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凈空法師淺談「修行」——《楞嚴經》參習(209)

凈空法師淺談「修行」——《楞嚴經》參習(209)

凈空法師淺談「修行」——《楞嚴經》參習(209)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複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凈空法師——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來談談修行。本經我們必須要牢牢的記住,是阿難尊者啟請成佛之道,而佛給他開示的,你要想成佛,因地心與果地覺一定要相應,七處征心為的是這個,十番顯見也為的是這個,到今天四科七大還是為了這個。由此可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個話是一點都不錯。換句話說,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來看世間、來修學佛法。一切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學佛的人都知道。究竟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曉得。或者是依《起信論》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或者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現在問題是:什麼叫做直心?什麼叫做至誠心?我們現在的心誠不誠、直不直?這個關係大!如果我們用的是至誠心、用的是直心,那麼,釋迦牟尼佛就省了好多的口舌,你的因心與果地覺相應。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心不誠、不直,我們的心是彎彎曲曲的。再拿此經來說,佛給我們講的直心,直心是什麼心?「十番顯見」佛舉一個例子,顯見是心,見性就是直心。我們今天見色,是不是用見性見色?如果用見性見色,你發了菩提心,你真正是菩提心當了家,這就叫菩薩。可是我們怎麼樣?我們還是第六意識心當家,不是真心當家。

第六意識心、第七末那心,算起來八個識就是八個心,以及與心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要記住,佛在《金剛經》裡面說得太清楚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百法裡面看到有為法,心法是有為法,心所法也是有為法,色法也是有為法,不相應行法還是有為法。五位百法前四位統是有為法,既是有為法,就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並不是直心。而我們今天所用的,你看看是不是用的這些心?是不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既然用的這個心,完全用的是妄心,所以並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之所以未發就是迷而不悟,一天到晚還用的這個心,用這個心造業,迷了就造業。如果我們要是用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是菩提心、是真心,我們要用見性見色、聞性聞聲。觀世音菩薩就是修聞性聞聲,「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聽一切音聲,我們用耳識、用五俱起意識,觀世音菩薩不是的,觀世音菩薩用聞性。用聞性所聞的對象是什麼?是聲性,就不是聲塵。我們如果用見性見一切色相,那個色相就是色性,所以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這麼一回事。我們今天為什麼看不出六根六塵是妙真如性?我們看不出來,為什麼看不出來?因為我們用的是生滅的心,用的是妄心、痴迷心。看這個色是什麼?色是塵,見不到色是性。我們如果用見性來見色,這一切色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在禪宗裡面叫明心見性,見一一法皆是性、妙真如性,無有一法不是,所謂是見性成佛。

其實,說穿了難不難?不難,當下就是。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轉得過來?就是這個結你能不能解得開?解不開,解不開也不要緊,佛法裡面講求的是薰習,一遍一遍的多聽,聽的時間多了就恍然大悟,這個結就解開了。古大德是這個經驗,我自己修學也是這個經驗,所以佛法大乘了義經典的薰習,不可以一天中斷,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聞法,時間久了自有悟處,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最怕的是什麼?是你打妄想,也就是說最怕的是你還是用心意識,還用你的妄心,怕的是這個。因為你用妄心,你對於佛所說的法,畢竟不解佛所說義,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聽得很清楚,不解。我給諸位講,不解,諸佛來給諸位講也不解,為什麼不解?因為你用的是痴迷之心,痴迷心就是個障礙,就把你自己障住了。所以學佛,在根本上講就是要換心,把我們一向所用的妄心把它換成真心,只要你換成真心,事事物物無不真實,就是此地講妙、真、如,見性了。你才能夠在法法頭頭上都見到妙真如,無有一法不顯示妙真如性,這個時候就是古德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而本經講到修,真是妙極了,佛講「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心是什麼?八識五十一心所,是狂心、妄心。你要是把八識五十一心所歇了,菩提心就現前,菩提心就是妙真如性,到這個時候這就所謂是一了百了。千經萬論就是說這樁事情,佛就是為這樁事情出現於世間,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講的「一大事因緣」。現在說說我們眼前的境界,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麻煩就是有為法擺不脫、放不下,不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是有為的妄心,我們學佛、我們念佛、我們研究教理依然還是用有為的妄心。這個心,大家在此地聽經也聽了不少時日,總應該曉得這個心是黑暗的,是迷惑顛倒的心,沒有觀照的作用。大乘法裡面佛教給我們,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妙真如性。我們要是用意識心、用痴迷的心,它沒有觀照的作用,換句話說,它是不可能照見五蘊皆空的。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的是真心,也就是佛在本經教給我們的六根的根性,它有觀照的作用。

觀世音菩薩用聞性,反聞那就是反照、就是觀照,所以他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裡面講的,「度一切苦厄」。六凡的分段生死、四聖的變易生死都了了,才叫做度一切苦厄。他會用,我們不會用。他有六根的根性,我們也有六根的根性,因此學佛得訓練,訓練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六根的根性,不用識,要訓練這種,這叫真正的學佛,這才叫開悟。悟有漸悟、有頓悟,我們想頓悟頓不了。頓悟,那就像《六祖壇經》裡面那些人頓悟,我們頓不了。不過我告訴諸位,我們也不是頓不了,這個悟還是非頓悟不可,一定要頓悟。我們中國古大德,你看頓悟、頓超的那麼多,我們也是中國人,我們為什麼頓不了?頓悟有頓悟的修學法,有方法。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所傳的這些方法,都是教給我們頓悟的方法,不但是禪宗,教下也不例外。

我這次在南部,有幾位高雄醫學院的學生來找我問佛法,他們曾經提到一個問題,就是講到當代的佛學,在國外都有許多有名的著作,而在我們中國沒有,中國所印的書都是翻印古人的,好像沒有新東西出來,於是外頭對我們中國佛學就有個批評,說我們中國佛學至少要比外國落後六十年,特別是指日本,他們比我們要前進六十年,我們比他要落後六十年。他來問我,這個話對不對?我就告訴他,這個話不對。我說:為什麼不對?你要是說我們中國佛教落伍,我們從來就沒有參加他的隊伍,落什麼伍?參加他那個隊伍才叫落伍,我們沒有參加他的隊伍。而外國那些著作,不要說他的著作還不多,縱然他的著作是百倍的《大藏經》,我敢斷言那些一天到晚著書、講演的,沒有一個開悟、沒有一個能了生死,將來墮地獄、變餓鬼、變畜生,還搞這套把戲。為什麼?很簡單,他用心意識,這很明白。他用心意識,那些著作能不能看?不能看,看了怎麼樣?增加分別妄想。本來你頭腦裡頭妄想還少,你這一看又增長了,妄想要去乾淨才能開悟,你天天還往裡頭增加,你怎麼開得了悟,你開不了悟的。

現在這些年輕人一接觸佛法,就把古今中外的這些著作先都拿來研究、拿來看,這跟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法恰恰相反。我們中國古時候,佛門跟儒家教學一樣,儒家的小學,你們諸位看看《禮記.曲禮》、《弟子職》,《五種儀規》裡面的童蒙教學,它的精神、方法跟我們現在教育完全不相同。佛門裡面出家頭五年沒有資格看經,也沒有資格聽講。雖然從前寺院裡面天天有首座和尚講經,沒資格聽講;寺廟裡頭有念佛堂,沒有資格念佛;有禪堂,沒有資格參禪。這五年搞什麼?這五年是侍候人,侍候大眾,在寺廟裡頭是服勞役。為什麼叫你服勞役?培福報,折服自己的傲慢,所以叫五年學戒,就是學基本的生活儀規。再其次的五年就是背誦經典,背誦的意義是修根本智。所以這五年是福慧雙修,奠基礎。五年以後你福慧都有基礎了,才有資格聽教、參禪、念佛。我們現在是沒福慧的基礎,一下就開始搞,他搞到鬍鬚白了,參禪也沒有成功,念佛也沒有得一心,教理也不通,一塌糊塗,這是我們今天人病根的所在。

我們要是不知道這個病根,不能把這個病根去掉,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我叫他們念四書,他們跟我說,四書過去也背過,應付考試,這東西念了沒用處!「四書念了沒有用處」,那真叫白念了。四書裡面所講的道理,跟我們大乘了義經典的道理沒有兩樣。從前的人在佛法上很容易入門、容易開悟,就是因為有四書五經的底子。譬如一開頭最大的問題就是菩提心,《中庸》裡面一開端就講菩提心,「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就是發菩提心。天命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這就叫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萬法皆如,如稱之為天命。率性之謂道,這就是順著性,不是逆著性,這是講無上道。修無上道這就是教學,儒家是教學,佛法也是教學,所以儒書念通了,一接觸佛法很容易理解,一點都不難。可惜今天我們儒書沒有基礎,又不學小乘,就好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都沒有念過,這一下就念到大學,就入大學之門,這一進去之後茫然無所措,必然的現象。這都是我們今天學佛一般的通病,不知道從根本學起。

我在高雄五天等於「閉關」,我住在彌陀院的小房間裡頭,那個房間只有十個榻榻米大,除了晚上我下來到大殿講經外,就在那個房間裡頭。三餐飯他們送過來,這裡頭也沒有電視、也沒有廣播、也沒有報紙,所以說五天「閉關」,外頭事情什麼都不曉得。台北下這麼大雨我不知道,今天才聽說。還聽說有幾個小學生到教育部去告老師,這成什麼話?這不成話!中國自古以來尊師重道,所以從前的教育,小學教育教的就是洒掃應對,教的就是如何孝敬父母、侍奉尊長,教這個,再就是教你背書,決定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今天會出這種現象,都是我們學外國的洋教育才會有這種現象。所以今日之下,背師叛道比比皆是,這還談什麼成就?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我一天都是我的老師,此恩此德這一生都不敢忘記,這是確實值得我們反省的。

凡夫就是妄心舍不掉,失去觀照的能力,因此我們為境界所轉。前面我們曾經讀過,「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今天不能轉境界,而被境界所轉,從此把這些妄心、心心所都引發起來,起惑、造業,這是我們目前所乾的這一套。果然真正的明了通達,六根六塵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問題全都解決了。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實在是非常的明顯,百法給我們一分析,哪是有為、哪是無為。有為法是依他起性,沒有自體,當體即空,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不相應行法是遍計所執性,更是虛妄。如果真曉得當體即空,那不是妙真如性是什麼?何必又要佛在般若會上說得那麼清楚、交代得那麼清楚!真正明白之後,放下了。所以像《金剛經》講的,《金剛經》教我們如何學、如何受持、如何為人演說,自行化他,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在一切相裡面沒有執著、沒有愛取,你這個心是定的,心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是不動的。說一個不動,《楞嚴經》裡面「十番顯見」的十種意思統統具足,不動就是真性。我們對這些要緊的意思,要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知道得透徹深入,然後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叫真修行。所以諸位要曉得,不僅僅是教你念佛、拜佛、誦經、聽講要用菩提心,而且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一心無二心。

說到這個地方又有麻煩來了,為什麼?我們眼看著現實的社會大家都是用妄心,而且都是想盡方法來騙人的心。我聽那些做生意的人跟我講,有很多做生意他們只做一次,為什麼?因為第二次就不靈了。所以第一次騙,騙到手了,下一次就另外再去搞別樣,存心就是騙人!在這個社會裡面大家都是用欺騙的手段,我們用誠心誠意不是處處吃虧倒楣嗎?我們是不是也用點奸詐之心,或者是防禦之心?俗話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要不要用防人之心?諸位要曉得,如果你是用防人之心的話,你就別想出三界,別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學佛了,我們就是一真到底,人家騙我,我對他也真實。該吃虧的地方,占不了便宜。是自己的福報,別人還能夠騙去嗎?哪有這種道理?因果講不通!會被人騙掉的,不是自己的福,這個道理要懂得。真正是自己的福報,怎麼會被別人騙去?這種淺顯的理都不懂,難怪他在佛法上沒有立足之地,他連袁了凡都不如。

所以不怕,我們對待人對事就是真心、就是至誠心,人家欺我也好、騙我也好、坑我也好,反正我用真心能證菩提、能生凈土,我舍了這個報身就跟阿彌陀佛拉手,這多自在!如果你在這個世間還要存個防人之心,換句話說,你下一輩子還要來,苦不堪言。你看看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什麼值得留戀?有什麼好處?苦不堪言。縱然生到天上,色界天還有壞苦,無色界天還有行苦,三界統苦,猶如牢獄。出了三界就好像從監牢獄裡放開,這個多自在!真正獲得自由了。為什麼對於這個苦地牢獄還要留戀、還捨不得?學佛的人要放開,不要害怕,要把一切都放下,明天死了明天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多自在,這才是一個明白人、才是聰明人。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盡心儘力培福,利益一切眾生;機會失掉了,失掉以後再就不容易了。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金剛經》研習(54)
「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楞嚴經》參習(17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