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文/蘭政文 副主任醫師

不知從何時起,吃不吃肉成了一個頗令人糾結的「問題」。尤其是人到老年後,消化功能下滑,且多有「三高」病症臨身,葷食頓由「美味佳肴」變成了「洪水猛獸」,必棄之而後安。難道「五畜為益」的古訓已走到盡頭了嗎?看完本文,您便自有答案了。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不吃肉會咋樣

不妨做個假設,人不吃肉會咋樣?營養學家的回答是:不僅不能防病,反倒可能提升某些疾病的風險。首推血性腦中風(俗稱腦溢血),癥結在於無葷膳食會使你攝入的膽固醇過少,患上低膽固醇血症,直接後果便是血管脆性增加,尤其是在血壓較高的情況下,更易發生腦出血。

其次,肉食是優質蛋白的最佳來源,無葷膳食無異於斷了一條蛋白質攝取的主渠道,易與蛋白質營養不良結緣,進而導致肌肉快速流失;而老人一旦失去強有力的肌肉保護,很容易摔倒而致骨折臨身。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再者,無葷膳食少了脂肪,必然使你對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減少,而維生素A減少可導致夜盲症,並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如感冒、支氣管炎);維生素D減少有導致骨質疏鬆,加重摔倒或跌傷之虞;維生素E減少會招致脂溢性皮炎和氨基酸代謝障礙;維生素K減少有造成出血的風險。

肉類還是鐵的富礦,且多為血紅素鐵,人體的吸收與利用率高達10%~25%,明顯勝過素食中的鐵(蔬菜中的鐵吸收量只有1%),所以素食主義者最易攀上缺鐵性貧血症,

瞧瞧,不吃肉的後果就是如此嚴峻,健康長壽從何談起?

你可能會說「我有三高症啊」。你又錯了,肉食與「三高症」的微妙關聯並不完全如你想像的那樣。就說最常見的高膽固醇血症吧,吃不吃肉的影響其實相當小,因為人體的膽固醇主要來自於自身合成(70%~80%),經食物攝入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僅20%~30%)。所以肉類飲食升高人體膽固醇的作用並不大。何況食物中的膽固醇本來就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營養物質,如構成人體細胞膜,參與維生素D、膽汁和部分激素的合成,等。因此,簡單地在膽固醇升高與肉食之間畫等號類同於冤假錯案。尤其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不少肉食對「三高症」還有好處。例如雞肉富含維生素B族(主要是B2、B6),可降低膽固醇;鵝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與鎂元素,可降低血壓;鴨肉中的脂肪化學成分接近於橄欖油,同樣有降膽固醇之功;牡蠣富含可促進膽固醇分解的牛磺酸。即便是通常認為的高膽固醇肉類——豬肉(其實還不是肉類中的最高,比起牛肉來只能算「小菜」了),也含有相當多的有益成分高密度脂蛋白。若將它們一概拒之門外,無異於剝奪了為你的健康效勞的機會,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不過,肉食對血脂、血壓的影響應當予以重視,特別是豬、牛、羊等畜肉,不利於健康的飽和脂肪太多,很容易將你置於高血脂的窘境中。即便這樣,也不能靠拒絕肉食來化解,而是要在肉類選擇、食量限制以及烹調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進。請記住:肉是一定要吃的,「三高症」也不是禁忌,只是吃法有所講究罷了。

老年人的吃肉經

吃肉如何講究呢?筆者在此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只要你不違背,即可收到口福與健康兼得的效果。

1

優選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肉類分為白肉與紅肉兩大類,白肉包括禽類及魚蝦等水產品,紅肉則主要指豬、牛、羊、驢等畜肉、內臟及其製品。老年人的優選順序應為魚肉(海魚為首選,次為普通魚)>禽肉(脂肪含量低,肌纖維短、細、軟,容易咀嚼與消化)>紅瘦肉。另外,鴿肉也值得推薦,蛋白質與血紅素鐵高於豬肉,而脂肪卻低於豬肉,且調補腎精的作用不菲。當然也不可絕對化,最好是在一段時間內多種肉食輪換著吃,以確保營養攝入的均衡性。唯獨肥肉、雞皮例外,因其所含的飽和脂肪實在是太多了。

2

限量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老年人每天的吃肉量可掌握在50~75克之間。若為加工肉品,則應控制在30克以內。瑞士科學家一項大型調查表明,每天吃40克以上的熏制、腌制肉食即可縮短壽命;每天吃160克以上者比每天吃10~20克的人早亡風險增加44%。富含膽固醇的動物內臟限在每周1~2次,每次不超過50 克。越是香濃味美的肉食所含脂肪越多,因為香味物質多數「蘊藏」在脂肪當中,如深受歡迎的五花肉脂肪含量高達60%;被當成低脂肪「典範」的排骨,脂肪含量也在30%左右,烤鴨則高達40%。對於這類肉食宜淺嘗輒止,切忌遷就嘴巴而埋下健康隱患。

3

混搭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葷素搭配歷來是營養學家強調的一條原則,蔬菜、菌藻與豆製品等素食不僅屬於低脂肪、高膳食纖維食材,可助你每餐的脂肪和膽固醇攝取量不超標,更可貴的是蘊藏有葷食中較少甚至沒有的營養素,進而維持營養的全面性與均衡性,更有益於你的健康。如魚肉+豆腐,豆腐含鈣多,魚肉中維生素D豐富,能提升人體對鈣的吸收率;且豆腐中蛋氨酸含量較少,魚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豐富;魚肉中苯丙氨酸含量較少,而在豆腐中含量高,兩者能取長補短,互惠互利。雞肉+蘑菇,蘑菇含有豐富的鳥苷酸鹽,雞肉含有豐富的肌苷酸鹽,兩者同時烹制時會釋放出遊離的谷氨酸鈉,使鮮味大增,口感更佳。豬肉+豆製品,豆製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可以乳化血漿,使膽固醇與脂肪顆粒變小,懸浮於血漿中,防止血管內脂肪斑塊形成。

4

燉蒸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肉食最健康的烹調方式是燉。一是將豬肉用植物油炒過再淋開水。美國波士頓大學斯摩博士經過多次試驗後發現,此法可以除掉豬肉中80%的脂肪與50%的膽固醇,而風味保持不變;二是將豬肉用小火熬煮兩三個小時,在湯里加上適量蘿蔔或海帶,再煮1小時後食用;或將豬肉與花生、黃豆、核桃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原料,一起用小火長時間燉煮後食用。據有關專家測試,這樣處理的豬肉飽和脂肪酸減少了30%~50%,膽固醇由原來的每100克中含220毫克降至102毫克,幾乎下降了一半多(應撇掉湯麵上的浮油)。其次是蒸,包括隔水蒸(如雞、鴨、甲魚)、干蒸(如魚、蝦、貝類)、粉蒸(如豬肉、排骨、肥腸、牛肉)、釀蒸(又叫填料蒸,如在苦瓜節中填上肉餡、南瓜裡面塞進排骨、海參中填入蝦餡)等。優勢是可突出食材原味,養分流失少。在燉或蒸時都不要額外加油,且要少放鹽(肉類本身含鈉就高)。另外,烹調時加點蒜,蒜中的蒜素可使肉食中的維生素B1含量提高數倍,且可將其溶於水的性質變為溶於脂的性質,延長其在人體內的停留時間,對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增強體質都有重要的營養學意義。

5

應序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進餐要將順序,每餐的最初幾口食物應是主食(如米飯、麵條),然後吃肉。奧妙在於肉類屬脂肪大戶,而脂肪代謝需要碳水化合物幫忙,故主食與糖類乃是肉食不可離棄的益友,醫學稱為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如果先吃肉,攝入大量脂肪,沒有碳水化合物的幫助,脂肪代謝就會在半路上停下來,致使代謝的中間產物積累於體內,進而毒害器官健康。肝、腎首當其衝,時間長了可導致在人體代謝中起關鍵作用的這兩大器官功能受損。另外,吃肉的同時可多吃點鉀、鎂等含量多的食物,前者如土豆、芋頭、茄子、海帶、萵筍、冬瓜、牛奶、酸奶、芝麻醬、蝦皮,後者如綠葉蔬菜、小米、蕎麥麵、豆類,目的是保護血管,有「三高症」的老年人更應堅持這樣做。不過,吃肉時最好不飲酒,吃肉後也不要喝濃茶或咖啡,不過可酌飲淡茶或少量咖啡。

任何年齡,肉一定要吃且要吃對

★全國郵發代號:36-43 80-151

★微信搜索:JiaTingYiXue

★投稿信箱:jtyxzz@sina.com或jtyxbj@163.com

★網址:www.jtyxzz.com

★郵購地址:鄭州市經二路13號 家庭醫學刊社

★健康是福|關愛家人|關注家庭醫學|健康一手掌握

我們是您的家庭小衛士|歡迎致電我們!

0371-65968289/ 65954441

掃一掃 健康一手掌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學 的精彩文章:

准媽媽,當心牙周病殃及胎兒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