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理想的城市,來自於心懷理想的人

理想的城市,來自於心懷理想的人

1 最好的人情社會

中國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一直不是一兩個人的僻居山林之處,而是一群人的逍遙自在之所。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這種理想最充分的表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裡的人們熱情好客,邀請外來的漁人一起歸家,設酒殺雞。村裡的人聽說來了外客,紛紛前來問訊。這個村子不是關門閉戶、老死不相往來的孤獨者的集群,而是其樂融融、安閑和睦的所在。一家人的客人,就是全村人的客人。「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在相對自給自足、男耕女織便足以令一家數口饑寒不愁的小農經濟時代,中國人的居住理想,也不是單獨處於一隅、「與鳥獸雜處」的極度個人的模式。人是群居的動物,絕大多數人即便能夠承受一定的孤獨,在理想的夢境里,都會有他人的位置。

中國自古流傳的「和」,便是與人相處的規則。尚合群而不尚分離,實在是有華夏文明以來的主流原則。桃花源即是中國人理想中的居住境界,它群居而不衝突、熱鬧而不擁擠、有人氣而無喧囂。所以千載之下,一直使人追想企慕,因為那是最好的人情社會。

2 坊市縱橫的古代社區

小農經濟尚且如是,當文明逐漸發展、進入工商業經濟時代之後,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居住環境也隨之更加有塵世人間氣息。若是穿越成功、夢回唐朝,便可得見一千多年前的明月光,將清輝撒在一片整齊的坊市上。

作為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都市,長安城更是城市裡坊布局的巔峰。整個長安以貫通全城的朱雀大街為中軸,左右基本完全對稱,城內居住區像棋盤一樣分隔成一個個小方格,每一個方格即為一坊。各坊之間,以牆分隔。日出敲街鼓600下後開坊門,日落敲街鼓600下後關坊門。

坊與市的區別,本來在於坊內置住宅而不設店鋪,市內設店鋪而不置住宅。城市中本來也只有東市、西市兩個市場,但後來逐漸發展為東南西北皆有交易。《木蘭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即是商業發展、交易增多的明證。

由漢至唐,經過七八個世紀的發展,坊和市之間的區別逐漸趨於消失。白居易就曾經在長安輔興坊中購得胡餅,「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可見此時已是坊中有店、店中有坊。長安一百零八坊,猶如今日的一百零八個小型社區。長樂坊、平康坊、崇德坊……無數普通的長安百姓們,由坊入市由市歸坊,漸漸已經不再覺得隔閡的存在。

以牆分割開的里坊,便是唐代的社區。一坊與一坊之間,涇渭分明,清楚瞭然。長安百姓白天在市場上往來奔走,夜晚在居所安然入眠。他們並沒有現代的社區概念,卻有實際上的社區生活。長安人就在這朝起夕歸、整齊劃一的里坊中,製造並享受著盛唐的榮光。

3 秩序公約下的鄉紳精英

從商周到明清,雖然文明在發展、城市在改變,但鄰里之間的關係,一直都被視為僅次於日常人際關係中僅次於血緣關係的重中之重。鄰里之間是一種以地域關係為基礎的人際關係,「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俗語,幾乎上至皇親國戚、下至販夫走卒都從小熟知。

宋代學者朱熹曾說,「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鄰里可稱得上是社會的基層組織。明清以降,以士紳自治為特色的基層制度逐漸成型。

以江南為例,鄉村城鎮無論大小,大致總是由數十名士紳代表當地的家族共同參與地方管理。參與管理的士紳,以人品和性格作為是否為大家所公認的標準;而因為家族之間存在盤根錯結的婚嫁和友誼,彼此也是知根知底。

除了負責戶口和代收賦稅之外,士紳所代表的鄉村精英階層,承擔了大部分的鄉村事務。以無錫為例,每天早晨士紳們會在一起聚會,討論各種賑災救貧的公共事務。縣裡各行業的主要人物,也會聽取士紳們的意見建議,以及兌現承諾捐助的款項。

在動蕩年代,地方上的領袖會出面與過境的軍隊談判,付出一筆開拔費避免軍隊進城騷擾;而每年也有一定的救濟金,除了救助孤兒、養老院和乞丐之外,還要接濟可能因戰亂或自然災害而逃荒的難民。這些費用,都由士紳們按例向工商界取得捐助,委派可靠的人員監督和管理。

整個一縣事務,基本上是地方自己在管。不止是無錫如此,是整個江南都如此;也不止是江南一地如此,整個明清時期的基層社會,幾乎都是在忠孝仁義的觀念基礎上有效運行著的鄉紳自治。秩序和公約是自我管理的基礎,沒有一群智慧明理、急公好義的鄉紳,就沒有井井有條的鄉里。

4 現代社區,核心在人

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迅速改變,中國人的居住環境也在不斷改變。僅以城市為例,人們從廠礦的居民樓里遷出、又進入鴿子籠一般的高層公寓。一道防盜門,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降低至電梯里打個照面的程度。

但理想的居住環境並非如此。自人類群居以來,自我管理就是與之俱生的能力。而從古到今,中國人居住環境的核心因素,不過鄰里關係。它是決定居住環境高下的關鍵。幾千年都已經過去了,如今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它又有怎樣的活化可能?

桃花源是中國人最渴望的居住形態,一直為華夏民族心心念念地銘記;由周至唐的里坊制,是延續千年以上的古代社區雛形範本,許多現代社區的因素已經悄然存在;而明清時的鄉紳自治,則是一方百姓自我管理的驅動源和穩定器。

所以理想的人居環境,它應該像桃源那樣親切而不狎昵、悠遠而不孤僻;它應該如里坊般與周圍環境有明確清晰的分界,不致令鮮明傑出在紛雜中黯然失色;它更應該汲取以往鄉里自治的經驗,使得亘古流傳的、人類自我管理的智慧得以繼承。

理想之所以令人難忘和熱情不減,就在於它映射到現實的可能。如今要尋找這樣的人居範本,可以把目光投向成都之南,那裡有一片平和寧靜、卻又具有相當活力的麓湖。

麓湖在一片嶄新的土地上,將獨立的不同個體匯聚為富於情感溫度的社群,意在打造一座凝結初心、美感和良善的「一生之城」。麓湖要創造的,是一種新型的鄰里關係,一種自我建設、自我管理、自我更新的社區形態。

在去年的「麓客 2018城市創想禮」上,麓湖「群島計劃」的正式發布,麓湖總設計師羅立平這樣提到,「在如今的現代社區里,人,才是最核心的土壤。幕後的設計師和開發者不過是園丁。只有土壤被激活,懷有共同的願景而充分參與,社區才能真正煥發出源源不絕的生機活力」。

這是一個在麓湖正式鏈接彼此的開端:麓湖讓原本不同的人生軌跡交匯在這裡,而這個城市的未來與前景則更真切地仰仗著每個人的參與

2018年,麓湖又增加了15個社群,吸引到新成員2000餘人,麓客學社全年開展活動超過200場;麓湖迎來了首個由業主共創的大型節日——麓湖漁獲節,在節日中傳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麓湖開啟了議事會選舉,誕生了麓湖第一批96位組團議事員和34位社區議事員。

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麓客,因為熱愛而源源不斷地將優秀的社會資源帶到社群里,不斷地給社群注入營養價值。通過社群的鏈接,固有的人際屏障的打破,每一方也因此共享成長之樂。

而在已經到來的2019,麓湖又有什麼值得期待?

5 社區之城,一生之城

2019年1月19日,「麓客 2019城市創想禮」將華麗啟幕。

今年,將以《JOIN·我們的社區城市》為主題,討論的重點將會放在社區之上。

如果,社區是城市這個有機體的細胞,那麼,社區的喜怒哀樂、呼吸生長,正是城市生命的節律。我們對社區的經營,也正是對城市未來的籌劃。

麓客 2019城市創想禮,嘉賓們將與麓湖一道,從城市遺產、規劃科學、社區共創、社區文化、社區歷史、社區藝術、社群營建、社區教育、科技社區、參與式社區設計、環保社區等話題切入,共同探討共同家園可持續發展路徑,以及麓湖心中理想的未來社區的構成要素。

麓湖的魅力不會只是因為房子和湖水,更是因為這裡的人們相互信任,這裡的土壤充滿機遇,能在此找到共同成長的摯友,大家的人生夢想能夠得到支持,我們的社會資本將會傳承並滋養我們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一生之城。

這就是今天努力進行社區建設的真正意義——不僅為了當下的幸福,更是為了家園的未來。

你對於社區建設有如何的感想?

1月19日,【麓客 2019城市創想禮】

談資有營養邀請你一同觀察

我們將從留言中選取5位粉絲

共同見證【我們的社區城市】

期待你

(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南方沒有暖氣,都要怪這座山跟這條河
上一次尾號為19的時候,是他們改變了中國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