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會隨著月相的變化調整貝殼的開合
植物和動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物周期,例如,當土壤達到一定溫度時,植物會散播自己的種子;晝夜長度的變化,使得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體內激素的分泌受到影響;一些海洋生物的生活受到潮起潮落的影響;甚至月光也會成為某些動物交配或者捕獵的因素。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牡蠣是一種與月亮有著緊密關係的生物,月亮盈虧的周期會影響它們貝殼打開的程度。一個月亮周期長達29.5天,研究人員對12隻太平洋牡蠣進行了跟蹤調查,他們使用電極測量牡蠣打開貝殼的程度,再將這些數據與月球周期的數據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了牡蠣的戀月情節。
研究人員發現,當月亮越來越飽滿時,牡蠣會逐漸關小它們的殼,但是不會完全閉上。當月亮慢慢退回到新月階段時,貝殼會漸漸張大。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牡蠣的這種變化可能依賴它們身體內部的月球時鐘,而不是外界的條件,例如月光的強度等。因為如果是依靠月光強度,它們應該在新月(月周期的開始)和殘月(月周期的末尾)時都打開它們的貝殼,因為這兩個時候月光的強度很像。但是牡蠣對這兩個階段的反應是不同的,這意味著它們是遵從著內部的時鐘,而不是對月光本身做出反應。
那麼,牡蠣為什麼會和月亮的狀態相關聯呢?來自波爾多大學的Laura Payton提出了她的猜想,牡蠣在有食物的時候會打開它的貝殼,而以前的研究表明,浮游生物的活動會受到月光的影響,恰巧,牡蠣的食物正是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阿伯里斯特維斯大學的水生生物學家David Wilcockson表示,月球周期僅僅與牡蠣的變化相關,而牡蠣做出如此反應的最根本原因是如何與浮游生物的活動時間重合。Wilcockson還說到,潮汐、月球和晝夜節律看起來是獨立不同的機制,但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關聯的,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它們之間具體是如何聯繫起來的。
牡蠣也不是唯一具有戀月情節的海洋生物。在浩瀚的海洋當中,有數十種珊瑚使用月光作為提示來釋放它們的卵子和精子,有些螃蟹也根據月光強度開始它們的交配或者遷徙,三文魚、魷魚也和之前提到的浮游生物一樣,將自己的生命周期與月亮同步。
本文譯自 smithsonian,由譯者 bakako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挪威游輪馬上可以由死魚來提供動力了
※用人工智慧分析:美國有多少塊太陽能板正投入使用?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