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道歉式教育的悲哀:孩子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裡,家長還要堅持嗎?

道歉式教育的悲哀:孩子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裡,家長還要堅持嗎?

文 | 齊麗娟

最近聽到一個小故事,平凡中卻透露出一些家庭道歉式教育的悲哀……

一次家庭聚會中,小費的姥姥給剛剛滿3歲的小費削了一碗蘋果,塞到了他的懷裡,小費吃著正高興,姥姥突然想試試他有沒有孝心,看看孩子是否跟民間流傳的那樣「外孫子總是和姥姥不親,就是個小白眼狼」。姥姥就故意跟小費要他手裡的蘋果吃。

起初小費猶豫了一下,突然就哭了出來,一邊哭還一邊推姥姥,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情願。姥姥一開始也就是想逗一逗外孫子,沒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果,心裡也越發不舒服了,於是就開始數落小費,說小費沒良心,自己辛辛苦苦看著從小長到現在的外孫子,現在倒好,就一口蘋果都捨不得給姥姥吃。小費哭的傷心,姥姥也心寒。

這時候小費的媽媽過來了,問清情況後就開始數落小費,小費哭的更凶了,小費的媽媽讓小費給姥姥道歉,要不然就要揍小費,小費怕挨揍,只好順了媽媽的心給姥姥道歉。

但是,小費的內心真的明白自己為什麼做錯了嗎?

處於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已經發展到能夠清楚的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關係嗎?答案顯然是沒有。

皮亞傑曾利用兩個故事做過這樣一個對比實驗:

故事一

一名叫約翰的小男孩,被家裡人通知去餐廳吃飯,但是家裡人事前在餐廳的門後擺上了一把椅子,椅子上放了15個玻璃杯,約翰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推門而入,打碎了15個杯子。

故事二

一個叫亨利的男孩,趁媽媽外出的時間裡,亨利想吃放在碗櫥里的果醬,但是果醬放的太高了,亨利只能踩著椅子拿,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

皮亞傑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講述了這兩個故事,並提出一個問題,這兩個男孩誰的過錯更大一些?為什麼?

實驗結果發現,2到8歲的孩子大多數認為故事一中的約翰過錯更大,因為約翰打碎了十五個杯子,比第二個故事中的亨利打碎的杯子要多得多。

而大多數8到12歲的孩子則認為故事二中的亨利過錯更大,因為是亨利貪吃果醬才打碎杯子的,而故事一中的約翰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打碎杯子的。

皮亞傑根據實驗結果得出一個結論:

兒童的道德發展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他律道德階段,大概是在2到8歲左右,這一階段的孩子服從成人的絕對權威,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從事情的結果進行道德的判斷。

另一個階段是自律道德階段,大概是在8到1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追求平等,能夠從人物的動機進行推理分析,再分析對錯。

在他律道德階段中,又分成兩個階段,在孩子2到5歲左右,屬於自我中心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單向的、不可逆的自我中心現象。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做出以自我為中心,過於自私的行為,這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程度決定的,與孩子是否懂事,是否聽話無關。

孩子5到8歲會進入一個權威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認識到規則的作用,並能夠做到遵守規則,會服從長輩的命令,但是孩子的內心並不是特別明白這些規則、命令之後的道理。

既然孩子在這一個階段的心理發育不成熟,所做出的不禮貌、自私的行為都是有一定的兒童心理依據的,難道在這一階段的孩子犯這種錯誤就要容忍孩子嗎?應該堅持道歉式的教育方法嗎?

家長不要再責怪自己的孩子屢教不改,或者採取道歉式的教育方法,強迫孩子道歉,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的情況下就被父母強迫道歉,當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還是會選擇錯誤的做法。

如果孩子還處於自我中心階段,也就是2-5歲的孩子,家長不要對孩子採用道歉式的教育方法,建議各位家長遇到在這個年齡段犯相同錯誤的孩子時,先控制好孩子的情緒,讓他冷靜下來,再給他分享一個類似情景的小故事、小寓言,讓孩子能夠從中理解一些道理,以引導孩子為主。作為家長也可以選擇身教,在相同的情境下,做出正確的做法,讓孩子能夠方便模仿,更有利於孩子學習。

孩子犯錯誤,家長選對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很重要,錯誤將會成為正確的開始,爸爸媽媽應該為孩子感到高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麗娟 的精彩文章:

「填鴨式」英語,正在毀了中國的下一代,英語成績再好也無濟於事
胎兒健康難道只和精子有關嗎?不,其實跟卵子也有關係

TAG:齊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