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文化探源-柳姓

姓氏文化探源-柳姓

姓氏文化探源-柳姓

1

姓氏釋義

落葉喬木或灌木。種類很多。有垂柳、旱柳、杞柳等。葉狹長,種子有毛。枝條柔韌,可供編織。

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氏.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姬展禽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廣韻》記載,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於柳下(今河南濮陽柳下屯鎮),其子孫後代遂以邑名為姓氏,稱柳氏。又據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記載,周公旦的裔孫魯孝公姬稱有個兒子叫姬展,姬展的孫子叫姬無駭,他以父親的名字為姓氏,稱展氏。後傳至展禽一代,稱公子展,食采於柳下,其後裔子孫就以柳為氏,世稱柳氏至今。

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後魯孝公姬稱的後裔,就是展禽,由於食采於柳下,就改以柳為氏。柳下惠是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據說他曾夜宿郭門,「有女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為亂。」展禽逝世後,因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謚曰「惠」,史稱「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說,展禽在家門前種有很多柳樹,由於他講究惠德,因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亞聖孟子贊之為「聖之和」。柳下惠的後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著名典故。這位被柳氏族人奉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勘稱女色面前的「聖賢君子」。

2、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楚懷王孫子心之後,屬於以都城名為氏。戰國末期,楚懷王熊槐有孫子名熊心,在秦末農民大起義時,被西楚霸王項羽推為首領,也稱楚懷王,號稱「義帝」,建都於柳(今湖南常德)。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六》中記載:「懷王孫心,都郴,其後遂為郴氏。」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則明言:「懷王心無後」。雖然楚懷王根本就未能到達即定的新都城長沙,被項羽派九江王英布等追殺於郴縣(今湖南郴州)。在史籍《史記集解》中引漢朝名家文穎的話說:「郴縣有義帝冢,歲時常祠不絕。」文穎是漢朝末期的人物,果如其言,則對楚懷王的祀祭實際上完整地持續了兩漢的全歷程。但在漢朝史家巨摩司馬遷的《史記》中,卻沒有為楚懷王熊心專門立傳,這個「失誤」使他在後世一直就頗受非議。清朝學者趙翼的評論最具代表性,他說:「《史記》不立楚懷王心傳,殊為缺筆。陳涉已世家矣,項羽已本紀矣,心雖起牧羊,然漢高、項羽嘗北而事之;漢高之入關,實奉其命。」由此看來,劉漢皇室對楚懷王的蓋世奇功是相當尊崇的,這雖然不能迴避劉氏對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之」之諭的感激之懷在起諾大作用,但畢竟為歷史保留了真正屬實的一筆。

在楚懷王熊心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立都之城名為姓氏者,稱柳氏、郴氏,世代相傳至今。

2

歷史人物

柳姓在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的就為柳宗元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出生在代宗大曆八年,這是「安史之亂」後的第十年。他在21歲的時候中舉,所中即是時人趨之若鶩的進士科。同年中有一生好友劉禹錫。26歲時又通過博學宏詞科,受命集賢殿書院正字,職務是校理經集圖書。如今看來,這雖只是一個「從九品上」的小官,但在當時,由進士出身,授校書、正字,然後出任畿縣令、尉,再回到台、省做郎官,是士人最理想和快捷的進身途徑。

出仕後的幾年,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在長安已經小有名氣,並且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世事多變,「八司馬事件」後,柳宗元一朝被貶永州。不到半年,同來的母親就因水土不服又無人照顧而去世,留下柳宗元一人在此。他沒有在永州置辦房屋,只是寄居寺廟。因為被貶的八司馬無一不抱著遇赦復出的幻想。

可就在他們被貶的一年內,朝廷竟三次下發詔令一再重申「八司馬」不在寬赦之列,不得「量移」至京城附近。回京的幻想破滅。他開始慢慢勸服自己安心久居,「築室茨草,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漁,種黍可以酒,甘終為永州民」。

元和十年,朝廷急需可用的棟樑之才,憲宗也將八司馬召回京城。四千里的回京路程柳宗元只用了一個月。然而,就在他們興高采烈地準備東山再起時,戲劇化的是,不到一個月,這些王叔文餘黨又被全部遣返。到柳州的這一年,柳宗元四十四歲。

拖著半死的身體和心情的柳宗元,是怎樣看待此處的山水,我們不得而知。我想,他也一定在這山水中看到了一種矛盾的力量和掙扎,一種時時刻刻鑽出來的生命蠻力。

抱著必死和永別的決心,積極用世,仁政愛民,改革弊政。他解放奴婢,發展農林、改善風俗、推行教化,努力惠化一方百姓。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的瘴氣和似墨的濃雲,讓他看不見遠方的好友,也送不出久滯的音書。

每到秋來風至,他還是會想念長安。一日,他站在高山之巔,寫下一首詩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望不到故鄉的柳宗元,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終於柳州。

如今的柳州仍保留著一座柳候祠。或許,除了味道清奇的螺螄粉,人們也會想起那首蒼涼心境下的打油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3

姓氏文化

宗祠楹聯

河東世澤;筆正家聲: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柳宗元,河東解人(今山西運城解州鎮)。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書法家柳公權,唐穆宗常向其問書法,柳公權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二龍騰躍;五馬參差:上聯典指南朝梁國的河東解人柳悅、柳惔兄弟。柳悅,字文殊,官中書郎;柳惔,字文通,好學能文,通曉音律,梁武帝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副相)。南朝齊國大臣王儉稱他們兄弟為「柳氏二龍」。下聯說南朝齊國河東解人柳世隆(官至宰相)的五個兒子:柳悅、柳惔、柳惲、柳憕、柳忱。柳惲,字文暢,歷官秘書監、吳興太守,以詩聞名,又擅長下棋、彈琴,著有文集十二卷及《清調論》、《棋品》;柳憕,字文深,曾官蜀郡太守,通《老子》、《周易》;柳忱,字文若,歷官西中郎主簿功曹史、寧朔將軍、侍中,封州陵伯。「五馬」,指漢朝太守的車駕,後用作太守的代稱,這裡說柳世隆的五個兒子都做到太守一級的官。

垂露在手;清風入懷。此為佚名集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集句聯。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唐貞元進士,授校書郎,後升監察御史。參與王叔文等人的革新運動,擢禮部員外郎。叔文敗,被貶為邵州刺史。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遷柳州刺史,在貶謫期中,寫作大量詩文,抒發個人情感及進步的政治、哲學見解。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堂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逝世於柳州,著有《河東先生集》。

心正筆正;人清詞清:上聯典指唐朝大臣、書法家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人(今陝西耀縣),唐元和年間進士,歷仕穆、敬、文、武、宣諸朝,官至諫議大夫、太子詹事等職,封河東郡公。工書,正楷尤知名,自成一家,也稱「柳體」,與顏真卿齊名,並稱「顏柳」。唐帝常問柳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景佑進士,曾任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精通音律。善呈吸取民間詞精華,創作多長調。所作慢詞作多,很有影響。著有《樂章集》。

慢點生活

多些故事

記得關注譚論古今哦!

傳承姓氏文化,

弘揚中華精神。

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海岸,難道只是揚國威於四方嗎?
八大古都之一——中國首都北京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