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海軍學院建議將大型商船改裝為導彈發射平台用於分散式作戰

美國海軍學院建議將大型商船改裝為導彈發射平台用於分散式作戰

美國海軍學院網站近日發表題為《將商船改造為導彈艦並贏得作戰勝利》的文章,該文章由多名退役軍官聯合撰寫,呼籲海軍通過改裝商船以在短期內實現355艘作戰艦艇的規模目標,同時有效保證「分散式殺傷」作戰概念的實施。

文章稱,美國海軍的30年造艦計劃面臨預算壓力和產能有限的風險,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已明確指出該方案存在明顯缺陷。除對現役艦艇進行升級延壽、批量採購節省建造周期外,還「需要一種創新的方法」實現既定目標,應對中俄等國的海上威脅。

CBO認為,海軍火力強弱的主要標準由航母艦載機和垂直發射單元的數量決定。由於航母的建造時間長、配套成本高,因此增加垂直發射單元是在較短時間內提升海軍攻防能力的重要手段。

美國海軍的主戰艦艇數量未來幾年內將在270~279艘的範圍內波動,這些艦艇的基本設計已經凍結,主要升級聚焦在軟體方面,艦體空間已難以容納更多垂直發射單元。雪上加霜的是,僅有的幾艘具備導彈防禦能力的艦艇被限制在特定的任務區域內活動,其攜載的彈藥也以反導攔截彈為主,導致美海軍的區域攻防能力和機動打擊能力受限。如果為所有兩棲艦艇加裝垂直發射系統,將使垂直發射單元的總數增加270部左右,僅能部分滿足需要。

文章建議將符合國際海事組織標準的油輪和集裝箱貨輪等大型商船批量改裝為導彈發射平台,此舉既能快速滿足艦艇數量增加的要求,又能大幅提升艦隊攻防能力,同時在時間、成本、效益等方面均較為令人滿意。而且美國海軍在商船改裝方面經驗豐富,其「仁慈」級醫院船的前身就是「聖克萊門特」級油輪。

大型商船改裝為導彈發射平台的主要優點是噸位大、尺寸足。萬噸級商船的船體空間可容納海軍現役的所有導彈,甚至包括陸軍的近程戰術彈道導彈。高性能計算、虛擬化軟體、複合材料等領域的進步使得先進導彈可以輕鬆裝入標準集裝箱,進一步提高了商船發動打擊的突然性——事實上,中俄等國早已著手研製集裝箱發射型導彈,其偽裝性能不容忽視。

本文所提出的的商船改裝方案與過去的「武庫艦」方案存在明顯區別,主要強調單艦的垂直發射單元並非越多越好。根據作者的統計,在垂直發射單元超過100部時,其配套導彈的成本已與大型驅逐艦或巡洋艦相當,將成為對手重點打擊的對象。因此根據測算,建議將載彈量控制在30~50枚,如果對由10~15商船組成的船隊進行改裝,則垂直發射單元總數可增加300~750部。

武器制導方面,改裝商船可從其他主戰艦艇或空基平台上安裝的先進感測器接收目標數據,無需複雜的作戰管理系統和火力控制系統。再加上商船在電力供應和設備製冷方面無法與正規艦艇相比,因此其計算、支持和處理能力顯著降低,整套戰鬥任務系統可壓縮至台式計算機大小。

平台成本方面,一旦西太平洋地區爆發武裝衝突,區域海運吞吐量將受到嚴重影響,大批商船有望閑置,視其船齡、噸位、尺寸和建造國家的不同,採購價約為2500萬~5000萬美元不等。同時,集裝箱發射型導彈能夠快速與商船平台進行整合,其模塊化設計有利於即插即用和快速再裝填,部分商船還可改裝多組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

生存能力方面,現代大型商船的自動化水平顯著提高,萬噸巨輪往往僅需數十名船員即可操控,這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缺乏自防禦武器的劣勢。美國海軍還可以吸取二戰中偽裝獵潛艦強化生存能力的辦法,即充分利用自身的艦體空間,大量填充沙袋、泡沫等廉價材料,在敵方武器命中船體時有效吸收能量,或將空集裝箱置於船體內部作為增加儲備浮力的手段,同時加裝低成本的自動化損害管制系統,進一步強化抗沉沒抗打擊能力。另外,由於垂直發射系統和集裝箱發射型導彈的低可識別度且船體桅杆未安裝先進觀瞄與探測裝置,改裝後的商船可以一定程度上欺騙對手的中低解析度的成像偵察系統,即使混雜在繁忙的商業海運航線上也難以與其他普通商船區分開來。

文章認為,將大型商船改裝為導彈發射平台不但有利於短時間、低成本地實現既定艦隊規模、踐行「分散式殺傷」作戰概念,同時可延伸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攻防半徑、提升生存能力,還在必要時可吸引對手的火力,保護更為重要、更加昂貴的作戰平台和作戰人員。

來源:美國海軍學院網站/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 廖南傑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每日動態:未來一年美國網路安全方面的四項關鍵事項/以色列研發可使F-35規避雷達探測的機翼組件
生物信息學在生物防禦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