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大帝的八大家訓,這才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康熙大帝的八大家訓,這才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本文綜合自網路有關資料

康熙一生兢兢業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十分認真,可謂耗盡心血和精力。此外,他對家教非常重視,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較成功,從他之後即位的雍正、乾隆等有作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的影響。

康熙平時在宮中經常給皇子皇孫以教誨,雍正即位後對康熙的家訓加以追述,並整理彙編成《庭訓格言》,共二百四十六則。今天我們摘取《庭訓格言》中的八條精華,不管是對教育子女還是提升自我修養,都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教誨。

一、懷善念、行善事,最能安詳平和

訓曰:凡人處世,惟當常尋歡喜,歡喜處自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譯文:人活在世上,應當追求內心的喜悅安詳,內心的喜悅安詳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滿喜悅,就會產生善良美好的念頭;心中充滿憤怒,就會產生兇險惡毒的念頭。所以,有句古話這樣說道:「一個人只要產生一個善念,即使還沒有去付諸實踐,吉祥之神已在陪伴著他了;如果他產生了一個惡念,即使還沒有去做惡,凶神已經跟上他了。」

歡喜和善念,在我們身上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有善念,天必佑之,福祿隨之,眾神衛之,眾邪遠之,眾人成之」 。我們自己應該也有這樣的感受,人有了善念,身心都會輕快歡喜;人有了惡念,心中就會充滿憤怒怨恨。人活在世上,應當追求內心的喜悅安詳,而達到這種美好境界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懷善念、行善事。

二、慎獨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訓曰:《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是為聖第一要節。後人廣其說,曰:「不欺暗室。」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在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之地。夫私居獨處,則人不及見;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戰慄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於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譯文:《大學》《中庸》都把一人獨處時也能謹慎不苟作為訓誡,這是古代聖賢視為第一重要的要節。後人把它引申解釋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別人見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種見不得人的事。所謂暗室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是指一個人內心深處的隱秘。當一個人獨處時,別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舉動;深藏隱秘的內心深處,就使別人很難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認識到,在這種時候,尤其要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謹慎小心不越禮法,時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種令人恭敬的態度;即使什麼也不說,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賴;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慎獨就是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良心、表裡不一、沒有素質的事,任何時候都絕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南宋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慎獨之時,人主要面對的是自己,是與自己的內心赤膊相見。能做到慎獨的人,是戰勝了自己的人。老子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自勝,才稱得上強大;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境界。

三、有智慧的人,看得清他人的世界

訓曰: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凡人各有識見。常與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見,即以奏聞,言合乎理,朕即嘉納。

譯文:我從來不敢輕視人,說人家無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識。我經常和各位大臣說,你們但凡知道什麼、見到什麼,都可以進奏,讓我知曉;對於那些合理的意見,我將讚許並樂於採納。

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觀察和見識。因此,學會聆聽,你就相當於在借別人的眼睛觀察世界,也包括審視自我,於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聆聽別人的建議是完善自我、事業進階的必由之路。

四、無事如有事,有事如無事

訓曰:凡人於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也。

譯文:當人們在沒有事的時候,應保持一種有事在身的狀態,時刻注意防範可能發生的問題,這樣就不會有任何意外之事發生。如果人們在有事的時候,要能夠像沒事時那樣泰然自若,使種種憂慮平靜下來,那麼已經發生的事情也會自然消失。古人說:「心中越謹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風格上則又要潑辣大膽、雷厲風行。」遇到事情都應該如此對待。

老子云:「其未兆易謀。」事物在還沒有顯示出明顯徵兆時,容易謀劃成功。北宋蘇轍說:「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事情沒有發生時能深憂遠慮,才能當事變發生時毫不畏懼。自古以來的大人物,都是這樣的先見和大氣之人,所以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謀定才能沉靜,沉靜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五、自律,才有生活品質

訓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

譯文:節制飲食,嚴格起居,實在是消除病痛的良方。

康熙還說,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唯「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其實康熙想表達的深層意思還是告誡子孫們自律的重要性。自律是生活的基石,自律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更能讓我們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遠離疾病。

六、認錯、改錯,才是成長契機

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閑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譯文:作為人,誰能不犯錯誤?只是人們有了過失,犯了錯誤,大多自己不願承擔或承認自己所犯錯誤。我就不是這樣。平常和人閑談偶有因為自己遺忘而錯怪他人的事情發生,事情過後,我一定會主動認錯,並說:「這是我的過錯啊!」正因為這樣,竟使別人被我的行動感動而覺得不安起來,這種情況確實有過。大抵能夠自己認錯並能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多為德行高尚的人。

發現自己的錯誤也許不難,但坦誠地面對它、改正它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出現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自欺欺人。一個人,如果能夠看清自己的錯誤,坦誠承認,並且積極改正,這個人在修養和事業上一定會有所成就。犯了錯誤不肯承認,更不會堅決地改正,這是一個很大的陋習。

七、謹慎,才能人生安穩

訓曰:凡人於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譯文:大凡一個人對於即將發生的任何事情,無論是事大還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謹慎,仔細地觀察和研究,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患。

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大小與其謹慎程度成正比。《管子》中說:「其所謹者小,則其所立亦小;其所謹者大,則其所立亦大。」謹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質。諸葛一生唯謹慎,曾國藩以其為人生楷模,以「慎」字撐起了人生之舵,謹言慎行、謹始慎終,才讓他能夠從各種危機中從容度過,成為一代聖賢。

八、吃苦是福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矣。

譯文: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厭惡勞苦,我心裡則認為一個人只有經常勞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進取,那他就不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勞苦的事情就覺得不能忍受。《易經》上說:「天道運動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展,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從這一點上看,聖人是把勞苦看作是福分,把貪圖安逸看作是導致災禍的起因。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順境當中,大部分人都會不知不覺地忘記自省、忘記謹慎、忘記進取,在越來越大的鬆懈和得意忘形中墮落和垮掉,這是人性的必然。逆境則反而會激發人的潛力,並讓人謹慎小心、步步為營,充滿進取精神。所以吃苦是福,之所以覺得苦是心志還未磨鍊成,修為還未修鍊就。而吃苦,正是磨鍊和修鍊的最好方式。

清朝的皇子們是如何學習的呢?我們經常看清宮劇就會看到一些關於額娘們詢問兒子課業的情況。在真實的歷史中,清代皇子讀書入學年齡早、學習時間長、規矩嚴、課程多。通常,皇帝選擇學問、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讀書。

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點至下午3點,共計10個小時。無間寒暑,天天如此。

清代皇子們上學的地方被稱作上書房,是康熙皇帝設立的皇家學校。上書房的規矩極嚴,皇子讀書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許搖扇子;午飯時候,侍衛送上飯來,老師先吃,皇子們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繼續功課。上書房只有元旦、端午、中秋、萬壽(皇上的生日)、自壽(自己的生日)這幾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現在發現當皇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吧~除了沒什麼假期,規矩嚴格外。皇子們修習的課業也非常廣泛。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清朝皇子們的綜合能力培養上是相當強悍的。仔細探究一下,我們會發現其中竟然有當下非常流行的「STEAM」教育的影子!

清人福格之《聽雨叢談》:尚書房在干清宮東南廡北向,皇子讀書之所也。皇子年六歲,入學就傅。。。。。。每日皇子於卯初入學,未正二刻散學。散學後習步射,在圓明園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間,雖婚娶封爵後,讀書不輟。道光年間,惠親王年將四十,兼掌職任,公事畢照常讀書。咸豐五年,恭親王初解軍機,仍赴上書房讀書。是以我朝諸王,皆能通達簡翰,雅度端凝,良由積學功深,有非寒士所能者也。

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

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返復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

凡在六日以前者,謂之熟書。

約隔五日一復,周而復始,不有間斷,實非庶士之家所及也。

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竹板弓數開,讀清文書二刻,自卯正末刻(6:45)讀漢書,申初二刻(3:30)散學。散學後晚食。食已,射箭。。。。率以為常,惟元旦、端陽、中秋、萬壽、自壽,共放五日,余日雖除夕亦不輟也。

可知,舊日兒童讀書之法,定要出聲,甚至大聲朗讀,先慢後快,自出抑揚頓挫之音,每日復讀不輟。更以平常心讀書,不可著意,讀熟後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種笨法,其實是最佳之法。兒童記憶力極強,日復一日而不斷誦讀,文辭植根於心,稍示解釋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聲讀就是讀書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讀經入手之法。

這個讀書的方法不可小視,由於聲讀能上口、熟練,便可在人的腦子裡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能不受文字引申義的干擾而直達本意。二是能悉熟古人造句於胸中,使古今語言拉近。三是能起到深解目錄,知道某事、某詞、某意在何處的作用,免於撿尋之苦,為進一步深解打下基礎。

這種師傅講一句,皇子跟一句,以及講書之後還要背書的方法,一直到清末也未曾改變。清末宗室裕庚公爵的女兒裕德齡,擔任過德宗載湉的英文老師,她曾經寫下德宗載湉的讀書情形:

「讀書一定要讀得爛熟,這是中國古代教育法的特點。翁同龢教光緒當然也是用的這個方法。故不僅一部《孝經》應該如此,他在每天上課的時候,總得畫出一部份的時間來,教他這兩個高徒背書,大概一段書念過兩三天之後,就要背了。

背的時候,光緒依舊可以安坐在他的小椅子上,恭親王的兒子還是站著(在光緒面前他是永遠不準坐的),一齊把背部向著翁同龢,又把攤在桌子上的書也合攏來了,然後一句句背起來。……(翁同龢)往往總把一課書分做兩半段,讓光緒先背第一段,接著再教那位小王爺背第二段。……那麼要怎樣才可以背得出讀過的書呢?這在從前的時候,那班老先生也是有一個很好的法門教給我們的。他們以為只要在讀書的時候盡量的把聲音提高;愈高愈好,像這樣高聲朗誦了幾遍之後,便不難背得出來了。」

清人趙翼曾對其親眼所見,皇子、皇孫們早起讀書的情形作了如下的描述:「余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內府蘇喇數人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

皇子們早起入學,連入直內廷的大臣趙翼都忍不住說:「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然則文學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嫻熟?宜乎皇子孫不唯詩文書畫 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敗理亂,已瞭然於胸中,以之臨政,復何事不辦?」

康熙朝

康熙帝玄燁 ,八歲即位,親政以前,有四大臣輔政,因此每天大部份的時間是學習。 除了自學之外,其教育過程主要受到孝庄文皇后的訓誨與安排。孝庄文皇后之侍女蘇麻喇姑也參與教導玄燁,並「手教國書」,教年幼的玄燁滿文。 除此之外,根據《庭訓格言》所記,玄燁自己回憶登基後有張、林二內侍教其經書, 也曾召翰林沈荃入宮教習書法,學的是董其昌的字體。。。。他自言:「亦不過由學而能,豈生而能者乎?」

除有祖母與內侍教導,玄燁本身對於讀書這件事也相當勤奮認真。起居註冊當中記載他好學勤奮,說他:「粵自五齡,矢志讀書,當是之時,鞠育深宮,不離阿保,非有左右承弼,而好學孜孜,出於天性。

早夜讀誦,無間寒暑,至忘寢食。

年齡十,益博綜群書,潛心好古,背誦不遺。……

年十三,援筆為文章,莫不窮微達奧,漓早揚輝。……

又以餘暇臨池染翰,於古人書法,一一得其精微……。

臣等又竊聞皇上沖齡讀書時,奉聖夫人愛護聖躬,恐勤誦過苦,乃匿所讀書,冀得暫緩,皇上必索讀不肯少休。」

五 歲起便立志讀書,孜孜不倦,臣下或有誇大其實之虞,然其博覽群書、習作文章、臨摹書法,甚至勤讀以致身邊保母擔憂他讀書太過勞苦而把書本藏起,他還是不肯 休息,非將書本索回繼續閱讀的情形,仍可說明玄燁自學的用功程度。他還曾經因想參加科舉,讀書更勤,孝庄文皇后見狀不免心疼的勸他說:「貴為天子,豈欲應主司試而勤苦乃爾。」然而玄燁「亦不為止」。 讀書時有一字不明,「必加尋繹,務至明愜於心而後已。」 又曾回憶說:「朕幼年讀書必以一百二十遍為率,蓋不如此則義理不能淹貫。」

玄燁如此勤奮向學,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學之外,為掌握古來帝王的治國之道,以求有處理國政的能力,當是重要原因。他曾敘述自己五歲開始讀書,八歲登基即位以來的讀書過程與研讀內容,大致不脫《四書》、《五經》、《史記》、《漢書》、諸子百家之言、內典、道書等,閱讀諸書均有體會,唯獨對《易經》則自稱「資性不敏,雖極研究,終未洞澈耳。」研讀典籍的目的,則為「於典謨訓誥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見之施行。」

玄燁也對大臣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今諸皇子雖非大有學問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讀書。朕非好名之主,故向來太子及諸皇子讀書之處,未嘗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曉然者。」

玄燁經常檢查皇太子讀書情形,詢問書是否讀熟,讀熟能否背誦等等,並細看皇太子之楷書。 當時皇太子讀書皆讀一百二十遍,湯斌等認為「皇上教皇太子過嚴,當此暑天,功課太多,恐皇太子睿體勞苦。」但玄燁並不以為然,認為多讀才能貫通義理。

編者註:清朝皇帝不像別的朝代那樣出昏君,清朝幾乎都是明君。一大因素就是從小就受到做一個中原傳說的好皇帝。但也註定了清朝沒出現早日向西方學習的帝王。這就涉及一個歷史假設,如果清朝不入關,也就不會把傳統儒家思想作為下一代學習必修課。可能更早一些學習西方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乾隆讓百官常回家看看
關於出售辱滿商品事件,我們後續該怎麼辦?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