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作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坦克戰,發生在1943年七八月間的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之一、也是德軍在東線所採取的最後一次攻勢作戰。為了遂行這場被他們稱之為「城堡作戰」的進攻,德國人多方調集重兵,其中,航空兵力多達2 050架飛機,其中,有68架帶著特殊目的而生、執行特殊任務的飛機。這就是由亨舍爾公司開發的Hs 129單座雙發攻擊機——「飛行開罐刀」,世界上第一種「專業」反坦克攻擊機。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新飛機,新編製

Hs129出現的直接誘因就是蘇聯二戰第一號功勛飛機——伊爾-2強擊機。德國人被「黑色死神」伊爾-2打得哭爹叫娘的時候才想起回頭看看自己的空軍——亡羊補牢,1942年的時候,亨舍爾公司的新機出來了!這就是模樣呆笨的雙發攻擊機——Hs 129。該機強化了裝甲系統,機頭前傾以提供良好的對地視野,在機頭和腹部集中配置了火力。德國人欣喜若狂,當即將它投入前線。德國人終於也有了媲美蘇聯「黑死神」伊爾-2的裝甲飛機,敢於低空掃射,穿梭火網的空中怪物了——Hs 129攻擊機 ,「坦克開罐器」。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時至1943年春天, Hs 129在東線戰場服役剛滿「周歲」不久。自1942年3月底初次亮相以來,這種新式飛機便迅速贏得了地面部隊的好評。和大多數德國軍機所具備的優雅外觀不同,Hs 129的粗壯外形簡直近乎醜陋,而這只是它鮮明個性的一個方面,其它的方面則是:火力強勁、生存力高、對地攻擊直接而高效。

該機的研發工作從二戰爆發前的1937年10月就告開始,由於原型機試製和後來的測試改進大大延後了裝備時間表,使得該機的問世晚於蘇軍的著名同類機型伊爾-2,以致有人將該機譏諷為對後者的「笨拙仿製」——Hs129雖借鑒了伊爾-2的設計思路,但又有了新的提高,也是一代名機。因為,它的出現開了一類新型飛機的先河。沒錯,Hs129就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反坦克攻擊機——六十年前的A10。

事實上,從投入戰場之日開始,從哈爾科夫、沃羅涅日、羅斯托夫到奧廖爾、伏羅希洛夫格勒,Hs 129在對敵坦克裝甲車輛、運輸車隊、堅固據點等點狀目標的低空打擊中表現極佳,對於本方步兵和裝甲部隊的作戰起到了積極的支援作用。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而為了將這種新飛機的效能發揮至最佳,德國空軍還專門為之創立了一種新的編製體系,這就是攻擊機聯隊(Sch.G)。攻擊機聯隊下轄兩個大隊(各3個中隊),聯隊部另外直轄兩個中隊,每個中隊滿編12架飛機,全聯隊理論滿編數在100架左右。

這種特殊聯隊的定位,就是專門為地面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壓制敵軍地面部隊尤其是裝甲目標。不難看出,無論是攻擊機聯隊的創立,還是Hs 129的研發裝備,都反映出德軍對於一種能夠有效壓制蘇軍坦克手段的極度渴求;反過來,這也映證了紅軍裝甲洪流在數量上所佔據的壓倒性優勢。


戰前「升級」,脫胎換骨

Hs 129的威力不俗,但與需要壓制的坦克數量相比,「壓制者」自身的數量就少得可憐,其結果是少數幾支攻擊機中隊經過戰場消磨很快就變得缺兵少將,到了「城堡作戰」發起前夕的1943年5月,幾乎全部的Hs 129中隊均奉命從一線撤出,迎來短暫的喘息。

不過有一個好消息是,Hs 129的最新型號B-2這時已經投入量產——儘管月產量估計只能達到幾十架而已。該型號機長9.75米、機高3.25米、翼展14.2米、空重3 81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5 250千克,配備兩台馬力氣冷發動機、最大速度407千米/小時、航程688千米、實用升限5 400米。

和此前的B-1相比,新型號對多處機身細節做了改進,而且提供了武裝升級的「套餐」。基本的火力仍為兩挺7.92毫米 MG 17型機槍(各備彈500發)、兩門20毫米 MG 151型機炮(各備彈125發),其中機槍設置在機翼翼根部位、機炮則在前部機身的兩側位置。作為增強的配置,則可以選擇加裝1門30毫米 MK 101型機炮(備彈30發)或1門30毫米 MK 103型機炮(備彈30發),或者加掛從50千克到250千克等不同規格的航空炸彈或人員殺傷炸彈。

在德軍攻向庫爾斯克的前夕,各亨舍爾攻擊機單位普遍接受了B-2型的換裝,不過全部能夠投入使用的兵力,加在一起也僅有4個中隊而已,它們分別是:第1攻擊機聯隊第4、第8中隊,第2攻擊機聯隊第4、第8中隊。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上述中隊的總實力是68架Hs 129,它們全部被置於第1攻擊機聯隊第1大隊長布魯諾·邁耶爾上尉的指揮之下。28歲的邁耶爾是一名空軍老兵,曾駕機攻擊過華沙和盧布林,向敦刻爾克和康布雷扔過炸彈,又在蘇聯戰場上獲得過騎士十字勳章。對於Hs 129,他是德國空軍中敢說對其「非常熟悉」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邁耶爾把野戰基地選在別爾哥羅德西南約8千米處的米科雅諾夫卡機場,Hs 129將主要配合南翼的南方集團軍群作戰,基地的選址符合這一要求。和不少空軍軍官們空談「戰役的進展將取決於我們的飛機」不同,邁耶爾向本戰區的地面部隊提出了一個具體要求:從空中看一看「虎」式坦克。只有在飛行中能夠辨認出友軍的新型武器,才可以避免誤擊事件的發生。這自然是一個「行家」的建議。


「擊毀80輛坦克」

7月5日的清晨來到了,太陽照常升起,光線、飛塵和燥熱感隨之而來,又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夏日開始了。庫爾斯克大會戰,就在這一天正式打響。

米科雅諾夫卡機場上的4個Hs 129中隊立即相繼升空,準備傾瀉它們的強大火力。然而,由於蘇軍的移動目標早已後撤或隱蔽,邁耶爾的部下們幾乎無所事事。這位大隊長在開戰次日甚至降低了出勤安排頻率,不少飛行員一天只出動了一架次而已。

不過戰場的熱度到了7月7日便驟然升高。在德軍武裝黨衛軍第一「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沿公路疾進時,期待中的蘇軍坦克現身了!面對由T-34和KV-1組成的坦克群,4個Hs 129中隊輪番上陣,這場戰鬥直持續到薄暮冥冥才罷休,並以Hs 129擊退蘇軍坦克群而自身無一損失為結束。邁耶爾在日記里寫道:「鄉村道路上呈現出一長串坦克熊熊燃燒的奇異景象,不時有坦克爆炸,將焰火猛地拋擲到空中。」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更劇烈的衝突,在7月8日下午來臨。在別爾哥羅德東北面的樹林邊緣,突然出現了大量蘇軍部隊,他們直接威脅到了行進中的德軍武裝黨衛軍第二裝甲軍的側翼。於是,米科雅諾夫卡機場再次陷入了忙碌中。

飛臨現場的大部分Hs 129飛行員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龐大的步兵隊列拉開8到10千米的寬正面,一浪接著一浪從容而進。這些步兵面對來襲的飛機毫無懼色,在他們的身後,似乎是源源不斷的輕重坦克駛出樹林。

邁耶爾大隊長和他的中隊長們帶頭攻擊,在他們的帶領下,Hs 129排成一個又一個4機編隊,向蘇軍發起車輪襲擊。三小時之內,樹林邊緣的大量蘇聯坦克便化為燃燒的殘骸,剩下的則奪路而逃。這次空中打擊成功化解了對德軍側翼的威脅,而Hs 129則再度「無一損失」。

當天晚上,顯然是受到驚嚇的武裝黨衛軍第二裝甲軍軍部希望空軍能夠在次日清晨對該地區再做一次空中偵察。結果飛行員發現那裡「一片寂靜」。而根據德軍第4航空隊的戰時日誌記載,「反坦克攻擊機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共擊毀80輛坦克。」

「坦克開罐刀」

對Hs 129攻擊機而言,7月8日的出擊是一次教科書般的戰鬥。而其中戰果最為突出的,當屬第1攻擊機聯隊第4中隊。其時,這支中隊的Hs 129B-2全部配備了新式的MK 103型機炮。

雖然MK 103和MK 101機炮的口徑相同,但是兩者的殺傷威力不可同日而語。炮口呈矩形的MK103機炮具有較高的炮口初速和較為平直的彈道,測試表明其炮彈在300米的距離上能夠擊穿75毫米厚的裝甲。對於這兩種機炮的反裝甲效果,從使用者的評價便可看得一清二楚。對於MK 101,第2聯隊第4中隊的日誌寫道:「MK101機炮已經多次被證明無效。你用它連續命中俄國人的坦克,但目標卻依舊還在開!」對於MK 103,第1聯隊第4中隊的日誌寫道:「這確實是僅僅打中一到兩發就能完全擊毀俄國坦克的武器。」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正是從庫爾斯克戰場上配備了MK 103型機炮的Hs 129B-2開始,這種飛機在德軍內正式獲得了「坦克開罐刀」的別稱,也正基於這個原因,許多研究材料將Hs 129認定為世界上第一種專用的反坦克攻擊機。

「樹林之戰」幾天後,還是這個第4中隊,又一次證明了Hs 129和MK 103的效率。在中隊長多納曼中尉的帶領下,該部的Hs 129 B-2這回深入敵後,前去偷襲戰線後方的蘇軍坦克集結區。通常,這類任務只適合轟炸機,因為轟炸機可以飛在高炮的射高之上並且投下大量炸彈,但這一次,它們的風頭被「坦克開罐刀」佔了。

伴隨著天際的第一樓曙光,第4中隊的Hs 129低空進襲,飛行員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排列在草原上的坦克——它們的乘員和衣睡在旁邊。每一架Hs 129都從容打光了所有炮彈,然後掉頭疾走,猛烈的高炮炮火在身後為它們「送行」。此行的戰果是:擊毀近50輛坦克,「坦克開罐刀」——又一次的無一損失。


難捱的日子

到目前為止,投入「城堡作戰」的Hs 129部隊順風順水,不僅在打擊敵軍坦克時威風八面,而且自身保持零損失。不過,這種「好景」已經到頭了。

就在各Hs 129中隊在庫爾斯克戰場南翼頻繁出擊的時候,戰場北翼、也即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戰區里,德國人的進攻在7月10日陷入了困頓。三天之後,蘇軍更是在這個方向上全線反擊,撕開可怕的缺口,令德軍各部拚命調動一切力量前去「填空」。空軍亦不例外,開始緊急從南翼調兵北上應對危局,而4個Hs 129中隊,便全部都在「應召」之列。

邁耶爾率部急赴奧廖爾以西的基地報到,他們在這裡暫隸於第6航空隊麾下。這裡的緊張局勢不言而喻,邁耶爾等人看到的情況是「一切能飛的都上天了」,但是他不會想到,本部的反坦克作戰將就此迎來轉捩點:徒然損耗而戰果不彰。

第6航空隊新成立不久,或許是因為經驗欠缺的原因,指揮層在如何使用攻擊機中隊方面犯了嚴重的錯誤。在南翼戰場,Hs 129被有選擇地投入防空火力薄弱、敵軍坦克裝甲縱隊推進中的開闊地作戰,因此每每取得重大戰果;而在北翼戰場,Hs 129就幾乎再也沒有獲得過這樣的合適「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頻繁被投入據稱有坦克集結的密林上空、配備了密集防空火力的築壘地帶、敵方戰鬥機活躍的空域。對於這樣的安排,邁耶爾評價道,這是「近似自殺性的任務」。

坦克開罐器:德軍「飛行開罐刀」Hs129,干翻80輛蘇軍坦克

7月19日,在奧廖爾至布良斯克的鐵路線上,第2聯隊第4中隊就執行了一次「自殺性任務」。為了「援救1列德國軍列」,這個中隊的Hs 129撞進了蘇軍綿密的高炮火網,中隊長馬圖謝克上尉被擊落身亡。

同一天,大隊長邁耶爾也執行了一次「自殺性任務」,這次他的上司居然把Hs 129當作偵察機來用,讓他前去觀察敵情。在此過程中,邁耶爾的座機被1架雅克-9戰鬥機擊中,所幸他憑藉經驗得以迫降到本方戰線之後……

當然,在北翼作戰期間,各中隊的Hs 129克服種種不利因素,依舊取得了可觀的戰果。在不少德軍地面部隊的戰時日誌中都留下了對Hs 129的讚譽,諸如「他們再次化解了危機」、「及時得到了反坦克攻擊機的幫助」等等。可是,這些言辭無法掩蓋Hs 129在庫爾斯克已經陷入困苦時光的實情。到達北翼戰場的第一天,Hs 129部隊就損失了4架飛機,而在從7月14到25日的11天里,各中隊的平均損失率已經高達30%!

不久前剛剛打響「坦克開罐刀」名頭的第1聯隊第4中隊長多納曼一言以蔽之:「這真是難捱的日子。」


徒然的努力

假如把Hs 129在庫爾斯克的轉折性遭遇完全歸咎於指揮和使用不當,就肯定是以偏概全了,因為導致「坦克開罐刀」損失上升的一項重要原因乃是空中敵人——蘇聯戰鬥機飛行員的勇氣和智慧。

戰鬥打到這時,Hs 129固然已對蘇軍坦克造成重大殺傷,但是反過來,蘇聯紅軍對於這種德國飛機的認知也取得了質的提升。最初,蘇軍對Hs 129是全然陌生的,後來是一知半解,而隨著信息渠道的增加——多架墜毀在蘇軍戰區的飛機提供了研究標本、多名被俘虜的飛行員提供了重要的證言,蘇軍終於得以洞悉這個對手的優點和缺點。

在此基礎上,蘇聯空軍特別編製了一本「Hs 129攻擊手冊」,專門配發給各戰鬥機部隊的飛行員們,以便他們能夠在空戰中有的放矢。從實際情況看,這本「手冊」所列明的Hs 129機身薄弱部位和相應攻擊戰法,都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

Hs 129以防護力強而著稱,據稱全機用於裝甲的重量差不多佔到最大起飛重量的五分之一,像駕駛艙和發動機這些重點部位都得到特別關照,然而,在蘇軍的「手冊」中,就恰恰是拿這兩個關鍵部位開刀!

Hs 129的駕駛艙號稱「裝甲澡盆」,相當於是以鋼鑄件打造的一個防彈箱,飛行員的座椅下方鋼板厚12毫米、身體兩側厚6毫米、背後厚6毫米,連儀錶板下都蓋著12毫米厚的裝甲板。但是蘇軍研究發現,雖然其它方向防範可謂周全,但是飛行員頭頂的座艙蓋卻是個弱點,雖然Hs 129採用的是防彈玻璃,但畢竟和鋼板無法相提並論。

再來看發動機。為了保護引擎,Hs 129在設計時就有意對位於機翼中部的發動機艙部位採取了整體鑄造方案,其周圍包有一圈5毫米厚的鋼板。蘇軍研究發現,從側面射擊發動機艙固然效果不明顯,但是如果從正面和下方施以準確射擊的話,發動機艙就能夠被擊穿。而一旦發動機艙中彈,就很可能導致整架飛機墜毀。

就這樣,按照「手冊」的指引,蘇聯空軍雅克-1、雅克-9、拉格-3、米格-3的飛行員們奮勇出擊,終於將庫爾斯克的天空從「坦克開罐刀」的自由狩獵區變成了它們的噩夢之地。就這樣,戰至8月中旬,投入「城堡作戰」的68架Hs 129B-2僅僅剩下了27架。

沖向庫爾斯克的Hs 129就像一把鋒利的開罐刀,劃開了許多「罐頭」,但最終也被崩碎了刀鋒。這種反坦克攻擊機的表現同「虎」式、「豹」式、「斐迪南」式等地面重型裝備共同證明了一個道理:僅憑新式武器,無法決定戰爭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