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是未來還是雞肋?首款消費級QLC SSD深度體驗

是未來還是雞肋?首款消費級QLC SSD深度體驗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幾年前壽命、性能不如MLC顆粒的TLC固態硬碟在市場上出現時,不少人對這類固態硬碟是非常抵觸的,似乎只有使用MLC顆粒的產品才是值得購買的SSD。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整個行業對TLC顆粒的大力支持,目前TLC顆粒已經「入住」大部分SSD。而就在消費者基本接受TLC顆粒的時候,一種理論技術指標比TLC還要差的QLC顆粒又出現了,有的人對這種顆粒是嗤之以鼻,有的人卻說它是普及大容量SSD的「救世主」,那麼QLC SSD到底能帶來怎樣的表現?接下來就請大家通過《微型計算機》的消費級QLC SSD首發測試來得出答案。

我們為什麼需要QLC顆粒?

為什麼會出現QLC顆粒,根本原因還是在於SSD的高價。可能有人會說2018年SSD不是才經歷了一波降價嗎?的確,但相對於機械硬碟來說,它們的價格還是偏高,在本文截稿時為止,希捷酷魚1TB 7200轉的機械硬碟價格為309元,而在相近價格下,我們只能買到256GB的固態硬碟。因此不論固態硬碟如何降價,它與機械硬碟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價差,很多人只用得起小容量的SSD。因此為了讓普通人也能用上大容量固態硬碟,並推動固態硬碟的普及,廠商只能在固態硬碟中成本最大的部分即快閃記憶體顆粒上動腦筋。

幾種不同的NAND工作時電壓狀態,從上向下分別為每個NAND存儲單元存儲一個數據的SLC、存儲2個數據的MLC、存儲3個數據的TLC和存儲4個數據的QLC單元。

目前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SSD主要使用SLC、MLC和TLC三類顆粒。從名稱來說,SLC也就是Single-Level Cell,單倍單元。MLC是指Multi-Level Cell,字面意思是多倍單元,實際上是指2倍。TLC是指Trinary-Level Cell,也就是三倍單元。從存儲能力來看的話,SLC每單元只存儲1bit數據(單倍),存儲能力最差,但是速度和壽命最好,價格最為昂貴。MLC則是2bit(2倍),有一定改進,速度和壽命表現也不錯,價格也比較貴;TLC則更強(3倍),每單元可以存儲3bit數據,速度和壽命表現一般,價格便宜不少。

除了上述三種常見的顆粒外,目前最新上市的就是QLC顆粒,全稱是Quad-Level Cell,字面意思是4倍單元,也就是每單元可以存儲4bit數據。換句話來說,在使用相同數量、價格的原材料情況下,QLC顆粒的存儲能力比TLC大了33%,是MLC的2倍,是SLC的4倍。因此QLC顆粒可以有效提升固態硬碟的存儲容量或者降低在相同容量下,SSD的生產成本與售價。

不過有得必有失,快閃記憶體顆粒確定是否存在數據的方法是使用電壓來衡量。如果浮柵的電壓無法維持固定的值,那麼單元會表現出錯誤的數據值。同時隨著擦寫次數增多,浮柵儲存電荷的能力就會不斷下降,隨後顆粒電壓會逐漸漂移。對於只存儲1bit數據的SLC顆粒來說問題不大,它只需要有2個工作狀態就可以確定數據了。

比如浮柵以電容擁有15V電壓(估計值)作為數據0,0V作為數據1的話,那麼兩個狀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任何測量設備都無法忽視,即使出現點問題也不是很難處理。假設SLC一開始單元中可以維持較高的電壓差值,隨著浮柵磨損電壓差值逐漸漂移,只能以10V/3V甚至6V/2V、4V/1V進行判斷,這在理論上也是完全可行的。足夠高的電壓差值使得SLC耐久性能極高,SLC的超長壽命正是來自於此。

同樣的問題在MLC上就更複雜一些。假設依舊存在15V的電壓差,MLC上判斷數據狀態也就是00,01,10,11四種狀態,需要3個電壓差才能確定。假設不同狀態的電壓差平均分布,那麼MLC最理想狀態下需要有四個狀態,那就是15V、10V、5V、0V—相比SLC而言,MLC的兩個相鄰狀態之間的電壓差急劇縮小,只有5V(SLC則高達15V)。

從結構上來看,MLC的顆粒和SLC顆粒不存在任何差異,都會由於浮柵中電子不斷逃逸而最終導致電壓值變得不那麼明顯。SLC的「數據差值」高達15V,MLC只有5V的話,可能MLC經過長時間磨損後達到10V、8V、6V、3V時表徵4個狀態就已經很勉強了,如果繼續磨損的話,MLC顆粒就可能無法清楚地表徵4個狀態從而走向報廢的邊緣。

繼續看TLC的話,需要表徵8種狀態,每種狀態代表3bit信息,分別是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單元還是那個單元,但是電壓狀態更多了,在15V的範圍內,存在8種狀態會導致每種狀態的電壓差急劇縮小,平均只有大約不到2V,磨損導致電壓漂移的空間極小。TLC這種極小的電壓差,使得單元在長期使用後只要稍微出現電壓漂移,就可能發生狀態之間的「糾纏」,因此早期TLC的P/E壽命只有800~1000次,但是隨著技術不斷改進,TLC的壽命也在增加,目前已經能夠提高到3000次左右。

需要存儲16個狀態,QLC顆粒幾乎已經達到快閃記憶體存儲的極限。

最後來看QLC顆粒的話,它需要表徵16種狀態,也就是每種狀態代表4bit信息,在15V電壓內,16種狀態之間的電壓差大約只有1V,這使得本來就不夠耐久的電子磨損效應非常明顯,從而導致電壓漂移的NAND顆粒讀寫次數變得極為有限,部分數據顯示早期QLC顆粒只有大約100次P/E全周期循環壽命。這個問題是否無解呢?

答案是否定的,去年在TLC顆粒上廣泛應用的3D NAND即3D堆疊技術不僅提升了存儲密度,還有效地延長了顆粒的使用壽命。原因很簡單,堆疊技術使得人們可以使用40nm這樣較老的工藝、通過多層堆積的方式提高單位數據密度。更老的工藝帶來了更抗磨損的絕緣層,另外針對浮柵的改進也使得電子不那麼容易逃逸。同時再加上材料絕緣性的改善、新演算法的導入,存儲上游廠商表示QLC顆粒的壽命已經能達到500~1000次P/E循環,這也使QLC SSD上市銷售,真正供最終用戶使用成為了可能。

當然在性能尤其是寫入性能上的不足,QLC顆粒從理論技術上來看還無法克服這一障礙。這是因為QLC顆粒需要一次寫入、讀取4bit數據,再加上電壓控制要求很高,因此其速度表現是不如MLC、TLC的。同時它的P/E編程時間相比MLC、TLC也更長一些,所以它的I/O性能也要差一些,訪問延遲更高。

消費級QLC SSD

三星860 QVO 1TB SSD

本次我們要測試的是三星推出的首款採用QLC顆粒的消費級SSD—860 QVO系列1TB。與採用TLC顆粒、最低容量產品可到250GB的三星860 EVO不同,得益於QLC顆粒的採用,三星860 QVO系列SSD的最低容量產品就達到1TB,另外還提供了2TB、4TB兩種容量供用戶選擇。打開固態硬碟的外殼可以看到,這款產品採用的還是在860 PRO、860 EVO上就得到使用,工作頻率達1GHz的三星MJX主控晶元,並搭配1GB LPDDR4緩存。

三星使用了64層 V-NAND 3D堆疊技術來生產QLC顆粒,這不僅使得單顆QLC顆粒的封裝容量就達到了1TB,還令三星可以使用較老的工藝來生產3D堆疊顆粒,從而提升QLC顆粒的壽命。考慮到QLC顆粒寫入性能一般,三星在860 QVO系列SSD上也加入了TurboWrite即SLC緩存機制—最低可提供6GB緩存容量,同時會根據固態硬碟可用容量大小提供36~72GB的「智能緩存」可用容量。

拆開三星860 QVO 1TB SSD的外殼,可以看到它的PCB面積非常小,不到外殼的一半,只有主控、緩存、快閃記憶體三顆晶元。

編號為「K9XVGY8J5M」的三星QLC快閃記憶體顆粒,單顆容量達到1TB,是製造大容量SSD的關鍵。

壽命方面,根據三星的官方數據來看,三星860 QVO 1TB SSD的保修寫入量為360TB,即在達到這個寫入容量前免費保修,2TB產品的保修寫入量為720TB、4TB容量為1440TB。與採用TLC顆粒的860 EVO相比,它的保修寫入量基本達到了TLC顆粒的50%以上,如860 EVO 1TB的保修寫入量為600TB,2TB產品為1200TB,4TB為2400TB。總的來看,對於寫入量不多的普通用戶來說,QLC的規格倒也能接受。就算每天寫入50GB,1TB產品要達到保修寫入量也需要20年。當然三星860 QVO系列SSD的保修時間只有三年,就像汽車的保修時間與保修里程關係一樣,以先到者為準。

基準性能測試

AS SSD Benchmark 1GB容量測試

三星860 QVO 1TB

西部數據藍盤Blue系列1TB

AS SSD Benchmark 10GB容量測試

三星860 QVO 1TB

西部數據藍盤Blue系列1TB

測試點評:我們通過採用TLC顆粒、相同容量的西部數據藍盤Blue系列與三星860 QVO 1TB SSD進行了對比,而從大家常用的AS SSD Benchmark來看,測試結果令人滿意。不論是使用1GB容量還是10GB容量,三星860 QVO 1TB SSD的測試成績都要稍高一些,在使用10GB容量測試時,也沒有出現掉速。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32GB容量測試

三星860 QVO 1TB

西部數據藍盤Blue系列1TB

測試點評:為此我們通過能使用更大測試容量的Anvil"s Storage Utilities進行了更苛刻的測試。結果顯示在32GB測試容量下(註:該軟體在32GB容量測試時會生產一個32GB文件進行讀取測試、一個32GB文件進行寫入測試,實際寫入量為64GB),三星860 QVO 1TB SSD的寫入性能出現了掉速,其連續寫入速度僅100MB/s出頭,不過在讀取性能上的表現還是不錯,相對對比TLC SSD甚至有一定優勢。

當然基準測試軟體並不能完全反映SSD的真實表現,因此我們還會通過偏嚮應用性的測試與實際體驗對三星860 QVO 1TB SSD進行測試,在接下來的測試中我們還加入了7200轉的希捷酷魚1TB機械硬碟來進行對比。

PCMark 8存儲性能測試

三星860 QVO 1TB

西部數據藍盤Blue系列1TB

希捷酷魚1TB機械硬碟

測試點評:在模擬如Photoshop、InDesign、After Effects等眾多真實軟體存儲應用的PCMark 8存儲性能測試中,TLC顆粒SSD還是顯示出了其應有的實力,其4935分的得分位列第一,而三星860 QVO 1TB則緊隨其後。落後的原因在於在一些應用中三星860 QVO 1TB的用時要多一些,不過差距很小,大多隻多用時1~3秒。而與機械硬碟相比,QLC SSD則還是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機械硬碟在PCMark 8中的得分只有2563分,在很多應用中要多耗時20秒,甚至165秒接近3分鐘。

應用性能測試

測試點評:在文件讀寫測試中,為了發揮各款SSD的最大性能,我們特別搭配高性能的英特爾750系列 1.2TB NVMe SSD進行了測試。可以看到,在小容量文件讀寫中,得益於TurboWrite即SLC緩存,QLC SSD的表現不錯,讀寫速度均能保持在SATA SSD中的較高水準。不過一旦讀寫大容量文件,如總共54GB影音文件時,其寫入速度還是會明顯下降到221.1MB/s,說明這款SSD的SLC緩存容量是小於54GB的。而在讀取性能上,它則仍然維持在500MB/s以上的優秀表現。同時與機械硬碟對比可以看到,不論是進行大容量影音文件傳輸,還是偏重隨機讀寫性能的《英雄聯盟》安裝文件傳輸,QLC SSD仍然具備非常明顯的優勢。

遊戲啟動體驗中,也可以看到QLC SSD相對TLC SSD的確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算太大,在「硬碟殺手」《奇點灰燼:擴展版》的啟動中,三星860 QVO 1TB的耗時與TLC SSD相比也就多了不到4秒,同機械硬碟相比則將啟動耗時縮短了足足24秒。

HD TUNE全盤讀寫測試

三星860 QVO 1TB HD TUNE全盤讀取測試

三星860 QVO 1TB HD TUNE全盤寫入測試

最後我們還通過HD TUNE全盤讀寫測試,探究了QLC快閃記憶體顆粒的最終讀寫性能。從讀取性能上來看,QLC SSD與TLC SSD是沒有明顯差別的,甚至比一些TLC SSD更好,全盤連續讀取平均速度都可以穩定在529.1MB/s。不過在寫入測試上,差距則比較大—通過全盤寫入測試,我們可以發現三星860 QVO 1TB的SLC緩存容量在40GB以上,但不到50GB。

在數據寫入容量小於SLC緩存容量時,其寫入速度可以達到450MB/s以上,接近500MB/s。一旦寫入容量大於緩存容量,其寫入速度就會大幅下跌至75MB/s~85MB/s左右的水平,而這也是QLC顆粒的真實寫入性能,其全盤平均寫入速度只有96.7MB/s。這個連續寫入速度的確與機械硬碟相比也是有一定差距的,畢竟希捷酷魚1TB機械硬碟的全盤平均連續寫入速度也可達到149MB/s。

適合普通應用

但需體現價格優勢

可以看到QLC SSD在讀取性能上,相對現在的TLC SSD沒有明顯區別,可以說是非常接近的。而在SLC CACHE容量範圍內的寫入性能也能做到與TLC SSD相差不多,在大部分日常應用中相對於機械硬碟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主要的弱點就是不適合大容量寫入。因此我們認為,如果消費者一般沒有動輒幾十GB、上百GB的寫入需求,特別是那些只想買一塊SSD回來做遊戲啟動盤的玩家來說,結合QLC SSD的大容量優勢、夠用的壽命與相應的保修標準,QLC SSD也能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

不過QLC SSD的價格優勢暫未體現出來,在本文截稿時三星860 QVO 1TB的售價為1149元,三星860 EVO 1TB的售價也就1299元,為了這100多元的價差放棄幾百TB的寫入壽命、更好的性能顯然是缺乏誘惑力的。因此QLC SSD要想得到人們的接受,還需要廠商擴大生產規模,大幅、有力地降低QLC SSD的售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型計算機 的精彩文章:

對待玩遊戲這件事,ROG Phone是認真的
MC2018年度評獎入圍產品「紅毯秀」

TAG:微型計算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