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哲學問題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哲學問題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哲學問題

一本書讀懂西方哲學核心思想

從現實生活入手

解讀哲學10大關鍵問題

國內外知名高校教授一致推薦!

人人都該懂的哲學

PhilosophyA Beginners Guide)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

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王露璐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哲學教授威廉·歐文

聯袂推薦

哲學是好奇的孩子,好奇的對象就是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不僅包括我們能夠感知,即能看、聽、聞、摸和品嘗的對象,還包括人自身,即人的思想、渴望和幻想。自我以及自我對外在世界的意識共同產生了疑問、好奇以及困惑。但自我是什麼?表象背後隱藏的真實又是什麼?

哲學是什麼

我們試圖通過科學、數學和理性,或者通過藝術、音樂和宗教來理解世界,包括理解自我。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改變著世界,同時,相信有些事值得做,有些則不值得。我們擁有人性,能感覺到善與惡,感覺到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著人們的自由、福祉與正義,也感覺到生命可能是有意義的,抑或沒有。

哲學家以哲學的方式思考著以上所有內容。他們不僅思考自然世界與人類的真相,也思考如何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科學理論揭示出的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此外,哲學家還會反思其他理論和實踐領域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例如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等理論領域,以及戲劇、詩歌、藝術、音樂等實踐領域內的事。

哲學家不是任何思想共同體的公民,而這就是他成為一名哲學家的原因。

這句話源自20 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路德維希· 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哲學家或許會說,他們要對所有領域進行思考,思考就是哲學工作的心臟。所以他們才會探究心靈、時間和行為的本質,考察上帝是否存在的證據,論證自由意志,辨析善惡美醜是否客觀。以哲學的方式思考並非一件簡單容易、立竿見影的事。即使手不染塵,但苦心孤詣的腦力勞動有時與體力勞動一樣辛苦,甚至更需一杯苦酒做伴,或者更多。

對哲學家而言,有一個非常經典又具有諷刺意味的形象:蘇格拉底漫步在古希臘的街道上,卻仰望著天空。實際上,蘇格拉底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的哲學肇始於對日常生活的好奇,即人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有些人被譽為勇敢、卓越或博學的,他們渴求的愛、美和真理是什麼?因此,蘇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是什麼」的問題:勇敢、卓越、知識是什麼,正義、美、真理是什麼?他最擅長的事情是向人們提問,並通過辯論揭示出人們其實很無知的真相。

於是,最具諷刺意義的事出現了:蘇格拉底被視為雅典最富有智慧的人,卻只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知。好吧,讓我們先悄悄忽視「知道自己無知」中的矛盾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該如何回答蘇格拉底式的追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以「美是什麼」為例,蘇格拉底等人認為,美的事物必然擁有一種共同的特定的性質,這種特質存在於所有美的事物之中,並使它們都成為美的。

維特根斯坦(是的,他的名字還將出現多次)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論(family resemblances),並認為,用同一個術語描述不同的事物足以說明這些事物彼此有相似之處,卻不能說明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性質。例如,棋牌、運動等都可以被稱為「遊戲」(game),但它們之間難道一定要具有共同的性質嗎?簡單點說就是,或許可以在不同遊戲之間找到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卻無法找到一個對所有遊戲而言的共同本質屬性。

以上簡短的分析已經讓我們觸及一個哲學思考的對象或形而上學的謎題了,即所謂的「普遍性」。綠旗、綠草和翡翠都是綠色的,它們擁有相似性。但這是否說明普遍的綠色性質以某種方式存在著,並在不同時間、地點顯現出來,比如在此處的綠旗或彼處的綠草那裡顯現呢?

正是這種思考,使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他將視線從不斷變動的物質世界轉向了純粹精神的幻象世界,並認為裡面存在著永恆不變的抽象概念或理念,這些理念包括柏拉圖所關注的正義、美、真理、平等。但之後,他卻不得不承認,按照這一理論,許多毫無價值,甚至是很糟糕的理念也同樣出現在理念世界中。

哲學探究什麼

哲學與智慧有關:從詞源學來看,「哲學」這一術語起源於古希臘,意思是「愛智者」。「智慧」意味著對人生的理解更加宏大、深刻、富有洞察力,並且比關注現實世界的研究,如考古學、心理學和物理學等更具有普遍性。當然,詩歌、小說和宗教也可以富有洞察力,但與之相比,西方哲學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更注重理性論證、清晰表述,並且對論證的前提也非常謹慎。正因如此,西方哲學亦不同於東方哲學和後現代作品。不同的方法會對人們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致使人們對「事物原本是什麼」以及「事物應該是什麼」持不同立場。

不過,當代的哲學家似乎早已不再為哲學思考貢獻智慧了:他們往往是大學教師,通過發表一篇又一篇的論文獲得資助和教席,而論文的引文和參考文獻也越來越長。他們以此為榮,並感到滿足。但在早些時候,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的,比如弗蘭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是一位大法官,並且曾被監禁;斯賓諾莎(Spinoza)的工作是磨鏡片;萊布尼茨(Leibniz)是一位外交官,還做過圖書館管理員;約翰· 斯圖爾特· 密爾(John Stuart Mill)就職於東印度公司,夜間兼職做記者,後來還擔任過國會議員。

除此之外,今天的哲學也越來越專業化了,就像一個科學領域,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進入。假若檢視當代的哲學研究,你會發現,你通常需要面對大量抽象的論證、技術性的術語,有時還會出現罕見的符號。毫無疑問,用這種方式也能做出好的哲學,尤其是在邏輯研究領域,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就誤以為哲學只是一種技術工作,除了專家,其他人都無從理解。

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偉大的哲學家不僅通過哲學難題,同時也通過思考數學與科學問題來鍛煉心智。比如亞里士多德、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等哲學家便從事多種實證的研究,其中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還是非常著名的數學家。然而,即便哲學家們能夠解釋科學發現和科學概念,但他們也不是科學家。因為他們所思考的是諸如電子究竟是像生活中的桌椅一樣客觀存在,還是只是理論中的假設等問題。他們根本不會冒著爆炸的風險在實驗室做實驗,更不會冒著受傷的風險去進行考古挖掘。

哲學家們探究的概念和關心的問題,通常都是人們已經覺察到的,無論是在古希臘、21 世紀的歐洲,還是在南美洲的某個部落,人們都普遍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比如「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究竟在何處」「如何處理慾望之間的衝突」「我們談論的公平是什麼」,以及「我們擔心的生命意義是什麼」等問題。

如何進行哲學思考

了解哲學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參與其中。對於各種問題,雖然哲學裡充斥著大量正確的和錯誤的答案,但問題的關鍵從來不在於找到答案,而在於我們能夠嘗試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調和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從而解決各種疑問。

哲學家通常都會說一些非常奇怪的話。不過只要深入了解,你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這樣說都有很好的理由。而正是由於這種哲學式的求知與好奇,哲學家們對錶象背後的真實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說,在前蘇格拉底哲學(Pre-Socratics),即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哲學中,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流」,而巴門尼德(Parmenides)卻認為「存在是不生不滅的」。在近代,斯賓諾莎想要論證上帝和自然是同一的,而喬治· 貝克萊(George Berkeley)則試圖說明物理對象只不過是經驗中的各種感覺的積累。在20 世紀早期的劍橋,麥克塔格特(McTaggart)認為時間純粹是一種幻覺,喬治· 愛德華· 摩爾(G. E. Moore)則嘲諷地說他的早餐無疑要在午餐之前享用。

哲學家熱衷於論證,且經常與有悖於自己觀點的人進行辯論。這也是哲學思考令人痴迷的眾多原因之一。研究哲學沒有捷徑。深入思考問題,將片刻的頓悟編織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需要慢慢來。此時,我怎麼會捨得放棄在序言中再一次引用維特根斯坦的機會呢?這位痛苦的天才曾經說過,當兩位哲學家見面打招呼時,他們應該說:「慢慢來。」閱讀哲學、研究哲學、思考哲學,一定要花時間、慢慢來。

如何閱讀本書

哲學家們要進行理性推理。哲學基本是一門先驗的學科,它依賴於人們基於概念、觀念和前提進行的理性推理,而非實證研究或經驗觀察。一旦論證過程中出現矛盾,便說明它是錯的,需要再對其進行修訂。本書是對西方哲學的介紹,因此也強調理性推理和論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貶低情感、美和意義的價值,它們也同樣重要。進一步說,我們應該意識到,每位哲學家的立場都建立在自身的情感之上。畢竟,追尋真理之人都懷有對真理的情感欲求。

本書是一本導論性作品,你無須花費精力了解大量的術語和理論,畢竟已經有很多優秀的詞典和百科全書對它們進行了解釋,如果你想要了解的話,可以參見注釋和拓展閱讀部分。在本書中,我慎重挑選了一些重要的主題進行論述,它們都提出了深刻卻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且大多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然,有時我也會說一說自己的立場。綜合而言,在這本書中,讀者會接觸到許多重要的理論與觀點,了解到一些影響深遠的哲學家。而本書的目標就是將這些哲學問題呈現出來,從而誘發讀者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與閱讀。

閱讀哲學作品,不同於閱讀小說。閱讀哲學作品時,有些章節你可以略讀,只需對問題產生一種「感覺」;而某些思想和疑問則需反覆琢磨。所以,你不妨這樣去做吧,在泡澡或在火車上時讀一讀,或將其作為睡前的催眠手段,當然,我更加希望你能通過閱讀保持真正的清醒。

「萬物皆相關」,希波克拉底曾經這樣寫道。這句話說明,許多問題之間都是互相聯繫的,而且這句話也經常出現在不同語境中。本書亦是如此。初次提到某些概念和問題時,你或許會感到困惑,但它們會不斷被提及,並出現在不同章節之中,這樣你便能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尤其是在「身體與心靈:什麼才是人的本質?」一章中,介紹的問題會比較多,之後的章節將會分別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選摘

問題4:道德哲學:什麼是真正道德的行為?

假設厄斯金是你的好朋友,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你陪在他身邊,向他承諾,一旦他去世,就把他藏匿起來的現金轉交給他年輕貌美的情人利蒂希婭,但她對這筆錢一無所知。厄斯金去世了,正當你準備去找利蒂希婭之前,你忽然發現利蒂希婭是一個非常富有的交際花,厄斯金本人也早就知道。同時,你還驚訝地發現,厄斯金還有前妻和女兒,她們都深愛著厄斯金,並為他的死感到悲傷,而且她們一直生活在貧困中。毫無疑問,你現在可以任意處理這筆錢,可是,你應該怎麼做呢?

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將這筆錢佔為己有一定是錯誤的,無須多想。確實,假如從道德的維度來考慮應該如何行事,將錢佔為己有是錯誤的。從表面上看,道德與自利通常是對立的。當然,它們偶爾也表現出一致性,比如看見有人落水,在情感上,即自利維度上,你想要救助他,同時在道德維度上,你也應該救助他。但從本質上來說,出於自利或個人慾望的行為與道德行為不是同一回事。這種觀念源自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一個問題:人類是否可以依賴純粹的道德動機,而不依賴任何涉及利益的動機來行動?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講自由意志時已有所涉及,談到了人類行為是否都是出於自利的動機。

回到厄斯金的事例。有人堅稱,永遠都不應該背叛自己的誓言。有人主張,就應該把錢轉交給他的前妻和女兒,縱使背叛誓言也無所謂。或許還有人更無私,認為應該把這筆錢捐出去,拯救更多處於饑荒中的人。「何必僅僅偏向一個家庭?」他們認為,當聲稱「我沒有違背誓言」時,你所關注的其實不過是自己的品德或聲譽罷了。

這些不同的答案其實涉及不同的道德理論或倫理理論,因此,下面我們將會轉而討論這些影響深遠的理論。我們會探討這些理論的原理或原則是否在日常的道德常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我們還會探討一些哲學家是如何使用「倫理學」(ethics)和「道德」(morality)這兩個概念的。

為了避免混淆,我還需要提醒大家:很多關鍵的道德術語,比如「好/ 善」(good)、「應該」(ought)、「正確」(right)以及它們的對立面,都有非道德的用法與含義。

先來看「應該」這個詞。或許你吃飯應該使用刀叉,但這個「應該」只涉及生活習慣或用餐禮儀。假如你去前線作戰,你應該考慮好撤退的策略;假如你要追求權力,你應該想好如何壓制你的對手。這種「應該」是在向我們推薦手段或方法,以便實現某個特定的目的,但並不涉及這些目的和手段是否道德。與其說它們是不道德的(immoral),不如說它們是非道德的(amoral)。再來看「好/ 善」這個詞。我們或許認為默萬威是一個好的劇作家,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是一個好人。同樣,好的刀子說明刀子鋒利,好的盜賊說明偷盜技術卓越,但他們都不能因此而得到道德意義上的讚譽。

義務論:恪守道德原則

有些人堅稱,我們必須恪守道德原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康德。他們認為,諸如違背誓言這樣的行為,在道德維度上始終都是錯誤的。具體來說,只有在一個道德原則與某個更高的道德原則互相衝突的情況下,人們才能根據更高級的道德原則行事,而違背低級的道德原則。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必須在違背誓言和謀殺之間做選擇,那麼一條道德原則就必須讓渡於另一條道德原則。而在這裡,雖然遵守誓言和不殺人都是絕對義務(absolute duty),但要如何進行選擇其實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便是義務論(deontology)的應用情況,而在「deontology」這個詞中,「deon」的意思便是義務或責任。道德義務依賴於某些具體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決定了人們的基本權利。義務論與人們對上帝的信仰和諧一致,但並不依賴於信仰,其一個重要區別在於,義務論要求人們服從道德原則,而上帝要求人們服從他的命令。

義務論面臨的一個最直接的難題是如何揭示道德原則。如上所述,訴諸上帝是方式之一。但是,康德推理出了自己的方法,即他經常提到的「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他認為這是所有道德原則的根基。定言命令有許多種表達方式,稍後我們會討論其中最核心的一種。定言命令的精髓在於,永遠都不應該把人僅僅視為實現目的的手段,人就是目的本身。我們要尊重人類,因為人類是自律的主體,即自由且能自我管理的,擁有自己的權利。這種尊重意味著我們要遵守許多原則,例如在與人相處時要坦誠,而不要考慮任何後果。假如違背了誓言,那我們就既沒有尊重厄斯金這個應該被以誠相處的主體,也沒有尊重自己的理性和尊嚴。

功利主義:追求人類幸福最大化

康德的義務論與道德理論中的另一派,即結果論存在衝突。結果論認為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原則,即行為是否道德都取決於行為的後果。結果論理論中,最著名的就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以傑里米· 邊沁(Jeremy Bentham)和約翰· 斯圖爾特· 密爾(John Stuart Mill)為代表。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邊沁先生,他的遺體穿著生前的衣服,再配著一個蠟像頭,安坐在倫敦大學學院里。

根據功利主義的思想,正確行為是效用最大化的行為,但「效用」並不能被理解為「有用」,而是指人類幸福的最大化,也有人認為是人類痛苦的最小化。這個理論需要人們展望未來,並根據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來判斷當下如何行動才是道德的。而與之不同,義務論的立場是回溯過去,因為一個人當下的義務取決於曾經發生的事,比如許下的誓言。

功利主義最經典的理論是邊沁的最大幸福原則,即正確行為是使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幸福的行為。當然,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曾有許多人對如何界定幸福,以及如何判斷行為的結果進行爭論。就本章開篇提到的這個情景來說,假如把錢給利蒂希婭,她獲得的幸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而假如把錢給厄斯金的前妻和女兒,顯然能夠帶來更大的幸福。而且,厄斯金已經去世,他也不會因為你違背誓言而感到任何痛苦。因此,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上,忽略同一性問題中提到的死後傷害,把錢給需要錢的母女就是道德行為。當然,假如其他選擇能夠帶來更大的幸福,比如把錢用於救濟處於饑荒中的難民,那就應該選擇這種行為。

繼續往下想,假設厄斯金的女兒獲得了這些財產,那麼,她可能用這筆錢買了毒品,徹底毀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懷孕生下一堆孩子,而這些孩子長大以後都變成了殺人犯;她也可能用這筆錢研究出了治癒某種頑疾的方式,拯救億萬生命。這些結果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我們沒有充分的理由對其進行預測。因此,功利主義和日常生活一樣,都只能依賴於理性的假設。

從表面上看,功利主義提供了一個能評價所有行為是否正確的簡單的原則,解決了道德難題,使道德領域的海面平靜了下來。但實際上,在功利主義平靜的海面之下,問題與爭議一直波濤洶湧。的確,因為在計算幸福總量時,每個人的幸福都要計算在內,所以,幸福最大化原則必然會導致這樣的情況:假如使一個人痛苦能夠為其他所有人帶來更大的幸福,那就應該這樣去做。

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功利主義只是把人看作幸福的容器。按照這個思路,只要讓人口越來越多,並讓這些人略感幸福,幸福總量就能提高很多,也就得到了幸福最大化。然而,我們似乎又覺得,一個更幸福的世界不應該是幸福總量,即世界人口足夠大,而是應該讓每個人都過得更加幸福。當然,這樣做也並沒有剝奪從未存在過的人的幸福。簡而言之,要想實現幸福最大化,究竟是應該通過增加幸福之人的人口總數,還是通過讓現存的每個人更加幸福呢?

我們通常認為,幸福就是獲得快樂、沒有痛苦。邊沁在自己的小冊子里寫道,假如能夠獲得同樣的快樂,那類似於圖釘遊戲這種小孩子玩的遊戲就和詩歌一樣好。當然,也有些下流的人認為,圖釘遊戲是性愛的委婉表述。

密爾深受邊沁的影響,他讀過邊沁的小冊子,對其既支持又反對。他否定了這個圖釘遊戲和詩歌的等式,而是認為,有些快樂是更加高級,更有價值的。有人認為,功利主義就是支持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理解肯定不適用於密爾的功利主義。在密爾那裡,圖釘遊戲、足球和性等慾望的滿足,帶來的都是低級的快樂,而高級的快樂來自詩歌、哲學和友誼等。

密爾有一句名言:「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遠好過做一隻滿足的豬。」根據這個說法,我們或許可以認為,在計算幸福總量的時候,密爾是將動物的感受也計算在內的。邊沁也是如此,他認為,道德問題所關注的對象,既不取決於他們是否有理性,也不取決於他們是否能使用語言,而是根據他們能否感受到痛苦。邊沁希望,有一天,「人性可以覆蓋到所有能夠呼吸的生命」。邊沁反對物種主義,認為我們不應該無視其他物種的痛苦,而僅僅因為它們屬於另一個物種。

密爾偏愛蘇格拉底似的而非像豬一樣的人,這可不是什麼怪癖,因為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有些生命比另一些生命要更加完滿。或者說,相較於快樂,密爾是在更寬泛的意義上理解幸福昌盛。而幸福昌盛意味著我們要進入這個世界,並獲得自身的卓越。回想有關身體與心靈的問題中提到的經驗機器,雖然密爾很可能讓我們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選擇,但我們可以推測:他並不建議使用這個機器。

或許很令人驚訝,但密爾的功利主義直接引出了他影響深遠的自由原則(Liberty Princi-ple)。密爾提倡自由,他認為人們要實現自身的卓越,就要有選擇的機會,即所謂的消極自由,使他們能以自律、自我管理的方式成為一個積極的主體,獲得所謂的積極自由。但這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畢竟通過自我實現,即自律、自我管理的方式成為卓越的盜賊或騙子,可不是道德意義上的善。於是,密爾的自由原則提出,在要求自由最大化的同時,不能傷害他人。

根據上文所述可見,密爾的自由原則與其功利主義也存在著一定的衝突。或許,要想幸福最大化,就應該鼓勵人們順從,就應該限制人們選擇的機會。想像一下,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我們是多麼猶豫不決;面對本能的慾望,我們又是多麼愚蠢。假如要用密爾的思想來反駁這種家長主義的觀念,或許應該說,幸福需要自律作為前提,而自律是實現自我卓越的關鍵部分。

想要理解密爾所說的幸福,就要從多個方面來理解,比如高級和低級快樂、自律的價值、友誼,甚至高尚與尊嚴等。這受到了邊沁功利主義信仰者的質疑,因為邊沁的功利主義要求我們計算幸福的總量,而密爾的功利主義卻違背了幸福的同質性和簡單性。一旦認為幸福昌盛的人生有許多不同的價值,而它們彼此之間不可公度,就無法以統一的計量單位對它們所帶來的快樂進行計算。因此,當需要在不同的行為之間進行選擇時,我們就無法權衡彼此,無法做出決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形式正義只是手段,實質正義才是目的
自由與自然必然性的對立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