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東漢名將,只有這四位,其餘都是浮雲
一部東漢史,漢軍始終是無敵般的存在,也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名將。眾所周知,東漢建立前後,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內附東漢,而北匈奴則經常侵擾東漢邊境。基於此,東漢王朝自明帝以來,拉開了征伐北匈奴的序幕。
根據史料記載,在東漢與匈奴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中,真正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東漢名將,只有以下四位:
第一位:竇固
東漢前期名將,也是東漢主動出擊匈奴第一人。
漢明帝時期,天下安定,因此明帝想要效仿漢武帝的事迹,通過出擊北匈奴來恢復與西域各國的聯繫。此種背景,便為竇固大破北匈奴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遇。
公元73年,竇固率軍分四路出擊北匈奴,正式吹響了東漢反攻匈奴的號角。此戰期間,竇固屢立戰功,所向披靡,他先在天山地區大破匈奴呼衍王,而後又奪取了伊吾盧,設置了宜禾都尉。
可以說,此次戰役使得匈奴元氣大傷,也為東漢王朝日後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憑藉此戰,竇固得以威震匈奴,成為東漢征伐匈奴的第一代名將。
第二位:竇憲
東漢前中期名將、外戚,也是「燕然勒石」的主角。
公元89年,南匈奴單于請求東漢出兵北伐北匈奴。東漢朝廷以竇憲為車騎將軍,率軍北擊匈奴。此戰之中,竇憲派遣數萬精銳騎兵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使得北單于倉皇逃走。見此情形,竇憲又率軍乘勝追擊,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一直追到和渠北醍海,斬殺匈奴一萬三千多人,匈奴降服的前後共計二十多萬人,取得了東漢自征伐匈奴以來最大的一次戰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戰之後,竇憲登上燕然山,並命令中護軍班固刻石建立功碑,以此來記錄東漢的國威和恩德。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石,與西漢時期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成為大漢王朝最為耀眼的軍威展現。
公元91年,竇憲率軍兵再次出擊匈奴。此戰漢軍出塞五千里,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至此以後,匈奴國徹底滅亡。大漢北部邊境,再無匈奴侵擾。
可以說,竇憲是摧毀匈奴的一把尖刀,是匈奴人心中永遠的夢魘。
第三位:耿秉
東漢名將,開國功臣耿弇之侄。
縱觀耿秉一生,先後輔佐竇固、竇憲出擊匈奴,所立戰功無數。特別是在公元89年的燕然山大捷中,他與竇憲一起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在漢匈之戰中書寫了一段最為耀眼的傳奇故事。耿秉也因此戰被封為美陽侯,成為東漢因功封侯的又一位名將。
更為重要的是,在征伐匈奴前,耿秉曾擔任度遼將軍,在邊疆任職長達七年。這七年之中,耿秉對待匈奴恩威並施,使得匈奴人既畏懼他的文韜武略,又懷念他的恩德信譽。
第四位:班超
東漢著名軍事家、外交家,也是「投筆從戎」的典型代表。
班超生於史學世家,其父是著名史學家班彪,長兄則是班固。班超年少時便胸有大志,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因此依然投筆從戎,從而成為東漢歷史上的一位著名軍事家。
公元73年,班超跟隨竇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在軍中擔任假司馬一職。班超一到軍旅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攻伊吾,在與北匈奴交戰的過程中斬獲甚多,頗有戰功。基於此,主將竇固很賞識他的才幹,於是派出使西域。
自此以後,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三十一年。他以極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外交策略,先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重新歸附大漢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班超也因這一蓋世功勛,封東漢朝廷封為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事實上,班超在西域的一系列軍事和外交活動,成功地達到了「斷匈奴右臂」的效果,使得匈奴在日後的戰爭中基本喪失了後援和迴旋基地,從而加速了匈奴的徹底覆滅。
由上觀之,竇固、竇憲、耿秉和班超四人,都以其傑出的軍事成就威震匈奴,都傳遞了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漢國威!


※真正威震匈奴的西漢名將,只有這五位,其餘都是浮雲
※漢高祖劉邦真正擁有的心腹大臣,只有這三位,其餘都不值一提
TAG:興勃亡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