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新研究證實,變禿真的可以變強大!

最新研究證實,變禿真的可以變強大!


  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20世紀初,美國紐約曼哈頓的空氣中總籠罩著被傷寒所威脅的恐怖。而這一切都來源於一位名為瑪麗·馬龍(Mary Mallon)的廚子。


  1906年的夏天,瑪麗在銀行家查理斯·沃倫(Charles H。 Warren)紐約的豪宅中尋得了一個廚子的職位。然而在她就職的兩周後,這一家11人中有6人因得了傷寒住進了醫院。


  在現代醫學和微生物學剛剛啟蒙、抗生素還未發明的當時,傷寒是一種死亡率大於10%的可怕傳染病。


  為了查清家人受害的原因,沃倫雇了當時有名的衛生學家喬治·索伯(George Sober)來調查真相。索伯簡單問詢了患病者,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吃了當地的蚌,他推測有可能是水產品攜帶了病原體,於是草草整理了調查結果就這麼交了差。畢竟,傷寒在當時紐約衛生條件糟糕的貧民區經常發生,他覺得這次富人家中的傷寒爆發可能只是一個意外。

  瑪麗因東家的變故丟了工作,又輾轉於多戶富人家中,繼續干著廚子的工作。傷寒也跟著她到處傳播。到1907年的3月,瑪麗一共服務了8戶人家,而這8戶人無一例外的出現了傷寒癥狀。


  此時,索伯有點摸不到頭腦了,在他的概念中,傷寒的出現往往與糟糕的環境和不潔的飲食直接聯繫,可這次傷寒卻連續出現在了環境優渥、衣食無憂的富人家中,難不成出現了只感染富人的傷寒?


  直到後來,索伯發現一個規律——這些染病的家庭都曾僱傭過瑪麗。這時他才意識到,瑪麗有可能是一位健康的病原攜帶者。他登門要求瑪麗配合他的調查,然而卻被瑪麗痛罵,並趕出了房門。


  索伯不得不求助於紐約市衛生局,迫使瑪麗最終配合調查,並提供了自己的唾液、糞便和尿液樣品。


  檢測結果發現,瑪麗確實是傷寒病原攜帶者。


當時對瑪麗的新聞報道。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當時對瑪麗的新聞報道。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隨後,瑪麗被隔離在紐約東河(East River)中北兄弟島(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一家傳染病醫院裡。兩年的隔離治療讓瑪麗「學乖」了,一位新上任的衛生專員同情她,並給了她一個機會重新回到社會,但警告她不能再做廚子了。


瑪麗被隔離於醫院中。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瑪麗被隔離於醫院中。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但瑪麗並沒有其他的專長,出院幾經輾轉後,她改名瑪麗·布朗(Mary Brown),又做回了廚子。這次,她在3個月內傳染了25人,衛生局又一次將她抓回了北兄弟島隔離了起來。


  這次,瑪麗就再也沒有恢復自由。


  後來,瑪麗成了美國的「名人」,被大家稱為「傷寒瑪麗」(Typhoid Mary),甚至漫威還以她為原型塑造了同名的超級大反派。


漫威超級大反派—傷寒瑪麗。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漫威超級大反派—傷寒瑪麗。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傷寒瑪麗所攜帶的病原菌,就是大名鼎鼎的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這種病原菌經常出現在雞蛋殼,不新鮮的肉製品,抑或是患病者的排泄物中。


傷寒的病原體——傷寒沙門氏菌。圖片來源: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傷寒的病原體——傷寒沙門氏菌。圖片來源: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得益於現代社會衛生條件的進步,特別是現代廁所的大規模普及,污水處理技術的進步以及抗生素的推廣,使得傷寒沙門氏菌的危害相比100年前顯著降低了。但時不時出現的食物中毒案例,仍有可能把人們打個措手不及。


那麼,沙門氏菌究竟是如何侵染人體的呢?

那麼,沙門氏菌究竟是如何侵染人體的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確實算得上是「有備而來」——沙門氏菌攜帶著一種叫做三型分泌系統(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的武器,形似注射器,位於菌體表面。


沙門氏菌的「敲門鑽」——三型分泌系統。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沙門氏菌的「敲門鑽」——三型分泌系統。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個「注射器」能夠刺穿宿主上皮細胞的細胞膜,並注射入一系列效應因子(effector),像對細胞下達了「放我進來」的指令,通過改變宿主細胞的骨架,讓正常的上皮細胞敞開門戶迎接(吞噬)在外排隊等待的細菌。


沙門氏菌利用三型分泌系統「注射器」刺穿宿主上皮細胞,並注射入效應因子(示意圖)。繪圖:Yuki

沙門氏菌利用三型分泌系統「注射器」刺穿宿主上皮細胞,並注射入效應因子(示意圖)。繪圖:Yuki


  上皮細胞不像巨噬細胞,它們不具有消化細菌的能耐,沙門氏菌被上皮細胞吞噬後,就像來到了桃花源,細胞內的營養物質任它吃喝,而宿主的免疫系統又找不到它。吃完一家再換一家,引發宿主產生一系列炎症反應,並造成嚴重的病變。


  但傷寒沙門氏菌在成功侵染宿主細胞之前,還是需要謹慎行事——免疫系統時時刻刻都監控著宿主的身體,一旦發現外來入侵者的蹤跡,就會主動對其進行剿滅。


  而免疫系統識別傷寒沙門氏菌的「標籤」,就是它們那一頭漂亮的秀髮——鞭毛。這些鞭毛的結構與三型分泌系統類似,特點是能夠像螺旋槳一樣旋轉,推動細菌四處遊走。

幫助細菌運動的「小辮子」——鞭毛

幫助細菌運動的「小辮子」——鞭毛


  免疫系統一旦抓到這些「小辮子」,就會命令巨噬細胞去吞噬並消滅絕大部分入侵的沙門氏菌。


捕殺細菌是巨噬細胞的本職工作。圖片來源:《工作細胞》

捕殺細菌是巨噬細胞的本職工作。圖片來源:《工作細胞》


  而沙門氏菌為了長期生活在人體,會想方設法不被免疫系統察覺。


  比如,它們會通過刷低自己的「存在感」向宿主的免疫系統妥協——當成功入侵上皮細胞後,就降低自身的代謝水平,靠低調行事來躲避免疫細胞的追殺。而這也很可能就是傷寒瑪麗一直攜帶著沙門氏菌卻不發病的原因。


  近日,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者又發現了沙門氏菌躲避免疫細胞監測的一種新的方式[3]——變「禿」。


  為了防止被免疫細胞揪住「小辮子」,有些沙門氏菌選擇了拋棄鞭毛,忍痛割「發」,從而讓自己在免疫細胞面前變成「隱形菌」。


丟掉「小辮子」的沙門氏菌在巨噬細胞面前變成「隱形菌」。繪圖:Yuki

丟掉「小辮子」的沙門氏菌在巨噬細胞面前變成「隱形菌」。繪圖:Yuki


  這些沙門氏菌又是如何變禿的呢?


  原來,沙門氏菌有一種名為SsrB的轉錄因子能夠負向調控鞭毛合成相關的基因。當SsrB激活時,沙門氏菌的腦袋就會變禿,雖然暫時失去了運動能力,但卻獲得了針對免疫系統的隱身掛,從而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確實算得上是非常機(jiǎo)智(zhà)了。


激活SsrB為自己「剃度」的沙門氏菌。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激活SsrB為自己「剃度」的沙門氏菌。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犧牲了一頭秀髮的沙門氏菌,最終開啟了隱身特技變得更加強大。


  看來,變禿意味著變強大果真名不虛傳。所以,還是樂觀地面對自己上揚的髮際線和日漸稀疏的腦頂吧!


變禿了也變強了。圖片來源:《一拳超人》

變禿了也變強了。圖片來源:《一拳超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新的一步!嫦娥四號有望創造人類首次在月背面軟著陸
面對量子挑戰,加密演算法何去何從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