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是「十二因緣」?

什麼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緣起、十二緣生,是佛教四諦法門的具體展開,詳細說明。

四諦法門是小乘佛法裡面的根本理論,小乘里的緣覺就是靠觀十二因緣而開悟,緣覺是聲聞乘里的一個果位,在梵文裡面叫「辟支佛」,「辟支」意思是「緣」,「佛」翻譯過來叫「覺」,所以緣覺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跟阿羅漢一樣,不會主動去度人,你去找他,他會在定中觀察,如果過去生中和他有緣,他就度你,如果沒緣,就不度你,因為給你講了,你也不會相信,所以他就省的說話了,你也省的得煩惱。因為辟支佛和阿羅漢不主動教化人,所以屬於小乘。十二因緣,就是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中的十二個環節,下面我們具體分享一下:

一,無明。這裡的無明,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破一品無明,那就成圓教初住菩薩了。阿羅漢、辟支佛破的這個無明是「枝末無明」,也就是見思煩惱,見煩惱和思煩惱。

二,行。有了見思煩惱,就會有所妄動,妄動就是「行」,就是造業。

三,識。就是神識,開始投胎了。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就會有結果,什麼結果?就是受報。怎麼受報?就是先投胎。剛投胎的時候,就叫做「識」,小乘里講是六識,大乘認為這個識是初入胎的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所以說母親懷孕,就是神識來投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物質。這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也就是一兩周左右的樣子。這時候只是一個肉團,什麼也分不出來,但是肉團裡面有神識,它是活的,所以叫「名色」,不能叫色。

五,六入。就是胎兒長大了一些,成形了,長成一個人的模樣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了,也就是具備六根了,這個時候叫「六入」。沒有六根的時候,叫做「名色」。

六,觸。觸就是接觸,這時候胎兒就出生了,開始與外界環境接觸了。從出生到老死,都與外界環境接觸,所以離開母體後就叫「觸」,觸的時間很長。

七,受。就是感受外界環境的好壞善惡。到「觸」的階段,雖然與外界環境接觸,但是他沒有喜好厭惡之分。像嬰兒,他不知道害怕,也不知道喜歡厭惡,他自己拉的大便,自己都可以吃,什麼都不懂,心裡很清凈,快樂,單純,我們中國人叫「天真」。但是在逐漸長大以後,受父母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就開始有好惡的感受了,所以這個「受」,就是指領受好惡的境界。

八,愛。有了好惡的感受,心裡就有愛和惡了。愛的範圍很廣,一個男女之愛,親情之愛;另一個就對金錢名利的貪愛,主要就是這兩樣吧。

九,取。有了愛之後,就有了貪求,就想佔為己有,就會有行為造作。把喜歡的佔有,這是「取」。把不喜歡的趕走,這也叫「取」,這就開始造業了。

十,有。「愛」和「取」造作以後,就有了業習的種子,這叫「有」。這個種子在哪裡?就是阿賴耶識,無論善、惡種子,統統保存在阿賴耶識裡面了。

十一,生。意思未來受生。「愛」、「取」、「有」這三種造作生成的業習種子,就是未來受生的因緣,將來還要再去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身心變衰為老,色身入滅為死。身壞命終,就是老死。

這就是十二因緣流轉的一個過程,緣覺就是通過觀察這個過程才覺悟真諦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為何他又成了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學佛就是要拓寬我們的心量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