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經倒向蘇聯,烏克蘭也倒向美國,為何兩國結局如此天差地別
中國當初曾經全面倒向蘇聯,可是現在卻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強國,而烏克蘭也曾經全面倒向過美國,現在卻死的連渣都不剩了。是什麼樣的原因才導致兩個國家有如此天差地別的結果呢?
其實在中國的近百年中都在重複著一個道理,那就是國與國之間被人牽著走基本上都會不得好死,只有平等互利才能走向強大,而平等互利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共和國通過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以及後續的一系列國際事件完成了從蘇聯的一個支部再到兄弟的轉變。甚至在後期勢頭也超過了蘇聯,這是任何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所不具備的,中國是獨一份。
先說解放戰爭,不論是斯大林還是其他蘇共,他們都有同一個觀點,那就是山溝裡面出不來共產主義,所以在解放戰爭還沒打的時候,蘇聯就表現出自己對這場戰爭的預測,南京是正統,延安打不過南京,並且和南京確立的外交關係。一屁股坐在了蔣介石的那一方。
不但如此,斯大林還認為延安的八路軍和江南的新四軍應該放下武器,爭取併入南京,這種想法讓主席可是大發脾氣,雖然沒有想打的意思,但是他和那些死敵握手言和是萬萬不可能的,而因為實力的差距,只能飛到重慶進行談判。八路軍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實力,後來的歷史又告訴我們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國民黨的部隊灰飛煙滅,甚至蘇聯也懵了了。以至於我軍過長江的時候斯大林發過電報來說慢點吧,要不就劃江而治,結果毛爺爺沒理他。還寫了一句著名的詩,苟利國家,不對,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後來朝鮮戰爭的時候,朝鮮戰爭是斯大林利用金日成的復國心理強行做的一次戰略布局。這次行動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個條約讓他不得不放棄,好不容易作為二戰勝利者才拿到的遠東的不凍港大連和順旅。
在朝鮮戰爭中,他的構想是金日成將軍打贏了,那麼就可以得到朝鮮半島上的出海口,可以彌補這兩個港口的損失,如果朝鮮失敗了,中國不敢出兵,蘇聯依然可以控制中東路,重新獨霸中國的東北。斯大林在賭中國不敢出兵,後來事實卻告訴我們,中國不但敢,而且在數月之間就恢復了整個北朝鮮。
在朝鮮戰爭之後,因為中國實力的提高,社會主義變成了雙主角的故事,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斯大林去世了,後面的赫魯曉夫根本壓不住我國,反而還得藉助我國的勢力完成東歐的整合。
斯大林和赫魯曉夫的對華政策完全不同,斯大林對華援助,但是單次的援助非常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為的就是讓共和國和東歐的那些衛星國一樣,對蘇聯的工業進行依賴性,但是赫魯曉夫直接把產業轉移過來。結果造成的結果那就是共和國被越養越肥,即便後來中蘇分裂,第二個五年計劃黃了,我國依然有能力搞原子彈,成為了一個工業國。
即便是後來中國和美國走在一起,也是因為相互需要,而不是誰牽著誰走,如果美國當時不向中國靠攏。他們不一定會失敗,但肯定不好受,而美國現在失去烏克蘭,還有其他國家也可以牽制俄羅斯。丟了就丟了。畢竟烏克蘭的實力遠遠比不上當時的我國。


※抗戰勝利後,我軍千方百計留下這個日本人,後來成為我國的大功臣
TAG:史海茗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