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科學家:別看宇宙已經138億歲了,但是還沒有一顆真正死亡的恆星

科學家:別看宇宙已經138億歲了,但是還沒有一顆真正死亡的恆星

在古代,人們仰望星空的時候發現,有些星星會移動,有些星星固定在夜空中的某個位置。

人們發現了這種不同,把前者命名為行星,後者命名為恆星。

不過,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所謂的恆星也並不恆,它們也有自己的壽命。或長或短,但是一定有一個終點。

當一顆恆星的氫原子全部聚變為氦原子後,它的壽命也就走到了終點,開始接近死亡。它會發生爆發,然後核心發生坍縮,有的會變成白矮星、有的會變成中子星,有的變成黑洞。

通常我們認為,演化到這一個階段的天體,就算是進入了死亡。

不過,最近科學家表示,這並不是恆星的終點,它們還會繼續降溫。

科學家:別看宇宙已經138億歲了,但是還沒有一顆真正死亡的恆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要知道,一顆白矮星的表面溫度,通常有上萬攝氏度。有溫度就有輻射,就不算是徹底的死亡。

科學家認為,白矮星還需要持續地降溫,最終和宇宙達到平衡,變成一顆黑矮星,這才是恆星真正的死亡。

而這個過程,極其漫長。

有多漫長呢?

科學家推測,這個過程的時長甚至超過了宇宙的年齡,有上百億年。

也就是說,經歷了138億年的宇宙,至今還沒有形成一顆黑矮星。

科學家:別看宇宙已經138億歲了,但是還沒有一顆真正死亡的恆星

另外,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形成的黑洞,在以前被看作是永遠在吞噬的怪獸。而霍金則指出,它也會向外輻射,也會釋放能量,並且也有將自己能量全部釋放出去的一天。

根據霍金的描述,黑洞不只是吞噬,還會發出輻射,釋放能量。而釋放出來的能量,會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形成粒子-反粒子。由於黑洞引力太強,粒子和反粒子還沒來得及湮滅,其中一個就被黑洞吞噬,另一個則在反作用力的推動下射入宇宙空間,導致黑洞能量的流失。

長此以往下去,黑洞的質量會越來越小,最終完全「蒸發」。

不過,這個過程也非常漫長,甚至遠比白矮星的降溫要更久。

科學家:別看宇宙已經138億歲了,但是還沒有一顆真正死亡的恆星

科學家認為,當今宇宙中的所有黑洞都會以這樣的方式蒸發掉。而它們中最長壽的,大約會在10^100年後消失。

而處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中子星,想必也有一個新的結局。中子星具有極其巨大的能量,因此從本質上說也算不上死亡。和白矮星、黑洞類似,只有中子星所有的能量都被釋放出去了,才算是徹底死掉。

而中子星最終會怎樣死掉,有怎麼樣的結局,科學家目前還不得而知,希望他們早點給我們一個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求知者 的精彩文章:

NASA密切關注接近地球的200米小行星,評估了它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10條和你的生活有關的冷知識,去麵包店買麵包應該怎麼挑?

TAG:科學求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