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天津:簡化經費管理 釋放創新活力

天津:簡化經費管理 釋放創新活力

科技日報記者 孫玉松

花錢時需要一層一層打報告,報銷時更要一級一級簽字。以往的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模式無形中綁住了科研人員,更影響了研發的熱情。2018年春天以來,天津市科技部門主動做「減法」,改革減少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環節,出台了一系列給科研人員「鬆綁 激勵」的措施和做法。如今,科研經費領域持續開展的「放管服」,不僅激發科研人員幹事創新熱情,還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速度,在剛剛結束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天津又獲得了9個獎項。

科研花錢方便了

日前,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李偉教授,因承擔的課題研究需要添置新儀器設備,報告清單通過網路提交後,短短一周就被採購了回來,而以往,添置類似的大件,往往需要等待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無獨有偶,天津財經大學老師馮博前不久購買了1800多塊錢的科研參考書,發票提交後,半天錢就報了回來。馮博告訴記者,以前,這類花費報銷,要經過科研處、院系、學校等四五個部門,最起碼要等一周以上……

讓兩位科研人員受益的,是他們所在的高校對財政科研經費項目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以天津財經大學為例,為了提升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縮短經費周轉流程,從2018年開始,該校對科研項目經費開始施行項目負責人制,對於3000元以下的花費,只需項目負責人審核簽字,就可以直接到財務處報銷。而在南開大學,科研人員的所有項目花費通過網路就可以自主進行申請提交,讓科研人員省去了不少往返跑腿時間。

根據天津市科技局摸底調查顯示,在天津市科研經費管理「簡政放權」大政策指導下,截至2018年12月,天津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絕大多數市屬高校以及承擔項目較多的科研院所,均已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更新了相關內部制度,進一步擴大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和工作積極性。

規矩越來越少

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簡化程序,下放經費預算管理和調劑許可權,天津市先後出台了兩個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將原來13個預算科目直接減少到10個,並在資金調配使用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大的突破。「以前,科研經費使用,那是『打醬油的錢不能用來買醋!』現在就方便靈活多了。」1月8日,南開大學科技處負責人王冰形象地對記者說,「以往經費使用需提前在編製預算時設計用途,一些臨時的合作交流等很容易受到資金額度制約。」而新的政策施行後,財政科研經費撥付後,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等3項費用,在總額不超過直接費用10%的情況下,項目承擔單位無需提供預算依據,科研項目中國際合作交流費不納入「三公」經費統計範圍。

不僅如此,天津還在全國率先做出了「提高間接費用,加大績效激勵」的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方法。如今,在天津實行公開競爭方式的研發類項目中,均按一定比例設定間接費用,其中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總額在500萬元以下的為20%,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為15%,1000萬元以上的為13%。

市級財政性資金資助的市級自主創新項目計劃中的軟科學研究項目、軟體開發項目、諮詢類項目以及創新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的績效支出比例,可達項目經費扣除設備購置費後的60%……「間接費用主要用於項目承擔單位的成本耗費和對科研人員的績效激勵。績效支出應與科研人員在項目工作中的實際貢獻掛鉤,不計入績效工資總額。」1月8日,天津市科技局條件財務處處長邢向東對記者說,「目前,從項目預算立項到執行,再到經費使用完結,整個鏈條基本都已打通,賦予了科研人員和單位充分自主權。改革就是要尊重研發規律,最大限度減少非研究工作和環節對科研的束縛,還要從收入等方面實施正向激勵,讓他們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鬆綁松出新效益

天津大學精儀學院副教授劉琨承接的光纖感測技術課題,與天津天地偉業公司對接,開發出國內首台應用於大範圍周界的精確安防系統;七所高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科研課題完成轉化後,成功填補我國柔性機器人的技術空白……隨著深化科技和項目資金管理改革等舉措實施,不僅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投身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間接帶火了天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步伐。僅去年,天津技術交易市場簽訂各類轉化轉讓合同超過1.2萬項,成交總金額650億元以上,是以往的2.6倍。

如今,為科技人員「鬆綁減負」,天津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移轉化「量質齊升」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天津市科技局局長戴永康說,2019年,天津科技部門還將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簽一次」作為改革的具體目標,爭取進一步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讓科研人員少一些羈絆束縛和雜事干擾,多一些時間潛心科研和自由探索。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自然》評出年度十大科學人物;隕石中發現脫氧糖衍生物
清除基礎研究道路上的「荊棘」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