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服務全球戰略——美國當年為何必須研製重型直升機?

服務全球戰略——美國當年為何必須研製重型直升機?

> 寫在前面: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對CH-53 海上種馬進行了整體的介紹和說明,簡單闡述了它的發展和應用。但是還是有不少讀者朋友向我提出了疑問:「為什麼海軍陸戰隊一定要這種體量的重型直升機呢?」要知道,在當時的工業技術條件下,僅有「大型」直升機的概念,還沒有「重型」直升機的概念,無論製造業水平還是直升機氣動、動力學設計水平都還困難重重。本文就從時代背景出發,介紹了當時美國對於直升機「兩棲垂直作戰」的迫切需求。一切的驅動,實則都是源於戰爭。畢竟——

「War, war never change.」

圖——美國海軍陸戰隊舉行CH-46 海上騎士退役儀式,它將有性能更強勁的MV-22魚鷹所取代

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一直是美國實現其全球戰略的急先鋒,特別是在各類海外遠征軍事行動中,始終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承擔的主要任務包括兩棲登陸作戰、兵力機動投送、物資補給運輸、戰損裝備回收、特種作戰、掃雷布雷以及戰鬥搜索救援等。而在執行所有這些軍事行動的過程中,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一直在使用各種噸位、不同類型的直升機,並隨著新軍事學說的提出、戰略戰術的發展以及長期的實戰經驗教訓,逐步認識到重型直升機的需求,形成了重型直升機概念,提出了重型直升機研製要求,最終發展出且有海軍/海軍陸戰隊特色的重型直升機,為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提供了一種具有極大作戰效能的軍事力量倍增器。

圖——參與特種作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及其直升機

在美國各軍兵種所承擔的使命任務中,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承擔的重要使命任務之一就是兩棲登陸作戰。無論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是在朝鮮與越南戰爭中,兩棲登陸作戰都是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所擔負的主要作戰任務。

20世紀50年代以前,雖然直升機已進入美國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服役,但這些早期的直升機在技術成熟度、運輸能力以及飛行性能方面仍處於成長期。因此,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在執行兩棲登陸作戰時,還沒有意識到直升機所具有的潛力,在投送兩棲登陸作戰部隊與裝備時,採取的常規運送模式是這樣的:首先,利用航母、大型艦船或船隊、通過海運將兩棲登陸作戰部隊與相關裝備運輸到指定海域。由於這些航母、大型艦船不能直接靠近海岸。因此,還必須再次通過較小型的兩棲登陸艦船,將登陸部隊運送到海岸,然後再執行登陸作戰。

圖——美國陸軍航空兵在役的阿帕奇著艦

一直以來,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海軍陸戰隊司令員及其他許多高級軍官都對這種傳統的兩棲登陸作戰模式提出了質疑。認為這種傳統的兩棲登陸作戰存在諸多缺陷:

(1)投送登陸部隊的機動性與靈活性差,受到目標海岸區域地形的限制較大。例如,如果登陸的目標海岸地形複雜,就不利於部隊登陸,但如果目標海岸地勢平坦,登陸部隊又容易遭到扼守敵軍的攻擊,這樣,就極大地限制了投送登陸部隊的機動性與靈活性。

(2)部隊登陸時間過長。由於是通過艦船運送登陸部隊,速度慢又有可能貽誤戰機,導致整個登陸作戰失敗。

(3)登陸後部隊難以短時間集結.隱蔽性與突襲效果差。由於最後需要通過小型艦船運送登陸部隊,考慮到艦船速度、數量以及目標海岸的地形,登陸部隊難以同時達到目標區域:因此,部隊登陸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重新集結展開行動.這不僅使登陸部隊較長時間處於力量分散的狀態,而且較長時間內處於一種完全暴露的戰況下,失去了兩棲登陸作戰的隱蔽性與突然性,同時,各波次的登陸部隊易被敵方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必須提出新的兩棲登陸作戰學說,探索新的兩棲登陸作戰模式,特別是新的兩棲登陸作戰部隊與裝備的運輸方式。

同時,原子武器時代的到來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兩棲作戰學說引入到一個新的方向,即為適應未來戰爭對海軍陸戰隊進行改造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蓋格上將是一名飛行員,參加過在布干維爾、關島、佩萊利烏島和沖繩的兩棲登陸作戰。1946年,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群礁,首次進行的水下原子彈爆炸試驗中,蓋格上將被選中作為指揮官代表見證了這次試驗。這種新武器的威力使他極度擔憂,如果敵方擁有相同的能力,就能夠快速消滅一支從海上入侵的部隊,他強烈要求第18陸戰隊司令為兩棲登陸作戰尋求替代方案。探討的5種主要運輸裝備包括運輸機、滑翔機、傘降、部隊與物資運送潛艇以及直升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運輸機需要有準備的機場,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目標區不可能有這樣的機場;採用傘降進行登陸突擊的方案也被否決了,因為這種方式在保證部隊整體性方面存在巨大的閑難;利用潛艇運送部隊和物資看起來在短時間內是最好的非空降方案,但要開發出詳細的相關技術也被證明是不現實的。與所有其他突擊運輸工具相比,在特性方面,直升機似乎是最有優勢的,為實現登陸突擊部隊快速集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手段,同時減少了兩棲登陸部隊的暴露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一種新的學說被逐漸創立出來,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兩棲作戰垂直突擊概念」。范德格里夫特上將組建了一系列的部門來研究各種方法,以替代常規用艦船進行的兩棲登陸作戰。這些部門早期的結論是:雖然當時直升機技術仍處於初期,但要從根本改變海上兩棲作戰學說,直升機提供了最好的選擇。

在為探索這種新技術提供指導的過程中,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學校的羅伯特·霍格布姆上校領導學術管理委員會提交了第一份報告,對突擊運輸直升機所要達到的性能進行了闡述。報告題目為《直升機運送部隊與物資登陸的軍事要求》。該報告指出:

假設直升機為加快登陸提供了有價值的手段,那麼就應該認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直升機完全取代所有現有的登陸運輸工具是很有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設計能運載大型作戰裝備的大型直升機。

這份報告清楚表明,194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決定利用所謂的「大型」直升機貫徹垂直突擊概念。當時,「大型」這個術語表示這種直升機應能運載20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隊員,隨著垂直突擊概念的逐步成熟,術語「大型」也最終演變為「重型」。

1948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利用僅有的5架直升機進行了各種兩棲作戰演習,這些直升機只能運載1名飛行員和最多2~3名乘員。這些演習證實了在兩棲作戰中直升機運送突擊士兵的價值。驗證了垂直突擊概念後,美國海軍陸戰隊於1949年提出了需求,即需要一種多發動機、大型突擊運輸直升機,並能夠運輸20名全副武裝的七兵,這種直升機就是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後來研製的S-56。

朝鮮戰爭的爆發,迫使美國海軍陸戰隊不得不改變早先預定的直升機發展計劃。當時現成的直升機僅適合作為輕型觀察直升機,但遠遠不能作為大型突擊運輸直升機使用。

1950年7月21日,航空兵師的華萊士將軍向海軍作戰部的航空戰備師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必須採取措施立即採購40架運輸直升機,最好是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的S-55」。

海軍作戰部副部長卡薩迪上將立即向海軍部航空局提出請求,裝備海軍陸戰隊所屬的兩個中隊,每個中隊15架。除美國海軍陸戰隊近期的需求外,卡薩迪上將還強調要加快作戰要求中定義的、能夠運載20~26名人員的大型突擊運輸直升機的未來採購進度。

西科斯基飛機公司製造S-55直升機沒有得到政府資助,研製該直升機是為了與皮亞塞基公司爭奪美國空軍的載重救援直升機項目,經過競爭,1950年5月,美國空軍選擇了皮亞塞基公司的直升機。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的S-55沒有獲得生產合同。美國海軍陸戰隊迅速抓住這個機會,立即與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簽訂合同,要求在6個月內生產並接收第一架直升機。

西科斯基飛機公司製造了S-55 (軍方稱之為H-19 Chichasaw,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本號之前的文章,對該型直升機有過介紹),它是一種單旋翼帶尾槳的直升機。該直升機巡航速度為167千米/時,帶兩名機組人員及滿油時海平面有效載重為644千克。在多山的外場條件下,可運載4~6名武裝士兵,多達680千克貨物,或3~5副帶傷員的擔架。大艙門有助於不帶武裝的士兵快速進人前線交戰區,或展開救援行動。旋翼槳葉可以摺疊,以便於艦上存放。

圖——直升機執行戰區救援任務

到朝鮮戰爭結束,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證明了垂直突擊概念在作戰中運送部隊的可行性。不過,S-55的主要角色是救護傷員和重新補給,因為其能容納6副擔架。這兩種角色,特別是傷員救護,確保了直升機在後來戰場上的應用價值。朝鮮的經歷足以使美國海軍陸戰隊深信,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研究和開發更大的、更快的直升機,並更多地思考在戰場上的應用。

圖——遠洋作戰少不了具備出色懸停性能的直升機的參與

朝鮮戰爭後,1955年開始,S-55的最終型號開始替換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服役的前兩種型號。它實際上是與先前兩種型號基本相同的直升機,只是採用了功率更大的R-1300發動機,功率為514.85千瓦。功率的增大使載重能力提高約113千克,相當於每次飛行多載1名海軍陸戰隊員。

圖——西科斯基S-55 執行救援任務

朝鮮戰場既是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新的兩棲登陸作戰戰術的演練場,也是其利用大型運輸直升機送行大規模部隊與重型裝備機動部署的試驗場,無論是各種演習還是實戰結果,都彰顯出重型運輸直升機的巨大價值。

這一切都直接或間接地促成著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型直升機之一——CH-53 海上種馬的登場。

圖——執行吊運任務的CH-53 直升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旋翼飛行器 的精彩文章:

潛艇捕獵者——卡曼 SH-2 海妖 Seasprite 反潛直升機

TAG:旋翼飛行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