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法醫秦明:替逝去的生命說出最後的遺言

法醫秦明:替逝去的生命說出最後的遺言

每周一位嘉賓

口述一段關於物件的故事

讀者原創版

等待你的聆聽

合作公號| 惟物論

本期嘉賓 / 法醫秦明

法醫秦明,80後副主任法醫師,知名懸疑作家,綽號「老秦」。著有「法醫秦明」系列、「守夜者」系列,秦明筆下的故事,既讓人心跳加速,又富有人情味。通過懸疑故事,揭示兇案背後的複雜人性。

如果要問我自己最珍貴的一件物品是什麼的話,我覺得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擺放在我家客廳里的那座沙發。

它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皮質的沙發,是在十幾年前我結婚的時候購置的,就放在客廳里。那麼,為什麼這個沙發會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呢?並不是說我被妻子趕出來睡覺的時間太多了,其實它對我最大的意義是因為我正是坐在這個沙發的某塊特定的區域上,完成了到目前十本作品的創作。

秦明家裡那座沙發,他常坐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因為時間長了嘛,所以每次都坐在那個區域,這個區域就形成了一個凹陷。主要是時間長,不是體重重啊。因為有了這個凹陷,我每次都會很準確地找到這個位置,而這個位置能給我很多的靈感。

如果要說的話,就從我剛剛踏入法醫工作說起。在我剛剛踏入法醫之門的時候,是1998年,我進了皖南醫學院的法醫學系。在那個時候,法醫是不為人知的,我相信我們這幾代人對法醫有印象,最初是從一個熱播的TVB港劇《鑒證實錄》裡面開始了解到的。那裡邊有個女法醫,我們才開始知道,噢!原來法醫這麼帥的,他們做的工作這麼神聖。

以法醫工作為主題的港劇《鑒證實錄》

《鑒證實錄》是1999年開始熱播的,也就是說我選擇法醫這個行當的時候還沒有《鑒證實錄》呢。當然《鑒證實錄》播出來以後,我會很有自豪感。我選擇法醫專業是屬於運氣好。我爸是警察,我媽是護士,所以從小到大他們都在爭執我到底是當警察還是當醫生。最終因為我爸他手腕比較「毒辣」一些,他說:「你去學法醫吧!法醫嘛,是醫啊。」我媽說:「噢!是醫就可以。」其實出來還是當警察。我爸就用了一個圈套讓我去子承父業了,所以這個子承父業是個圈套。

那麼作為一個法醫來說,他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亡。

這是一個中國人很忌諱很避諱的話題。面對死亡,我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其實我也是坐在這個沙發上,慢慢地思考出一個完整的生死觀,或者說是人生觀的。

法醫的工作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亡

曾經有一次我作為一個小法醫出現場。那個時候可能看到死亡更多的會是震撼。因為我第一次檢驗的屍體就是我的小學同學。那個時候我才18歲,我到老家當地的公安局去實習,每天的實習工作感覺都是在接傷情鑒定,就感覺不到法醫職業的魅力所在。突然有一天說是有命案了,就會覺得非常興奮,覺得終於可以看到屍體是什麼樣的了。

我跟著老師到了現場以後才發現,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群毆案件,幾個人打一個人,這個人挨了幾刀就死了。因為巡警到得很快,把行兇的四個人全部抓獲。這個案子給我感覺法醫沒有用的。我解剖屍體幹嗎呀?沒有意義。對吧?人都已經抓了,案子都已經破了,這有什麼好去解剖的。

罪案的現場

但是我們老師說了,你不要把法醫工作想得那麼簡單,屍體檢驗是必須要進行的。所以我們就到了殯儀館。到了殯儀館,剛開始看到死者的姓名的時候,就心裡有點打鼓了。因為我的老家是個很小的城市,城市人口總共也就二三十萬。但是我覺得不會那麼巧,第一次屍檢就碰到熟人吧。因為這個熟悉的名字是我小學同年級的同學。

那麼當屍袋緩緩拉開的時候,我就一眼認出了這個已經有好幾年沒有見的小學同學了,他也18歲,我也18歲,他躺在冰冷的解剖台上,我站在旁邊,感覺全身發麻,沒有任何知覺。

當時我的老師也看出來了,他說:「你認識是吧?」

我說:「是……」

他說:「你能不能堅持?不能堅持你就回去吧。」

任何一個法醫都難免碰到自己的熟人,這是一個難免的事情。而且我第一次屍檢就碰見了熟人,他就讓我不要再看了。但是我覺得如果這個坎我邁不過去的話,我可能這輩子就幹不了法醫了。所以我說:「不!我一定要堅持下去。」

我就站在解剖台前,全身發麻地看完了整個解剖過程。在解剖過程中,偵查員來求助了,說這四個人全部都說自己只捅了他的肚子,沒捅他胸口,而致死的一刀是胸口,需要法醫來判斷。

這個給我感覺不可能,對嗎?這怎麼能看出來哪一刀是致命傷啊,但非常巧。這個捅他胸口的刀是個卷刃刀,所以導致了胸口的傷口有皮瓣。那麼法醫很果斷地就認定了哪把刀是致死的那把,而這把刀是誰拿的偵查員是清楚的。

通過法醫技術,明確犯罪主次關係

所以這個案子通過法醫技術,還明確了犯罪的主次關係,也保障了每個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我雖然全身都發麻,但是這個細節我還是看在眼裡的。我就覺得法醫真的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所以,我一定要立志當一個好法醫。

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吧,也是看慣了生與死,慢慢地這種情緒可能會從一種震撼轉化為一種惻隱。

我在醫院實習的時候,經歷過一個事情,當時我還是一個實習的腦外科醫生,我認識了一個四歲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非常可愛,言行舉止都會讓人覺得很疼惜他,但非常不幸的是他患了腦膠質瘤,是一種無法挽回生命的絕症。

我認識他以後過了幾年,當我走上了工作崗位的時候,卻發現他在省立醫院的一個池塘里死亡了。那麼也是通過法醫技術來判斷,它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死亡,而是被他父親按在水裡淹死的。

這時候可能更多的是對死者的一種惻隱。這個案子後來也是通過法醫技術明確了他父親作案,就是因為他父親看著他每天頭痛、噁心、嘔吐,這種生不如死的情況下,痛下殺手。但即便是這樣,即便是每天活在痛苦中,這個小男孩在臨終前還是拼著自己的力量去掙扎,去求生,這個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應該怎麼樣去度過?當然這些啟發都是我坐在沙發上的這個「坑」里去想出來的。

面對案件,秦明的情緒從震撼轉化為惻隱

度過了這種惻隱的感覺之後,可能作為一個刑警和一個法醫來說,更多的是對犯罪分子的一種仇恨。

在2011年的時候,一個女孩非常優秀,眼看著自己的新生活即將開始了,大學即將畢業,助學貸款要還完了,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甚至剛剛認識了一個不錯的男朋友,卻在即將迎接新生活的前夜,生命戛然而止。她被一個歹徒拖到了綠化帶里,性侵併且殺死。

我到了這個現場以後,作為一個法醫,就是有一種怒不可遏的憤怒情緒在裡邊。但是後來我發現這種憤怒其實很不好。我到了現場,因為憤怒就不知道該去做什麼了。而老法醫卻非常冷靜地在屍表上發現了一個很細微的損傷,並且在這個損傷上提取到了犯罪嫌疑人的DNA,這個DNA也成為破案,甚至為犯罪嫌疑人定罪的主要的一個依據。

那麼,我想如果所有的法醫都這樣怒不可遏的話,這個案子可能就破獲不了。所以我晚上回到家裡,坐在沙發上就認真地去反思,作為一個法醫,應該如何去面對這些已經消失了的生命?那麼最好的答案其實就是幫他們說話,把他們臨終前沒有能夠說出來的話說出來。

如果要概括的話,這其實就是一種比較淡然的情緒了。什麼叫淡然呢?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案件是一個「武瘋子」,這個人其實是他家裡人和整個村莊的人的累贅,發病了就會打傷人,村裡的人都害怕他,每次打傷人,家裡人要給予賠償,也覺得他是累贅。

有一天他在自己家裡死了,他家門口的路上有一灘他的血和兩條深深的剎車痕。當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交通事故的時候,我們法醫卻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個命案。剎車痕只是因為巧合,而並不是跟本案有關。

我們法醫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個命案

這樣的一個結論就引起了很多的不滿,有刑警的不滿,有家屬的不滿,他們認為你這是在多此一舉,多管閑事。但是後來事實證明了,它確實是一起傷害致死的案件,因為這個「武瘋子」打了別人,這個人反過來把「武瘋子」打死,並且逃離了。當把犯罪嫌疑人抓到公安局的時候,「武瘋子」的家人,包括村裡面的人都到公安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說是把這個人放了吧,我們不追究他的刑事責任,但是不可以。 因為在法醫的眼裡生命是一樣的,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並不能說他是「武瘋子」,所以他就該死。不是這樣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於是我回去又坐在沙發的「坑」里去想了一想,是不是這樣?其實確實是這樣,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但法醫得到尊重了嗎?其實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們是得不到任何尊重的。可能有很多人不願意跟我們握手,很多人不願意跟我們坐在一個飯桌上吃飯,他認為我們的身上籠罩著的都是一些不祥之氣,所以敬而遠之。

我們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人間的太平

那麼,我就坐在沙發上考慮,我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法醫其實很優秀,付出了很多,得到了很少。我們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人間的太平。於是我就開始了自己的小說創作。

這些都是我自己經歷過的案例。因為我相信我的讀者們從我的文字中間也看到了我的人生態度,也看到了人生觀和生死觀。那麼這種人生觀和生死觀是什麼呢?我覺得想的最多的一次是我遇到的一個交通事故吧,一個麵包車拉著十幾個年齡正值花季的女孩,到實習點去實習。很遺憾的是這個車從大壩上翻到了河裡,一車人全死了。

既然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誰先來,

那麼我們今天該做些什麼呢?

當這十幾具屍體整齊地排列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就是在思考,生命是這麼脆弱嗎?既然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誰先來,那麼我們今天該做些什麼呢?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我覺得人生就應該是一種舒適卻不消極的人生。這和沙發就很契合。我們知道在任何一個辦公場所都會有沙發,它並不是一個純休閑的一個物件,我們可以坐在沙發上做一些很積極的事情,所以沙發不消極。但是我們都知道坐在沙發上會很舒適。

沙發就相當於我的人生觀,舒適卻不消極的人生。

下期嘉賓 / 余世存

余世存,詩人、學者,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和志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雜誌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欄目合作公眾號:惟物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原創版 的精彩文章:

2019,我們在一起
承認吧!我們都有病!這12種奇葩綜合症,我竟然中槍了8個!

TAG:讀者·原創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