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天坑探奇19-8: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天坑探奇19-8: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天坑探奇19-8: 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真實探索稅曉潔 江北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8年

19-8: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航拍天坑喀斯特奇觀06 西秦嶺光蓋山古冰川遺迹甘肅迭部扎尕那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

我們2011年在湖北找到的另一處壯觀的天坑是在恩施州的利川市。9月3日晨5點10分,我和宜昌探險家徐曉光先生乘坐K745次列車出宜昌出發,8點10分便到了清江源頭的利川市。這與我之前對鄂西的記憶形成鮮明的反差。

這一帶,喀斯特地貌極為複雜,我們走的這條宜萬鐵路,單位造價竟然高過青藏鐵路。

何端傭趕到車站來接了我們,又匆匆趕回他的利川黑洞戶外探險俱樂部,一邊招呼一幫「驢友」,一邊和我們聊天。某種意義上,他無意間成為中國人自己獨立發現天坑,並得到確認的第一個人。

何端傭在利川小城算個另類,當過特種兵,退伍後先是在廣州白雲機場作過地勤,轉回利川後上了幾年班後,迷上了探險,好好的工作不幹了,一下子變得不可收拾。

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研究所、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際洞穴基金會對湖北利川騰龍洞進行中外聯合科考探險。何端傭說:那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讓我見識了國外先進的探測技術及裝備。

在這次中外探險活動中,他認識了朱學穩先生和張遠海先生,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何端傭掌握了很多洞穴、天坑探險的基本技術和常識,為以後探測天坑打下了良好基礎。之後,何端傭便計劃對湖北恩施地區的天坑、洞穴進行科學探險,以掌握更多第一手資料,更深的去了解大自然。

他開始有意識的系統學習喀斯特地貌基本知識,何端傭覺得,目前利川旅遊以騰龍洞景區為龍頭,在國內而言騰龍洞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且吸引了國內以及國外遊客,這些遊客只是走馬觀花式對騰龍洞有一些了解,這些只是利川旅遊開發之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地方是養在深閨無人知。

2007年6月,恩施州宣恩縣的一個朋友電話里告訴何端傭宣恩縣椒園羅川有一個天坑,非常深,而且能在谷歌地球上都看得非常的清楚。他回憶說:得到這一消息,我當時非常的興奮,立刻聯絡老朋友武漢邱衛波,分頭籌集資金,購買裝備,收集外圍資料,進行風險評估。

何端傭說,在此之前,我們國家很多天坑探測,都有外國人參加,而這一次卻是我們自己獨立完成羅川天坑探險活動。要真正完成這次探險做到萬無一失,很不容易。數據收集、測量等一系列事情很多天都在腦海里反覆想,還有裝備上的懸殊等等問題。

6月16日一大早,何端傭和老邱等在車站會合後,吃完早餐便開始了這次探險之旅,皮卡車裝了滿滿的一車裝備。沿209國道一個小時後到達宣恩縣椒園鎮,見到了提供消息宣恩的朋友黃壘。羅川天坑離椒園鎮約6公里、離209國道約5.5公里。車子繼續在顛簸的山路上行駛了差不多20分鐘,他們就看見到羅川天坑,所有的人都很興奮。何端傭著手對坑口進行測量繪製草圖。坑口呈不規則圓形,坑口N-S寬大約90多米,E-W長91米(有誤差),俯視天坑底部比坑口大,坑口周長約290--300米。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坑口測繪和準備工作差不多用了一個小時,十點許,他穿戴好(SRT)探險技術專業裝備,開始安裝單繩。何端傭回憶說:當時我還沒有充電電錘,每次探測豎井和天坑的時候只能用法國PETZL產的手轉,每做一個錨點(保護站)都要消耗大量體力時間,一個保護點需要大約40分鐘。還好這次老邱帶了一個發電機。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衝擊電錘,將主錨點(保護站)做在了坑口的大樹上,然後找一塊岩石結構好的地方做第二個保護站。隨著噠噠的電錘聲,我做好了下降保護站。根據目測的羅川天坑深度,我們準備了300米探洞靜力繩。

老邱在上方做下降保護,我邊做保護站就邊下降,差不多一個小時我下降了190米到了坑底一個小山包上,可是這個山包不是原來天坑形成時崩塌的堆積物,而是後期人類傾倒的垃圾,這裡成了一個垃圾處理場,當時滿腦子的憤怒和遺憾,也沒有多想,解開下降器尋找安全的位置並告訴上方人員我安全到達,下一個隊員可以下降了。

我沿著垃圾山下了大約30多米到了一個比較平坦地方,可以看見垃圾山周圍散落著城市生活垃圾,有廢舊汽車輪胎、塑料口袋等。我看著這些垃圾淹沒了天坑底部原來面貌,我沿著垃圾山尋找天坑底部原來的痕迹。

天坑底部比坑口E-W長約80米,N-S寬約50米,底部E-W長約170米、N-S寬約140米,坑底崩塌沉積N-S高E-W低,崩塌堆積最高點離最低點除去垃圾堆積斜距大約130米,最小斜踞30米。

在天坑裡面,我們還發現人類生活和采硝作業的遺迹,裡面有生活的灶台和熬硝的硝坑,周圍殘留了土碗和瓷碗碎片,還修建了蓄水池,還有堆放一起的木材,這些木材直徑都在20—40厘米而且很乾燥,很顯然是用來做飯和取暖的。

坑底生長了不知道名字的蕨類植物,還有少量的棕樹,植物很茂密,有些垃圾已經被這些植物覆蓋。就在我收集資料的同時,華仔和其他4個隊員也下降到了天坑底部,我們會合後繼續收集資料尋找洞道,但是沒有找到,時間一分一分過去了,這個時候又下起了雨,我們決定返回地面。我們依次從繩索上攀爬到地表,最後一個隊員上去的時候已經是17日凌晨三點多了。

之後這五年,何端傭又對利川團堡賀家坪響水洞天坑、利川文斗鎮十字路管理區落溪天坑、黃桶岩天坑、團堡鎮多老河天坑、金龜管理區大瓮天坑等進行了探查。

其中的大瓮天坑,2011年6月23日,經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研究所張遠海先生確認為天坑。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這個天坑,位於湖北利川團堡鎮金龜管理區大瓮村大瓮天坑GPS N30°19′11.52″E109°13′04.93″(長535米、寬300米、最大深度209米),安頓好「驢友」,何端傭帶領我們趕往大瓮村。

大瓮天坑被一片玉米地遮掩,如果沒人帶領,即使在坑邊幾米的地方,也不容易發現。站在坑邊,老徐不禁感嘆:有點壯觀啊!

四面都有灰白的崖壁裸露,坑底以西還有田埂。下到坑底,過了一個木柵欄門,左邊有一個小洞口。走到跟前,發現其實並不小,進到裡面,是很大的一個廳,說話都有點嗡嗡聲。

洞廳里有十幾頭牛,見得我們進來,鎮定了片刻,最後還是蜂擁著跑出洞去。據何端傭勘測,這個天坑底部有四個洞穴,在天坑E-W中部方向也有兩個洞穴,洞壁岩有明顯水沖刷的痕迹,天坑底部有成眼睛狀的兩塊窪地,天坑東面地勢較矮有明顯的消水痕迹並形成圓形消水坑,有一盲洞,盲洞洞壁岩石有明顯的水波痕,從盲洞的崩塌堆積石塊分析,崩塌石塊堵住原有的洞道,水位迅速上升形成水庫,由於地表水不斷的補給,增加了壓力加上一些細小的縫隙使地下水改道。

在天坑底部最陡的一面崖壁下,有一些石頭房屋的遺迹。石頭房屋附近的土地,看起來早已荒廢,長滿一種不知名的接著藍寶石一樣顆粒的植物,有半人高,走在裡面,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團堡鎮長慶小學沈元軍老師的家,就在天坑旁邊。他說我們來得真巧,正是周末,他剛好在家。平常,家裡是鎖門,他的妻子和兒女都到遠方打工去了。沈老師說,天坑裡面原來住著冉家的一個大家族,說不清什麼時候的很久很久以前,就住在裡面。

大約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位領導來恩施視察,給了政策,指示居住岩屋的農民全部搬出岩洞以求脫貧。政府出錢造好了房子,可冉家人並沒有行動,主要原因就是天坑裡裡面的五、六十畝地。到了1996年前後,出水洞里突然漲起了大水。水很大,一直淹到了樹梢。住在裡面的90多歲的冉家老漢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水。也沒聽說過這個洞會發大水,好好的,怎麼就突然發起了大水呢?之後,他們一大家子,才搬出了天坑。

沈老師至今仍很奇怪,當時,拿天坑上面他們家這裡來說,雨並不大,不至於啊。當時時間是陰曆五月,也不算正兒八經的雨季。怎麼洞里就突然漲水?再說,他們這一帶,下大雨很常見,一點也不奇怪。比如今年,本地就有洪災,可天坑裡面的洞里也沒見漲水。

雖然一直住在天坑邊,沈老師仍覺得這個天坑很神秘。右邊的干洞,有人進去裡面拜過山神,說裡面有山包。冉家老頭去世前曾給他講過:洞裡面還有圓門,有犀牛角,還有人的腳印。一直走一直走,,能走到元堡鎮的花椒坪,從另一個天坑裡面出來。

沈老師小時候有一次爬到天坑在半中腰那個洞里去玩,累了躺著休息,耳朵貼著石壁,這時候,他聽到了以一陣陣流水聲。他以為是幻覺,再一聽,沒有了。繼續聽,又有了。你說到你有沒有?很奇怪的。

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時刻展示著自己的魅力。何端傭分析說,這些事實,可能說明天坑地下水,是由西向東流進入小溪河注入清江。具體是個什麼樣子,就需要仔細探索了。

吸引何端傭好奇,讓他耿耿於懷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2008年3月,在利川文斗鄉十字路管理區落溪天坑,何端傭他們下到深度約100米時,發現一具屍體,報案後配合公安部門破案時一名隊員受傷,這次探險被迫結束。未能對該天坑繼續探測。

另一個利川忠路鎮小河管理區龍堂鋪村石盤黃桶岩天坑,由下雨沒有進行具體測量。天坑的岩壁上,有一條不知什麼年代修建的棧道,可以直接下到坑底。有個神秘的傳奇故事,據說裡面曾經是紅軍的軍工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想搞個清楚。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1637年前後,徐霞客遊歷廣西、貴州,在實地考察中生動地描繪出峰從和峰林石山理念,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之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徐霞客遊記》讀起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它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有系統的使用各種專門術語……」 現在貌似走進戶外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彷彿一瞬間,西風東漸,戶外服裝也儼然成為時尚,南京的某政府部門甚至把頂級戶外防水服當作工作服了。滿街戶外商店,花花綠綠的雜誌,到處是「功略」、「路書」。關於旅行,似乎除了省錢絕招、艷遇聖地、一座叫春的城市、機械式工業化到此留影、饕餮美食、小資濫情、炫耀裝備、以高尚的名號博取不假思索的廉價善良、偽裝環保販賣高尚之類,就是怎麼怎麼省錢就可以游遍世界之類的不知所云。實質上已經走向探索精神的反面。所謂驢友,錯別字諧音,竟然也成為時髦的網路語言。我等童年喜歡看的《我們愛科學》、《少年科學畫報》之類,不知還存在否?享受自憐,所謂我來了我看見,其他均與己無關,一切都成為商品時代的必然,大約也該無可厚非。

在城裡生活都不易,都挺累的。到達,休閑。只需要休閑,生活方式之一種。大約也無可厚非。但徐霞客、堯茂書們的探索精神是否已經變得遙遠?他們如果在今天生活的話,是否會感覺孤獨?

在這個更容易被科學和進步統治頭腦的時代,也許更需要徐霞客的探索精神。

我站在老318國道上,回頭測量了一下到沈老師家的距離,400多米,而沈老師家到天坑邊,也就百米之遙。也就是說,這個大瓮天坑,就在318國道旁五、六百米的地方,默默無言。

「天坑就在路邊。山就在那裡。天坑就在哪裡。」我說。

何端傭回應我說:「是啊,天坑就在哪裡。」

(待續)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前文鏈接):

1:引言,能親眼目睹如此壯麗的奇觀,可謂時間的寵兒

2:貴州打岱河,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大喀斯特負地形?

3: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

4:什麼是「天坑」?

5:天坑、漏斗與豎井

6:航拍湖北長陽「天坑

19-7:萬人坑與第一坑,湖北宜昌長陽縣

19-8:一位民間探險者的天坑新發現,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19-9:陝西漢中天坑群橫空出世,竟有21世紀地理大發現

19-10:外國專家和中國愛好者衛星圖上發現「陝西天坑」

探尋扎尕那天坑

航拍天坑喀斯特奇觀06 西秦嶺光蓋山古冰川遺迹甘肅迭部扎尕那

廣西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7年

10、石筍記錄了3.4萬年前的瞬間,發育動力還在作用

11、天坑是由溶洞大廳崩塌形成的、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的大型漏斗

12、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止,鎮巴山脊上的天坑,像一個個巨大的問號

13、廣西左江岩畫背後石柱林中,掩藏中國最南的天坑

14、長壽之鄉巴馬的超級大天坑

15、巴馬三聯坑與鳳山三門海大腳印天坑

16、樂業:大石圍西北兩三公里處新發現大天坑

17桂林七星岩就有天坑,天坑的由來與生命

18、還有多少天坑,等待發現?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相關視頻:

酒廠旁天坑,湖北恩施利川重慶奉節交界

真實探索航拍廣西桂林市中心天坑

航拍廣西巴馬與鳳山交界處新發現的三連天坑 真實探索一鏡到底

探秘天坑7:我們新發現的西秦嶺大天坑,背後的陡壁和疑似退化天坑

真實探索探秘天坑12:航拍陝西漢中天坑群,鎮巴縣山脊上的大池天坑

甘肅甘南迭山 之 冰川與喀斯特遺迹

(將持續探索更新,敬請關注,轉載請註明出處:頭條號@河山新考and 微博@真實探索稅曉潔,謝謝!)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於2011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實探索 的精彩文章:

TAG:真實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