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玉寬、宋式雲、王藝石等,莒縣哪六位老人扛起了書畫的大旗?

王玉寬、宋式雲、王藝石等,莒縣哪六位老人扛起了書畫的大旗?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個縣作為文化單位,有它的局限,要與其他市級單位比較,自然是不在一個等量級上。別說書畫家的數量,就是地域面積,也比一般的市小了很多很多,但就有一這麼一個縣,曾經在歷史上碾壓了當地許多縣級單位,甚至和本省的一些市都可比較藝術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裡出了幾位優秀的書畫家。

這是哪裡呢?山東莒縣。

作為一個縣級單位,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莒縣發掘、湧現出了一批卓有成績的書畫名家,他們以自己大量出色的藝術作品,為當地的文化繁榮,作出了不朽貢獻。這其中最優秀者,莫過於「莒縣六老」。

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莒縣生活的六位書畫老人,他們分別是崔祝生、任英民、宋式雲、王玉寬、王藝石、張靜波。經過近三年的非刻意宣傳,想必網友對其中的部分人物已經有了了解,特別是王玉寬先生。咱們今天再對六位老人作以最全面的講解,這樣才能得到最充實的客觀印象。

這六位老人,基本上都生於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崔祝生最大,張靜波最少,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時,平均年齡在七旬左右。

他們個人的藝術履歷,簡要介紹如下:

崔祝生,生於1905年,家在莒縣湯家莊,是上海美術繪畫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當時的老師有潘天壽、劉海粟。求學期間,他還聽過魯迅先生的講座。畢業後,曾在濟南,四川擔任多年教師。有了一點積蓄之後,他又曾與人合辦藝術學校。

人到中年,他在濟南生活過多年,曾在濟南市藝術單位擔任領導。誰曾想,年過六旬,他被「下放」到了老家。從此,丟掉了前半生的許多榮耀頭銜,成為不折不扣的民間藝術家!

年齡順位第二位任英民先生,家鄉在莒縣浮來山鎮任家莊村,

從他曾祖父算起,連續三輩都喜歡書法。而他的書法尤為突出,僅僅17歲就被聘為高等院校老師。25歲,被咸陽縣長聘為政府人員。在那裡他,曾拜見過書法大家于右任、寇遐,這對他書法技藝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重要的作用。

老人練字,從少年時就開始,書法技藝是他的敲門磚,也是他的看家本領,但直到1980年代才正式被人重視。

順位第三名宋式雲,和民國的誕生在同一年,

一直活到了新中國成立第60個年頭……97歲,將近一個世紀的跋涉,這一路走來,不容易啊。他出生於莒縣貧農家庭,家境條件差,

生活清苦,在逆境中,他不斷求訪名師,刻苦研習,最終以自己「師法自然」的繪畫風格而為世人所知。

他最出名的,大約是82歲高齡之時,省文史館、省畫院、縣政府聯合為他舉辦了個人畫展,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人潮湧動,為當時的大新聞!

順位第四名,王玉寬,1917年生,莒縣庫山鄉源河村人。雖然,按年齡算只排第四位,但多數網友對他已熟悉。

兩年多前、在「書畫圈」的尋訪之下,將他發掘出來,已經有眾多個人媒體以「鄉下老人」、「80歲老農」等標題將老人百科重寫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雖然內容都是一樣的低質,卻並不妨礙許多網友對他字的喜愛。對呀,這字兒誰不喜歡呢?他的楷書、隸書具備了極為雅俗共賞的特點,文從沈夢了解,因此被奉為「民間書法大家」!

王玉寬的成功,和他年輕時被父親,逼迫練字8年,關係很大。因為字寫得太好,他在民國、以及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都是地區的「明星」……

晚年眾多的頭銜紛至沓來,省市內外的求字、求學字者絡繹不絕,但這對他的藝術成就而言,確實可有可無了。

順位第五名王藝石,莒縣浮來山鎮邢家莊人。

他的祖上以書法、刻碑為生,近水樓台,他在青年時期就已對書法,繪畫,金石,考古均有涉獵,才華過人,名重鄉里。

1980年代,他為當地「浮來八景」的考證工作出力很多!

莒縣六老第六位,張靜波。

這位生於1922(或1923)年的老人,有個當地人熟知的「莒縣四大才子」之稱號。他一個人在書法、考古、戲劇創作上都有較為突出的成績,但他同時也是六位中最早辭世的——1995年,他就去世了。

六位老人,平均年齡85.1歲,雖然前半生際遇不同,最後卻共同成就了彼此,為當地藝術文化的繁榮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是應該記載於史冊的。這樣的現象、特例比較少見,因此就更具有研究價值。

我們不應因為人已故去而看輕他們,反而應因為他們當年集體的貢獻而感慨,而感懷。或許還會反思,為什麼現在很少有這樣藝術素養、且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小團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圈 的精彩文章:

學懷素字累了,81歲自覺「變法」,脫古人窠臼,書作頻頻獲大獎
松風畫會創立94年,社員有溥心畲、陳寶琛、啟功,為何沒存在感

TAG:書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