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從「美化全中國」到「美麗中國」

從「美化全中國」到「美麗中國」

從「美化全中國」到「美麗中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美化全中國」到「美麗中國」

圍繞美麗中國這個目標,搞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生態文明是個大概念,其核心是科學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其中包含對自然美的認識、保護、塑造和追求。「美麗中國」這個提法,讓人想起毛澤東說過的「美化全中國」,以及他有關保護、改善和美化自然環境的論述。

1919年春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毛澤東開始構想未來新社會的模樣。受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提出並實驗的新村主義的影響,他當時曾經想邀請一些朋友到嶽麓山建立一個新村。為此,他撰寫了一份新村建設計劃書,還在1919年12月的《湖南教育月刊》上,公開發表這份計劃書中的《學生之工作》一章。

值得注意的是,該章各節始終貫穿著自然美、勞動美的美感教育和審美旨趣。比如,這個計劃強調,新村裡的學生要上手工課,認為它能「陶冶心思精細」,啟發「審美之情」;要從事「種園」「種林」「花木」等項工作,進而把整個學校種成「植物園」的景象;學生們不是單純的勞動,必須「以新精神經營之,則為新生活矣」;整個新村,還要設置劇院和公園這類欣賞藝術美和自然美的專門場所。把上面這些聯繫起來看,一個中心意思就是要創造一種新生活,而新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主體能夠在一種新精神的指導下進入自然美、藝術美和勞動美的境界之中。

基於這個標準,在青年毛澤東看來,舊時那些「號稱士大夫有知識者流,多營逐於市場官場,而農村新鮮空氣之不吸,優美景色之不賞,吾人改而吸賞此新鮮之空氣與優美之景色,則為新生活矣」。可見,要創造新生活,必須以新精神美化自然環境。這是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明確和追求的理想社會模樣。

戰爭年代,毛澤東一直重視植樹造林工作,而且把這項工作制度化,不是把它看成可有可無,顧得上就做,顧不上就不做的事情。早在1930 年10月,紅軍攻佔吉安後,毛澤東寫的《興國調查》,就注意到保護山林的問題,提出農民分了山林後,「樹木只准砍樹枝,不準砍樹身,要砍樹身須經政府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關於植樹造林的第一個正式文件,是毛澤東主持搞的。

中央蘇區時期,他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同時還是臨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1932 年3 月1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0次常委會,通過毛澤東等人簽署的《對於植樹運動的決議案》。這個「決議案」不僅要求在空山荒地上種樹造林,還提出「沿河兩岸及大路兩旁,均遍種各種樹木」「曠場空地都要種起樹來」。此外,還對樹木的栽種和保護,以及推進植樹造林運動的方法,作了具體規定。比如,要用競賽的方法來鼓勵群眾,「在每年春天來進行此種運動」。「決議案」還說,植樹造林,「既有利於土地建設,又可增加群眾之利益」。「土地建設」,就是改善和優化自然環境;所增加的「群眾利益」,當然也包括群眾在生活、生產環境方面的利益需求。

從「美化全中國」到「美麗中國」

這個「決議案」公布後,中央蘇區各級政府普遍行動起來,提出每人種10棵樹,綠化荒山荒嶺的號召。在鄉級蘇維埃政府,還成立了山林委員會。毛澤東1933年11月到江西興國縣的長岡鄉調查,在報告中專門談到這個鄉蘇維埃政府的山林委員會,除主任外另有五個委員,每村一人,職責是「種植和保護」山林;屬於私人的山林,如果要砍伐樹木,必須徵求山林委員會的意見。毛澤東還對長岡鄉的植樹造林工作提出建議,認為這裡的山勢土壤不好,應該把樹「種在河旁、路邊、屋邊」。

中央蘇區時期,戰火不斷,毛澤東如此關注植樹造林,顯然是把美化自然環境作為了建設蘇區新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做法,在延安時期沿襲下來,並得以加強。1944年5月24日,毛澤東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就感慨地說,陝北的山頭都是光的,很不美,像個和尚頭,「我們要種樹,使它長出頭髮」。陝甘寧邊區政府和參議會,通過不少制度化的條例,諸如《陝甘寧邊區森林保護條例》《陝甘寧邊區植樹造林條例》等。1946年4月,有關植樹造林、發展果木的內容,還寫進了《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從植樹造林切入,強調保護、改善和美化自然環境的論述,就更多了。《毛澤東論林業》便收入了43篇文章、談話、按語、批示等,時間從1954年到1967年。從中可以看出,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毛澤東當時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既促進糧農生產,又有效保護環境,由此落實到如何正確處理農業、牧業、林業關係上。

從「美化全中國」到「美麗中國」

毛澤東的主張是,在促進農業發展的時候,必須保持水土、保護和培養林木植被。其中說到,開墾荒山荒地,「必須注意水土保持工作,決不可以因為開荒造成下游地區水災」「必須同保持水土的規劃相結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險」。發展農牧業,必須和發展各種類型的林業,包括防風防沙防潮林和風景林相結合,因為農業、牧業和林業,「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毛澤東提出這種平衡發展、綜合利用的要求,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農林牧,一個動物,一個植物,是人類少不了的」,甚至說,「沒有林,也不成其為世界」。總之,「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這些認識表明,毛澤東把植樹造林同農業、牧業等經濟領域的發展聯繫起來考慮的同時,已經明確認識到了水土、動物、植物乃至空氣這些自然物象對於人類生存的根本意義。

這還不是毛澤東關於保護、改善和美化自然環境論述的終點。他最重要的期待,有以下幾個逐步遞進的說法。

一是「綠化祖國」。這個人們熟悉的口號是他在1956年3月提出來的。其內涵包括:「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要做出森林覆蓋面積規劃」「真正綠化,要在飛機上看見一片綠」,實現綠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用二百年綠化了,就是馬克思主義」。

二是「實行大地園林化」。這個口號,是1959年3月提出來的。在此之前,毛澤東即已多次談到園林化的設想和提法。特別是1958 年8 月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他集中談到這個想法。他說:城市裡的房子擠得要死,公園太少,人們沒有休息的地方,要改變這種情況,「農村、城市統統要園林化,好像一個公園一樣」。毛澤東還舉了德國的例子,說德國的道路、房屋旁邊都是森林、是林蔭道,「資本主義國家能搞,為什麼我們不能搞?」「我們現在這個國家剛剛開始建設,我看要用新的觀點好好經營一下,有規劃,搞得很美,是園林化」。

為了實現「大地園林化」,毛澤東還多次談到他的「三三制」設想,即將來糧食增產了,可以將現在全部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拿出三分之一種農作物;三分之一休閑,「種牧草、肥田草和供人們觀賞的各種美麗的千差萬別的花和草」;三分之一種樹造林。另外,還要搞些大小水塘和水庫,養些魚、蝦蟹和各種水生植物。在毛澤東看來,「這可能是個農業革命的方向」,其目的,「使整個農村園林化」「也美觀,鄉村就像花園一樣」。

三是「美化全中國」。這個口號,是1958年11月提出來的。無論綠化還是園林化,都是為了美觀、美麗、美化。所以,「美化全中國」,可以視為毛澤東保護、改善自然環境最宏大也是最長遠和終極的構想。1958年8月,他就談到:「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

「美化全中國」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問題又回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毛澤東的答案非常鮮明:「美化全中國」,就是「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這個結論,是他1966年作出來的。

從「美化全中國」到「美麗中國」

從青年時代的「新村」構想,到革命年代的植樹造林,再到建設時期的「美化全中國」,不難看出,毛澤東的社會改造理想,始終包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甚至是「美化」相處的內容。毛澤東是詩人,他的作品非常具體地反映了他在自然美欣賞上的執著和深入,在自然美意境營造上的不凡功力和成就。他把自己對自然環境的審美追求融入社會理想,也屬必然。此外,毛澤東詩筆營造的自然美,是有生命,有靈魂,有意志,有追求的。它們似乎不單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諸如「山舞銀蛇,原馳臘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人和自然美的「美化」相處,是互動的,而且應該是保持敬意的。於是,才有「戰地黃花分外香」「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樣的感嘆。

毛澤東提出「美化全中國」的內容和途徑,帶有那個時代的特點和局限,主要是為解決革命和建設年代所遇到的問題。今天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涵,要比那時的理解豐富和具體許多。但是,「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卻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