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鄧鐵濤醫話13篇:一、希望

鄧鐵濤醫話13篇:一、希望

自1986年寫《耕雲醫話》至今已十多年,結集出版亦已七八年了。「醫話」是中醫藥學特有的寫作形式,是醫學與文史哲相結合的類似於隨筆、雜文、散文而又不離交流中醫藥學術思想與實踐經驗之作。近年來,為了中醫藥學的發展,心裡要說的話很多,有些點滴經驗與體會也不想丟掉,因此接受同道之勸,繼續把《醫話》寫下去。

1999年已經來臨,20世紀的最後1年將光臨大地,人類將進入新紀元。21世紀將是中華民族輝煌發展的世紀。中醫藥學歷來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在一起,應該也是輝煌發展的年代。但實際形勢,並不使人放心!手頭有《瞭望》周刊1998年第23期一篇文章——《為中醫的發展「號脈」》。文章講的是上海中醫藥的情況,文章指出,據專家估計,在上海市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看中醫。但距離建成全國一流的中醫治療和科研中心,滿足患者求醫需求,上海中醫界遇到的現實問題有三:一是實施城區衛生規劃,就給中醫事業的發展帶來挑戰,為發揮醫院的集合式效應,將不少中醫醫院列入拆並行列,中醫院將面臨著成為中心醫院的一個科室的前景。二是上海正在加大醫療保險制度,中醫醫院無論從歷史、規模、保障能力上與綜合性西醫院比較都有著客觀上的差距,競爭將使中醫院的掛鉤單位驟減!三是由於普遍缺乏現代化設

文章指出,醫療改革、市場競爭和硬體水平,客觀上對中醫事業有不利的影響,但備,中醫醫院的診斷水平一直是薄弱環節。中醫內部的諸多問題更使人感到棘手。上海中醫院內「西醫化傾向」日益加劇,中醫特色正在淡化。在病房中,西藥已佔用藥總量的半數以上。又因中醫院收費的技術含量少,藥費占收入的60%以上,個別醫院甚至高達80%。將來一旦實現「醫藥分流」,許多中醫院將面臨生存考驗。

文章為中醫「號脈」辨證分析可謂入木三分,深刻得很,帶有普遍意義。

希望全國中醫機構應儘早想方設法,迎接未來嚴峻的挑戰。我想中醫藥發展至今已數千年,國民黨第一次衛生會議要消滅中醫而消滅不了,豈能在把發展中醫藥寫入憲法,黨中央國務院一再提出中西醫並舉之時,中醫藥反而要走向萎縮嗎?我對中醫藥前途抱樂觀態度。

物必先腐然後蟲生。《號脈》一文所指出的——「中醫院內西醫化傾向,日益加劇,中醫特色正在淡化。在病房中,西藥已佔用藥總量的半數以上。」這才是中醫藥發展的致命傷!

當全國大多數中醫,忘記了自己的特色,不去發掘研究中醫藥之所長,自願從屬於西醫,那就不用很久,估計四、五十年,中醫便走向消亡了。

中醫藥學是一門應用科學,用於為人民保健、預防與治療。如果我們不能隨著時間的發展而發展,甚至把自己的特色與優勢丟得一乾二淨,在人民面前還有存在的價值嗎?中醫滅亡,匹夫有責。但希望寄托在中青年一代,特別希望中青年一代中,在中醫藥各個領導崗位上的同志,切勿忘記肩上的責任。首先要端正對中醫的認識。不要輕視中醫之系統理論,必須到臨床第一線去實際運用中醫中藥為病人解除疾苦,要把自己從現有的基礎上提高成為第一流的中醫。懂西醫沒有錯,診斷疾病能用中西兩套診斷最好。但在中醫系統理論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盡量採用中醫的綜合治療,所謂中醫的綜合治療,包括口服中藥、針灸、按摩以及其他外治法,不一定中藥加西藥。當然,偶然一用,或在某一環節上一用,亦未嘗不可。但佔主導地位的應是中醫療法。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中醫的臨床水平,也只有這樣才能總結經驗,才能有所創新,有所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焦樹德 丨30種常見中藥的用藥心得
傅青主:立三方通治小兒諸症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