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怎麼看外媒稱殲20超視距作戰能力比F22低一半?莫欺少年窮!

怎麼看外媒稱殲20超視距作戰能力比F22低一半?莫欺少年窮!

殲20展示彈艙

在珠海航展上,殲20在飛行表演中打開了彈倉,展示了空戰掛載能力。引起注意的一點是,殲20的主彈倉中只掛載了4枚中距導彈;而F-22戰機對應的掛載能力達到6枚,超出殲20一半。

這被一些外媒稱為之致命缺陷,這完全言過其實——F22早期也是同樣的掛載數量,這是導彈的問題,而不是飛機設計的問題。實際上殲20主彈倉設計,無論是尺寸空間、掛點結構承力、還是液壓彈射器的安裝設計,都是基於6枚中距導彈做的;而且在尺寸的設計上,已經著重考慮到了國內空空導彈的尺寸控制能力有限、未來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擴展的需求,儘可能做大了。

YF22發射AIM120

殲20今天的問題,在F22的早期階段也碰見過。美國現役的中距導彈是AIM-120系列,從1975年開始研製,1991年開始裝備美軍;因為時代背景的因素,早期的A(基本型)、B型(生產效率提升,部分電子設備改進)設計上都沒有考慮過與隱身戰鬥機的彈倉進行外形適配,導致其尺寸——核心是翼展長度較大,在F22彈倉中只能掛載4枚。

F22能夠攜帶6枚導彈是AIM-120系列發展到C型階段的產物。AIM-120系列開始正式與F22協調統籌設計,是在1990財年的第一階段預籌產品改進規劃中開始的。

經過切尖處理的AIM120C導彈

其中最為核心的機彈匹配改進,就是對彈翼和舵面進行切梢處理,將原來的三角翼通過切尖處理改為梯形;通過彈翼與舵面的尺寸縮減,使左右兩枚導彈之間的間隙加大,能夠容納第三枚導彈的直徑通過。比如AIM-120A型導彈彈翼和舵面翼展533、635毫米;而AIM-120C-5就削減到了445毫米和447毫米。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前後交錯、彼此避讓彈翼/舵面的設計,F22的單側主彈倉可以容納的中距彈數量從2枚提升到了3枚。

F22主彈艙可以掛載3x2中距導彈

在AIM-120家族的發展歷程、整體作戰效能的提升,每一步都建立在基礎工業能力和導彈研發能力的提升基礎上;特別是與F22的匹配進化中,還要嚴格受到彈倉對長度和翼展的約束,這使得很多以往傳統改進措施都不能繼續使用。

AIM-120C系列開始,彈翼和舵面尺寸縮減以後,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它能提供的控制力顯著降低——這意味著導彈機動性的下降,對付高機動目標的不可逃逸殺傷區域縮小。要彌補這一點,就必須調整導彈的重心和飛行控制設計,採用難度和風險顯著增加的方案;才能用更小的控制力就讓它達到與以前相同、乃至更好的控制效果。設計師要為導彈設計更為複雜、失控風險更高的導引和飛行控制律,彈載飛控計算機必須進行更為複雜的運算,舵面的反應必須更快、更準確。

這種變化與三代戰鬥機上藉助電傳等先進控制技術作為基礎,開始採用「放寬靜穩定」、「靜不穩定」設計,減小水平尾翼面積和尾撐長度,來減重/減小阻力,實際上是基於同類原理的舉措。顯而易見,是否能夠實現明顯的緊湊化設計,用小翼展、小面積的彈翼與舵面實現高機動控制,是隱身戰機配套空空導彈研發能力的一個關鍵性的門檻。基於這一點,現在回過頭來對比美、中兩國的中距導彈發展,其實很容易判斷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

霹靂11顯著優於R27導彈

目前國產服役的中距導彈主要有三種,霹靂-11、霹靂-12、以及殲20攜帶的新型導彈霹靂15。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霹靂-11導彈是基於義大利阿斯派德導彈測繪仿製,屬於美國AIM-7系列的衍生型號;從80年代中後期獲得樣品開始測繪,幾乎和殲10同步定型。

在霹靂-11發展的中後期,國內又在俄羅斯提供導引頭等關鍵技術的支持下,啟動了主動雷達制導的霹靂-12項目。由於基礎能力和工程經驗都嚴重匱乏,霹靂-12的總體設計水平上和實際服役表現(尤其是可靠性)都難以令人滿意。只能說霹靂-12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擁有了與AIM-120A/B同類功能的產品;在各方面的使用性能上,兩者不太具備可比性。

霹靂-12導彈

霹靂-12上表現出的突出問題是,國內基礎工業能力較差,這使得要實現相同的導引頭捕獲距離、射程,需要更大的尺寸和重量作為硬體基礎。再加上在霹靂-12研製時,空空導彈研製任務分配的壟斷現象很嚴重,實際上就是中航一家說了算;因此總體研製單位也沒有動力去主動提出較高的指標,針對設計製造的細節進行深度優化和挖潛。

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霹靂-12的機、彈匹配性相當糟糕。依靠更大的彈翼和舵面、更粗更長的彈體;單純導彈本身能達到要求的機動性和射程,但是它對戰機附加的重量和阻力要比AIM-120A/B大得多——尤其是在關鍵的跨聲速區域,這會導致戰機的加速和機動性損失比對手更大。

圖:摘自《中航工業首席專家技術叢書——空空導彈方案設計原理》。重量大了阻力就大,飛機要多帶油才能保住作戰半徑。油要多帶,飛機就更重尺寸更大,然後阻力又更大.......所謂水多加面、面多加水。

殲10B掛載4發中距彈

圖:如果殲10進行9G(9倍重力)過載的極限盤旋機動,同樣掛載4枚中距導彈,掛霹靂-12(以出口型公布的資料數據計算)和掛AIM-120A/B,機翼需要承受的載荷相差41 x 4 x 9 = 1476 公斤。空重8.x噸、全加力推力12.5-13.2噸之間的飛機,在極限機動狀態下多帶近1.5噸的重量,對飛行性能的拖累是非常顯著的。

圖:F-35擁有9G下發射AIM-120導彈的能力

在霹靂-11和霹靂-12相繼完成研製以後,國內的空空導彈研製環境出現了三個巨大的變化因素,這對於後來的霹靂-15研製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一:兩種導彈的研製經歷,使中國建立起了完整的中遠程空空導彈研製和試驗體系;各種彈載設備、部件都能迅速找到對應的廠家進行研製;各設備之間的交聯、乃至於整彈的試驗檢測,都已經有章可循。再去做一個新的型號,本身就更快、更順利、而且最終產品更完善。

其二:改開以來的技術引進,尤其是從西方引入的先進電子工業和精密機械加工能力,在經過十幾二十年的消化吸收以後,在進入2000年以後開始密集的成熟普及。高性能的電子、電氣、機電部件,大量新的高性能材料和新工藝投入運用;使新一代導彈的研製起點就要比霹靂-12高得多,條件從容得多。

FC-1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影響極其深遠,遠超型號本身

其三:殲10、梟龍帶來的良好示範效應。成飛在殲10上開始打破原有國企大集團體制的行政分配製度,推行競標制度;比如其火控雷達就沒有採用中航的產品,而是採用了中電集團的產品。這是後來梟龍和殲20等戰機,進度成熟之快、過程之順利,無人能比的關鍵原因之一。

行政分配製度下講究各單位利益均沾,大家有飯吃;設計時無法做到性能最優、成本最低為目標;往往會為了保證某個兄弟單位有項目,保留不必要的設備,或是寧願使用性能落後可靠性差的設計、產品,也不用外集團性能更優越的同類設計、產品。

新中距導彈已經顯著緊湊化,但做的還不夠

根據官八股等公開資料,霹靂-15導彈的研製過程中,也展開了大範圍的競標。包括導引頭、發動機、慣性導航、總體設計方案等等要素,都由包括航天、中電等多家中航以外的企業參與競爭。這使得霹靂-15上能真正集國內各家所長,有效的發揮國內近年來的科技工業能力進步。

僅以載荷掛載和發射的潛力而論,殲20的主彈倉與F22在相同級別甚至更高,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只是由於現有導彈本身的尺寸控制仍然不盡如人意,目前還無法實現6發導彈的交錯安置和發射。中國空空導彈研製水平顯著落後於戰機研製水平,這在相當時間內依然是個問題。雖然霹靂-15和AIM-120C系列相比仍然有明顯的技術水平差距,但目前國內已經踏過了中距空空彈緊湊化設計的最大門檻,未來隨著現有導彈的持續改進和新型號研發,實現主彈倉6發掛載能力只是時間問題。

F22從最初的內載4枚中距導彈擴展到6枚,殲20也一樣做得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候知健 的精彩文章:

日本骨氣能堅持多久?美國極力推銷五代半戰機,動力超殲20兩代
美軍為戰機女飛行員研製電動防漏衛生巾:坐可尿,更干更爽更安心

TAG:候知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