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逆襲!讓國外醫藥巨頭低頭的中國神葯

逆襲!讓國外醫藥巨頭低頭的中國神葯

世界上本沒有神葯。

但這幾年大出風頭的一款抗癌藥,卻被全球癌症病人封了神。

神葯乃PD-1抑製劑,一種腫瘤免疫治療新葯。

不同於手術、放化療和靶向葯,PD-1抑製劑本身並不能直接殺傷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癌。

這是一場範式革命級別的治療思維變化,可謂最近十年,腫瘤治療領域最大的突破:

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癌症治療模式,針對多種腫瘤都有效果(比如肝癌,肺癌,胃癌、黑色素瘤),有效率更高,副作用更小,患者5年生存期率實現了數倍的提升。

甚至有些患者實現了臨床治癒!

尤其是發病率高,5年生存率差的肺癌,生存率從5%提高到了15%。

這些臨床數據所反映的,是腫瘤治療史上最大的進步。

最著名的是美國前總統卡特的例子,90多歲的老頭,得了黑色素瘤,還轉移到了腦部和肝臟,極度高危。

這種情況往常就是送回家,好吃好喝伺候著等死。

不過,經過PD-1抑製劑 放療方案,卡特奇蹟般的治癒了,全身腫瘤消失。

以往,國人都是仰望海外的醫學高科技,像看科幻小說一樣目睹國外的醫學進步,想吃國外先進葯更是像做賊一樣搞地下工作。

但就在這一領域,中國史無前例的走在世界前列,而PD-1新葯的中國進程,將極大影響許多A股葯企未來的收入結構。

熊市不研究,牛市徒悲傷,我們今天就研究下這款神奇的抗癌藥。

照例,本文將分為三部分,分別是:

1、追擊:中國生物葯軍團

2、轉折:從莆田到諾貝爾

3、生意:未來之路在何方

下面進入正文:

1

追擊:中國生物葯軍團

目前已上市的PD-1抑製劑,最廣為人知的是O葯和K葯。

O葯,是百時美施貴寶(BMS)旗下的Opdivo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

K葯,是默沙東(MSD)旗下的Keytruda可瑞達(帕博利珠單抗)。

「OK葯」廣為人知,但鮮為人知的是2014年上市以來,他們可怕的銷售增長曲線和銷售體量。

O葯2015銷售收入為9.42億美金,2018Q3銷售收入達到50.2億美金;

K葯2015銷售收入為5.66億美金,2018Q3銷售收入達到49.3億美金;

乖乖,光是Q3,就是100億美刀,兩款葯一年差不多要賣1000億人民幣。

你可知道,A股西藥研發投入前三強——恆瑞、復星、科倫,2017年營收加起來才不過434億人民幣。

在今年的6月和7月,CFDA接連批准了OK葯上市申請,開啟國內免疫腫瘤治療時代。

更讓人欣喜的是,OK葯國內上市價格不僅低於美國和日本,甚至比香港還低,是目前全球最低價。

不合常理啊。

向來宰人不見血的洋鬼子,這是開啟了賢者模式,訪貧問苦送溫暖?

No,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

正如《國富論》的基本精神,要讓老百姓吃得起救命葯,要靠為了發財而結合在一起的科技和資本,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會指引這種利己心去促進葯價走低,社會得益。

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科技和資本。

2018年12月20日,君實生物的PD-1抑製劑JS001(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通過CFDA優先審評批准上市,獲批適應症為黑色素瘤。

僅過了8天,信達生物的PD-1抑製劑IBI-308(信迪利單抗注射液)用於治療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獲得批准上市。

PD-1抑製劑還有恆瑞醫藥(600276)的卡瑞利珠單抗、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都是差不多今年4-8月提交的上市申請,如果按照目前葯審的工作效率,2019年獲批板上釘釘。

明年將形成「四英戰OK」的局面。

你也許還未意識到這背後的份量。

PD-1抑製劑是一種單抗,是生物類似葯,大白話說就是生物葯的「仿製葯」。

但此仿葯非彼仿葯。

與生物葯相對的是化學葯,比如我們日常買的頭孢、止痛藥之類的西藥,藥物說明書上會印有該葯的分子式。

這些分子式一般簡單明確,分子量小。

來源:網路

生物葯的分子量就大的多了,結構也比化學葯複雜太多,所以生物葯分子式「仿製」不可能精確到一模一樣,但他們在蛋白質基礎的氨基酸序列上與「原研葯」是一致的。

差別主要是因為不同廠家擁有不同的細胞株和生產工藝,最後的成品在糖鏈以及雜質比例上與原研葯有所差異。

但是經過嚴格的品質、藥理、毒理甚至臨床試驗,與原研葯在療效上並無差別。

在生物葯領域,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原研葯,大家都是針對某一特定靶點研究藥物,沒有什麼先來後到之說。

正因為此,生物葯的仿製難度也很大,尤其是對於單抗類藥物來說,仿製過程幾乎相當於一次重新研發。

實際上,別說研發,就連製造工藝門檻都高聳入雲,縱觀全世界,其實也沒幾家葯企在做、能做。

不過,這不包括中國。

目前,國內有一大批企業的PD-1/PD-L1抑製劑正處在臨床不同階段。

來源:米內網

按照中國人的一貫套路,只要上手開干,管你多大難度,就是能懟到過剩。

不遠的將來,這款世界最前沿的抗癌藥,被打到白菜價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厲害了我的國是一方面,作為投資者還是要保持頭腦清醒。

白菜價可不意味著企業沒錢賺嗎?

這些醫藥企業裡面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腦子比誰都好使,他們難道是集體搞慈善來了?

當然不是。

大家不惜一切的搞研發,是基於兩點考慮:

1、搶適應症;

因為PD-1算是真正的抗癌「萬精油葯」,全球幾百個臨床試驗一字排開。

幹啥?試驗新的適應症啊。

適應症不斷拓寬,意味著一葯多吃。

2、聯合用藥;

PD-1單獨使用,除了對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超好外,卻對大多數人的無效,主要是藥物應答率偏低(10%~25%),但可以利用其激活免疫系統的原理,聯合其他藥物增加抗癌效果。

這就有意思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好比皇帝翻嬪妃牌子。

那誰誰誰家的葯,活這麼好,今晚陪寢!

捏著其他葯的命門,這是要收買路財吶。

古往今來,你可曾聽說過哪款葯敢收過路費的?PD-1可是人類藥物史上曠古絕今的奇才。

所以說它不僅是跨時代的,更是極具商業價值的抗腫瘤藥物。

這兩點考慮的具體情形,君臨將在後面詳細闡述,但相信很多人對PD-1所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演變成如此格局充滿疑惑。

就讓我們回到100多年前一位醫生的診室,從一堆泛黃的病曆本中說起,看人類是如何站在一個又一個巨人肩膀上越看越遠的。

2

轉折:從莆田到諾貝爾

1890年,那是美國的「鍍金時代」。

在自由女神的注視下,一船船的歐洲移民正在從推推搡搡的甲板上跳下,登陸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地。

移民們給美洲大陸不僅帶來了充沛的人力資源、資本技術,也帶來了致命的槍炮、細菌、病毒,在大規模滅絕印第安原住民的同時,也為這裡的醫生們提供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案例。

不遠處的紐約醫院,一名從耶魯畢業的年輕醫生剛經歷了一場讓他既難過又無能為力的事。

他接診的一位年僅17歲的金髮少女,在他眼睜睜的注視下,很快因惡性細胞肉瘤的轉移痛苦的離世。

這是他獨立行醫以來送別的第一位病人,也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醫學的無力、癌症的神秘。

作為一名立志懸壺濟世的醫者,這位名叫科利的年輕人決定將醫治腫瘤作為他的行醫方向。

一個陰雨天的午後,科利正在翻閱他導師留下的病歷。

一份7年前的離奇病歷引起了他的注意。

該病歷記錄了一個名叫弗雷德的德國移民的就診過程:

1880年秋天,弗雷德的左臉耳朵前面的地方出現了一個紅色的小腫塊,並逐漸長成雞蛋大小。

和科利剛死去那位病人的腫瘤類型一樣。

一年後,科利的導師切除了這個腫瘤,但三個月後,腫瘤複發,醫生再一次對腫瘤進行切除。

兩年後,腫瘤再一次複發,由於多次手術,這次手術效果不佳,腫瘤已經感染並伴有潰瘍,而且還出現了高燒、紅斑癥狀。

丹毒癥狀 | 來源:網路

醫生髮現,弗雷德這是得了丹毒,由化膿鏈球菌感染引發。

當時沒有抗生素,只有隔離病人,並向上帝祈禱,希望他能自己扛過去

上帝真的顯靈了,感染的同時,弗雷德的腫瘤隨之縮減,並奇蹟般的消失了。

這個病例深深的震撼了科利,為了求證,他來到當時德國人普遍居住的紐約曼哈頓下東區,挨家挨戶尋找這個脖子上應該有疤的弗雷德。

還真找到了這位健康、沒癌症的德國人。

除了弗雷德,科利還找到了47例類似的病例,而且查找以前的文獻資料,他還發現,在1853年和1866年,都曾經有學者發現類似的感染令患者腫瘤消退的病例。

這啟發了科利:

感染能令腫瘤消退,是不是可以故意製造感染來治療癌症呢?

說干就干。

科利首個試驗對象是個病得無可救藥的義大利人,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理,他開始嘗試直接給患者注射活的化膿鏈球菌!

要知道,那個沒有抗生素的時代,丹毒是很容易致命的。

這個義大利人也是個幸運兒,在接受不同劑量反覆注射後,他的腫瘤在24小時之內就開始縮小。

最後竟完全康復了。

肉瘤不斷縮小的義大利人 | 來源:網路

在這之後的年月里,科利又用類似的方法治好了上百名患者。

為了更安全,還改進了配方,使用了滅活的鏈球菌和沙門氏菌誘導感染,

這就是日後著名的「科利毒素」

現在看,科利毒素無非是人感染鏈球菌後,免疫系統被重新激活,在攻擊鏈球菌的同時,一併把癌細胞給收拾了。

鍍金時代的美國,雖說不上十分現代化,但紐約城都通上了電,自動化的大工廠處處可見,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也算是進入科學昌明的時代。

科利毒素製備沒有標準化(濃度,有效成分),治療的步驟也沒有標準化(劑量,治療間隔時間),而且還治死過人。

當然,更關鍵的是沒有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論,去解釋科利毒素為什麼有效。

科利,在主流醫學圈裡,更像是紐約的莆田醫生。

這也不能全怪主流醫學圈,當時別說致癌理論,人類對免疫理論的認知都還很初級。

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雙盲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在實踐領先於理論時,紐約醫學圈子也沒有及時來一場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無法證明毒素是否真正有效。

科利開啟的腫瘤免疫治療之光就此黯淡。

幾十年後,腫瘤免疫治療才被一個神奇的雙螺旋重新照亮。

1953年,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發現,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全新的分子生物學時代。

DNA雙螺旋和其發現者 | 來源:網路

腫瘤免疫治療就此進入了思想和技術層面範式革命的前夜。

70年代,澳大利亞科學家Burnet在他學術生涯最後的時光里,完善了他的「腫瘤免疫監視」假說。

他站在進化論的高度,系統論證了免疫系統清除有潛在癌變風險細胞的合理性和各種證據。

這是腫瘤免疫學第一個重要理論。

簡單來說,這個理論提示了後來的科學家,癌症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癌細胞逃脫了免疫系統的監視,讓免疫系統把癌細胞誤認為是正常的身體細胞。

那麼癌症是如何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呢?

時間進入90年代,一位名叫艾利森的美國科學家會告訴你,是「剎車」。

艾利森和本庶佑 | 來源:網路

現代醫學理論早已證明,人類的免疫系統極其強大,具備幾乎無限的模式識別能力,一旦免疫細胞發現了人體沒有的化學物質,會迅速啟動,而且通過各種方式殺滅、吞噬、分解之。

這不僅包括細菌病毒,也包括癌細胞。

但免疫系統也不能時時都處在啟動狀態,不然,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會讓人患上自身免疫疾病。

比如過敏性鼻炎、Ⅰ型糖尿病、紅斑狼瘡等等。

艾利森就發現了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T細胞上一個叫CTLA-4蛋白,正好是一個「剎車」,用於調節免疫細胞的活躍度。

那麼破壞這個剎車,重新激活免疫系統,就成了新葯設計的一個靶點。

但根據這個靶點研發的新葯卻有較大問題,其本質上和科利毒素沒有區別。

雖然人的免疫系統被激活了,但正常的人體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誤傷。

嚴重的副作用使得多數患者無法挺過療程。

這不跟痛苦的化療一樣了么,殺敵八百、自傷一千。

但艾利森的思路,卻是從分子生物學層面,啟發了後來的藥物研究者:

CTLA-4和類似的靶點必將是腫瘤治療十分有潛力的新方向。

這為腫瘤免疫治療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就在那幾年,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發現了免疫系統另一個「剎車」,也是本文的主角——PD-1。

兩個剎車有什麼不同嗎,乍一看好像沒有。

但一位華人科學家陳列平發現了跟PD-1配對的另一個蛋白質——PD-L1。

很多種類的癌細胞會產生PD-L1,用來識別和結合PD-1,給免疫系統剎車。

我們來看一副圖:

CTLA-4和PD-1這兩個剎車,鬆開後者的剎車,並不像前者那樣簡單粗暴——全面激發免疫細胞。

他是讓癌症部位的免疫細胞正常工作。

也就是說,阻止癌細胞伸出的罪惡觸角——PD-L1與PD-1結合,就將過去由腫瘤細胞導致的免疫不正常恢復正常。

這種「正常化」的機制讓根據PD1這個靶點設計的藥物更有針對性,療效也更好,副作用可控。

用術語來說,就是免疫反應可以是高度特異的,完全有可能在不損傷或很少損傷自身組織的條件下來治療腫瘤。

這就意味著臨床價值更高,也呼應了君臨在前文提出的觀點:

PD1極具商業價值。

艾利森、本庶佑、陳列平的工作,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共同開啟了人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時代。

但令人遺憾的是,2018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授予了艾利森和本庶佑,唯獨遺忘了陳列平。

陳列平 | 來源:網路

3

生意:未來之路在何方

從2018年開始的資本寒冬,凍碎了無數「改變世界」的夢。

在低溫環境下,資本們過熱的大腦重新聯機在線,算力飆升,目清眼亮,對項目挑挑揀揀,吹毛求疵。

融資難,融資貴。

二級市場那邊,更是如喪考妣,醫藥板塊疊加政策影響還成了黑天鵝亂入的是非之地。

怪就怪在PD-1的研發和臨床進程卻如火如荼,資本和技術一窩蜂往裡沖。

海水和火焰,這種分裂,似乎更能說明PD-1前途無量。

但投資者還是要理性,這並不是一門能吃大鍋飯的生意。

下面,君臨結合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的兩點考慮,展開來說。

1、搶適應症

在美國市場上,回溯2014年就已上市的OK葯銷售數據,我們可以清晰的得出結論:

新適應症的獲批,是藥物銷量大幅提升的第一推動力。

以O葯為例:

2015年3月,獲FDA批准用於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當年二季度的銷售額增速一度高達305%;

2016年11月,獲FDA批准用於頭頸鱗癌二線治療,當年四季度銷售額漲幅達42.4%;

O葯獲批的適應症 | 來源:奇點網

另一款K葯,也呈現同樣的特徵。

由於起步早,美國市場上PD-1抑製劑的適應症幾乎被OK葯瓜分殆盡,市場格局已定。

反觀國內市場,2018年算是元年,整個市場剛起步,格局待定。

雖然OK葯已在美國獲批多種適應症,但到了咱們的地盤,他們也得跟國內企業一道,老老實實一塊做臨床試驗。

這樣的話,大家就差不多站到一個起跑線了。

根據目前OK葯和國內四強的臨床布局,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中國PD-(L)1單抗臨床進展梳理 | 來源:insight,申萬宏源研究

根據NCCR統計,美國患病最多的前四位癌種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合計佔比 44%。

相應的,國內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合計佔比超50%。

仔細看上圖,很明顯,針對國內的癌症譜系的臨床布局,洋和尚的經念得不一定比本土和尚好。

就拿大師兄恆瑞和二師兄百濟神州來說,雖然他們的PD-1上市進度慢於君實和信達,但針對國內TOP4癌症,布局那叫一個齊備。

恆瑞醫藥的PD-1卡瑞利珠單抗,在肝癌、非小細胞肺癌以及食管癌適應症上都已經進入三期臨床,同時胃癌、NK/T細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適應症進行到二期臨床;

百濟神州的PD-1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同樣進入到三期臨床。

國產四英PD-1臨床數量對比 | 來源:insight

他們針對的都是發病率排前面的大腫瘤。

要知道,探索更多適應症,藥物出海銷售,需要規模大、甚至國際多中心臨床。

百濟神州開展了10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剛剛報產的PD-1開展了6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在全球累計招募患者人數多達1500餘人。

恆瑞光是針對肺癌的Ⅲ期大臨床就準備開4條。

大臨床,需要花大錢。

恆瑞和百濟,前者賬上現金46億,市值1900億;後者賬上現金28億,市值600億。

恆瑞還有在售產品線帶來的經營現金流,而百濟幾乎全依靠資本市場輸血。

信達、君實的情況和百濟差不多,只不過市值更小,融資能力更弱。

無論是適應症的擴圍還是聯合用藥,都是臨床一搞,黃金萬兩的土豪遊戲。

2、聯合用藥

研究證明,PD-1單葯不是對所有腫瘤患者都有效。

應答率低的問題,雖然原因尚未被完全闡明,但與其他腫瘤藥物聯合使用,經臨床驗證,效果更好。

就算單葯治療的效果有限,但聯合用藥的方案潛力是無限的。

聯合用藥的臨床試驗數增長迅速 | 來源:CRI

粗略看,聯合用藥方案主要有以下幾類:

A、與傳統標準治療方案聯合。

化療、放療或放化療聯合治療方案以及特定腫瘤的激素治療,這些傳統治療方案是經過長期、大量臨床數據發展而來的最優治療方案。

比如在今年的ASCO2018年會上,恆瑞公布其PD-1單抗聯合地西他濱(一種化療藥物)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療效較好。

來源:ASCO2018

B、與其他免疫治療藥物聯合。

這一塊主要是與CTLA-4單抗聯合,O葯聯合CTLA-4單抗Ipilimumab,治療黑色素瘤、腎細胞癌等已取得很好的療效。

但CTLA-4毒副作用依然明顯,這一方向的聯合,君臨不怎麼看好。

C、與腫瘤血管生長阻斷藥物聯合。

腫瘤生長需要新的血管為其運輸養分,這時腫瘤會釋放一種叫VEGF(血管表皮生長因子)的信號促進血管新生。

阻止VEGF與受體VEGFR結合為靶點,是近十年來藥物研究的熱點。

在這一熱門靶點,國內企業有三大上市藥物:

恆瑞的阿帕替尼、正大天晴的安羅替尼、和黃的呋喹替尼。

VEGF PD1這個方案,從海外的類似臨床數據來看,是被證實過最有效的組合。

本來恆瑞的阿帕替尼賣的算是不溫不火,天花板逼近。

恆瑞就拿自己的阿帕替尼和自己的PD1開了8個Ⅱ期臨床,搞臨床海戰術,把適應症搞的多多的。

在ASCO2018上,恆瑞披露的數據顯示這種聯合用藥有效率均顯著提升。

更巧合的是,恆瑞的PD1本來有誘發血管瘤的副作用,聯合用藥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來源:ASCO2018

PD-1聯合阿帕替尼,極有可能成為恆瑞在後續競爭中的核心優勢。

正大天晴2018年5月獲批的安羅替尼,是世界上首個對三線肺癌有效的多靶點抗血管生成藥物,也是唯一可以橫跨多癌種的血管抑製劑。

能有效作用於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c-Kit等激酶靶點,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可謂目前最優秀的國產靶向葯。

但天晴自己的PD-1進度太慢,在市場爭奪上,與PD-1四英中的一家聯合開展臨床,是切入競爭賽道的一個好辦法。

當然,這也涉及到「皇帝翻牌」的問題,考驗決策者眼光。

至於和黃的呋喹替尼,倒是早早就擺正了自己的位置,早在信達的PD-1單抗上市前一個月,就開始聯合開展臨床聯用。

這一方向的聯合,君臨最為看好,也是我們預判葯企在PD-1這一領域市場情況的重要觀測窗口。

這裡闡述一下原因。

眾所周知,靶向葯普遍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耐藥性。

由於腫瘤出現新的突變,靶向葯會失效,因此,通常單憑一個靶向藥物,幾乎不可能讓患者長期生存。

《我不是葯神》中的格列衛偏偏是個例外。

絕大多數慢粒白血病患者僅僅依靠這一種靶向藥物,就把癌症變成了慢性病。

格列衛上市多年,有大量臨床數據,其中有一個現象很奇特:

格列衛本身無法修復慢粒白血病患者的染色體異常,致癌原因仍在,但有些患者使用格列衛一段時間後,由於種種原因停葯。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停葯患者仍有很大比例長期存活,癌症不複發。

後續研究表面,使用過格列衛後,患者體內針對癌細胞的免疫細胞數量大大增加。

換言之:格列衛能激活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

如果說格列衛是瞎貓撞上死耗子的話,後來的羅氏研發的Zelboraf(威羅菲尼)和諾華的Tafinlar(達拉非尼)也有同樣的效果。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使用這些靶向葯後,大量免疫細胞進入腫瘤,包圍癌細胞,準備作戰。

來源:菠蘿

但很可惜,這些免疫細胞進入腫瘤後,居然變成了吃瓜群眾,只看不動手。

還記得我們講的PD-1/PD-L1結合,給免疫細胞踩剎車吧。

從理論上推測,這裡面的原因,多半是癌細胞已經進化出類似的「免疫抑制」踩剎車功能。

那麼PD-1和VEGF,以及其他類似靶點機制的靶向葯,理論上也有很大的聯合用藥價值。

我們來大致總結下:

中短期來看,國內四大廠和OK葯主要的競爭點,是搶適應症。

2018年11月,深圳市將K葯納入醫保,如果不出意外,大概率今年這第一梯隊6種PD-1抑製劑會進醫保。

但醫保並不是隨意報,而是根據適應症來報銷。

那邏輯就很簡單了,一旦先搶到一個大適應症,銷量會立馬飆升,患者會被先到者「搶光」。

越往後,後來者想針對同樣適應症,就會面臨無患者進臨床試驗的尷尬。

就算後來者熬到批准上市,吃藥又不是吃糖,更換品牌成本低,面對先到者對醫患心智佔領,市場空間也會比較小。

還有,生物葯的產能提升既難又貴,CMO行業里,專攻生物葯的葯明生物,港股上千億市值;業務集中在小分子葯的凱萊英,市值就只有200億不到。

下圖所示的,是利用轉基因小鼠製備抗體的流程圖。

來源:奇點網

可以看出,單體這種生物葯,製備流程繁瑣,又牽涉到動物繁育、培養,技術含量高,不可控因素多,並不是這頭機器一轉,那頭就能源源不斷出產品的傳統製造業。

目前生物葯生產專業人才稀缺,優先布局的葯企容易搶佔人才高地。

長期來看,主要競爭點會逐漸轉移到聯合用藥上。

與無窮多的化療葯、其他免疫葯、靶向葯開展聯合用藥,是需要開展相當大數據量的臨床試驗的。

大家知道,搞臨床需要大成本,不僅是巨量資金,還牽涉到患者以及臨床試驗資源。

假如某個公司開發出多種聯合用藥方案,也就有了差異化的競爭資本,可能後來居上。

這對本身有PD-1,又有腫瘤葯的公司,當然近水樓台先得月,好上加好。

但其他有腫瘤葯的公司,都有可能搭上PD-1的快車。

PD-1本身是聯合用藥的核心,是基礎藥物。

就像正大天晴的安羅替尼,療效好,上市半年就干到10億規模。

你可以自己買個快上市的PD-1管線,也可以與其他較弱勢的PD-1聯合。

假若是後者,弱勢的PD-1就可能傍上安羅替尼的大腿而由弱轉強。

安羅替尼反收PD-1的過路費也有可能。

還有貝達的VEGFR抑製劑與信達的PD-1,正在開展臨床試驗。

此外,復星醫藥、樂普醫療、麗珠集團也有類似的臨床。

保不齊哪天公布一個華麗的臨床數據,股價就上了天。

如果要投資國產PD-1相關標的,也要基於這兩點來觀察。

一是觀察企業在適應症上的布局和臨床進度,找布局全的以及動作快的;

二是觀察企業在聯合用藥上的進展情況,找臨床數據優秀的。

尾聲

在市場無休止的低迷中,我們從PD-1這款站在世界之巔的創新葯可以看出,中國醫藥行業其實正在崛起,也必然崛起。

和世界接軌的監管政策,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有了。

龐大的市場、海量醫學畢業生、巨大的臨床研究入組病例數,低廉的臨床成本。

這些是其他國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所以創辦了國內這些創新葯企的頂尖人才,會在風險資本的擁簇下紛紛歸國創業。

來源:申萬宏源整理

我們不否認,國外企業在藥物研發方面的起步早、積累深。

藥物之間的療效競爭固然重要,但價格競爭似乎也很重要。

根據目前OK葯公布的國內售價,雖然全球最低,但仍需要支付30~60萬/年,幾個人吃得起?

就算土豪隨意,但醫保不會輕易買單。

2019年1月7日,君實正式對外公布其PD-1單抗定價,震驚業界。

年治療費用僅18.72萬元,僅為OK葯的1/3!

不僅在國內,世界範圍內也會擁有無敵的性價比。

相信這也是其他國產PD-1的定價基準。

君臨認為隨著今年幾大國產PD-1上市,光是葯價這個核心競爭維度就會讓OK葯們吃不消。

他們很難將成本降到跟我們一個水平。

醫藥領域的高科技產品出海,離我們不會太遠,PD-1的故事,是中國在高技術領域崛起的一個典型樣本。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君臨 的精彩文章:

2018年新能源汽車年終盤點
券商的生存之道

TAG:君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