和根莖類為主,多以豆類及其製品(如豆腐)取代肉類。如小米、玉米、豆類等,可以搭配熬粥。
③ 乳製品牛奶是天然的緩瀉劑。
④ 要吃植物油,植物油推薦為25-30克。
⑤ 適量食用潤腸通便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甜杏仁等。
4. 運動不能停
拒絕久坐不動,適當進行如步行、慢跑、太極、八段錦等運動。尤其對久病卧床、運動量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5. 早晚揉揉腹
一隻手掌以掌心貼附肚臍,另一隻手疊在上面。用下面手掌拇指以外的四指指腹,從右下腹開始,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腹部,當按摩至左下腹時,應適當加強指的壓力,以不感疼痛為度,每次10分鐘左右,每天可以做2-3次。
6. 每天沒事提提肛
平卧或坐位時進行收縮肛門運動,即正常排便時的一收一放動作,以鍛煉提肛肌的收縮力。
7. 實在難排便,藉助外力
當大便快到肛門時,不可用力過度。如果感覺實在排便難受,可以試試一些外用栓劑塞入肛門,如甘油栓、開塞露。或者偶爾服用一些促進排便的藥物。
但是對於慢性便秘患者,不建議長時間隨意用藥,最好諮詢醫生尋找合適緩解方案。
對於本身有基礎性疾病的人,排便時千萬不可用力過度!
排便不是小事情!
趕緊與家人分享下!
參考資料:
① 劉丹,楊薇,王志飛,楊志欣,莊嚴.基於HIS的真實世界便秘患者臨床特徵分析[J].遼寧中醫雜誌,2015,42(11):2057-2059.
② 健康時報網《老人便秘要綜合治理》
③ 健康時報網《老人便秘先糾正偏食》
④ 每日商報《便秘很痛苦?不妨從日常和運動入手改善》


※布局大健康,阿里健康將如何做?第十一屆健康中國論壇解密!
※老人健身起來有多狂野?以為是養生,其實是養病!
TAG:健康時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