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丁汝昌和鄧世昌同是為國捐軀,為何待遇差別如此之大?

丁汝昌和鄧世昌同是為國捐軀,為何待遇差別如此之大?

1894年,中日黃海海戰爆發後,北洋水師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英勇抗敵,他們在無計可施的時候甚至已死明志,但是在眾多的犧牲將領中,同樣是以死殉國的鄧世昌和丁汝昌,死後的待遇卻是天壤之別。

鄧世昌為國捐軀後,光緒帝悲痛欲絕,親自為其題寫了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事後不僅追封他一大堆謚號,還撥款10萬兩白銀撫恤鄧家給與其厚葬,正因此鄧世昌一直以來都是後人所敬仰的民族大英雄。

可是與鄧世昌的光榮相比,貴為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死後卻是受盡了辱沒。

在黃海海戰中,丁汝昌貴為水師指揮卻身居前線,站在甲板上指揮艦隊與日軍進行頑強對抗,他數次被炮火所傷卻不為所動,但是丁汝昌視死如歸的精神改變不了他指揮失誤所造成的敗局。此戰過後,日軍取得了黃海的制海權,北洋艦隊受李鴻章的指示龜縮在威海衛港內,而丁汝昌作為艦隊的領導,當時所面臨的形勢也及其危急,不僅面臨著日軍海陸兩邊的夾擊,還得聽從來自清政府和李鴻章雙方不同的指令,在這樣兩難的局勢下,無計可施的丁汝昌只能是原地不動等待救援。

數日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派人前來遞送勸降書,丁汝昌自知死路一條,根本不為所動,他將勸降書上交給了李鴻章,並和諸將士宣誓:與艦隊共存亡。後來,日軍海陸並進對威海衛發起了攻擊,丁汝昌在內無彈藥、外無援兵的絕境下,組建了敢死隊數次打退日軍進攻,可終究還是寡不敵眾,最後丁汝昌在絕望中服鴉片自殺,已死明志。丁汝昌死後,他的部下牛昶昞卻假借他的名義,與日軍暗地裡簽訂了恥辱的《威海降約》,使他死後也背上了賣國求榮的罵名。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後,朝廷中各黨派口誅筆伐,所有人都將北洋水師失利的責任放在了丁汝昌的頭上,沒有主見的光緒帝降旨「籍沒丁汝昌家產」,且將其棺柩加三道銅箍捆鎖(代表腰斬三截),放置在村頭不許下葬。因為丁汝昌的影響,其家鄉和子孫後代背負了數十年的罵名,很多人背井離鄉。直到1910年,在數名大臣的力建下朝廷才為其正名,兩年後的民國政府將其厚葬。

事實上,丁汝昌作為水師提督,其在戰鬥中確實存在著指揮失誤,但是他在戰敗後沒有選擇苟且偷生,而是以死殉國,至少在那一刻他身上展現的是堅貞的愛國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他雖死猶生!

那麼在你看來,丁汝昌到底算不算是民族英雄?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

¥41.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老照片 的精彩文章:

乾隆為何傳位給資質平平的十五子嘉慶?原來是有這樣的考慮

TAG:天下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