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要做一個有邏輯的人?

為什麼要做一個有邏輯的人?

一、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人的思維繫統說起。

你知道嗎,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通常用到兩套不同的思維繫統: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它們雖然沒法完全分割開,但在不同的場景下,其中一個會起到主導作用。

請你先跟我一起想一想,下面這些場景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嗎?

第一個場景

飯桌上,一個朋友談起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你心裡暗暗的想,「我不就是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嗎?我覺得自己很厲害啊,應試教育也沒什麼問題。」

第二個場景

你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長得很帥,後來發現你們竟然是大學校友,還居然是老鄉,頓時好感倍增。他是個基金經理,於是你馬上就買了一些他管理的基金。

第三個場景

到了雙十一網購節,同事們談論起打折信息和自己買的東西。你也開始刷某寶,看到同事推薦的東西銷量很大,果斷入手。半年過去了,才想起這個東西你只用了一兩次。

這些場景,你覺得自然嗎?即使還沒發生在你的身上,也很常見,對嗎?那麼,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場景中的「你」,正在用什麼思維繫統呢?

答案是,直覺思維。雖然其中也有一些思維活動,但都是不費力的。

這兩套思維繫統中,直覺思維繫統,是無意識的,不費力的;而邏輯思維繫統,或者叫理性思維繫統,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要進行推理。

在著名的《思考,快與慢》、《影響力》等書中,大量研究和實例說明:直覺思維非常常見。我們依據生物的天性本能,依據社會生活積累的經驗,形成了種種直覺,它們能幫助我們快速做出判斷,節約認知資源,提高認知效率。但直覺經常會出錯,也容易被他人利用。

二、 認知偏差

多年來,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這兩個學科一直在研究:人們在直覺思維繫統的主導下,到底有哪些不理性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認知偏差。

目前已經研究出了上百種。今天我會介紹6種最常見的認知偏差,讓我們來一起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沒有被這些錯誤的直覺誤導?

【過度自信效應】

第一個認知偏差叫:過度自信效應。

是說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的認知、判斷和能力過度自信,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最普遍的認知偏差。

1981年,心理學家歐拉斯文森做過一個著名實驗,讓被測者評估自己的開車技術,還讓他們估計一下自己在所有參與實驗的人當中的排名。你覺得有多少人會認為自己排在前50%呢?從實際情況來看,只可能有50%的人會排在前50%,對吧?但有82.3%的人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排在前50%。這說明,很多人對自己過度自信了。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股民們在進入股市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會賺到錢,但調研顯示超過50%的投資者,自開戶以來就一直是虧損的,背後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度自信,高估了自己對於市場信息的把握程度。

還比如我們身邊那些抽煙的人。雖然吸煙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原因,甚至有研究認為重度吸煙者患上肺癌的機率是不吸煙者的5.7倍,但調研顯示,大多數煙民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不容易患上肺癌。

當然,人們過度自信的程度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就發現,能力欠缺的人,比起真正有能力的人,尤其會高估自己,並且還有拒絕承認的傾向。這後來被稱為達克效應。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當人們評估自己智商的時候,平均來說,男性傾向於高估自己,女性傾向於低估自己。

你呢?你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呢?

回想開頭的例子。在應試教育下成長的很多人,如果依賴直覺,也可能過度自信。但如果用邏輯思維,就需要想一想,應試教育教了自己什麼?沒教什麼?

很多國家和機構都在研究:21世紀的人才到底需要什麼核心能力?美國主流的是「21世紀技能」框架,提出最核心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歐盟提出了八項核心能力。中國主流的應試教育可能並不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而我們可能也欠缺這些能力。

只有運用邏輯思維分析這些現狀,才能促使我們去更客觀地看待自己,學習和彌補這些能力,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自我成長。

【向上:信權威】

第二個認知偏差叫:盲信權威。

請你思考一下,如果你的上級命令你去操控按鈕,電擊別人的身體,你會照做嗎?

你可能認為,不會。但耶魯大學教授米爾格拉姆設計的實驗證明,當人們處在這樣的真實場景中,很多人都會盲目的相信權威。

這個實驗要求被測試的人在研究員的指令下,向另一個房間里答錯題的學生施加電擊作為懲罰,但他們不知道對方其實是演員,也不知道電擊裝置是假的。結果呢?無論這個可憐的「學生」如何苦苦哀求、厲聲慘叫,即便一些被測試的人感到焦慮或痛苦,但超過50%的被試者都會按照研究員的指令實施電擊。儘管這個實驗後來也遭到了一些倫理和試驗方法上的質疑,但這個實驗後來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下反覆進行,結果相差無幾。

你可能會想起人類歷史上,實施種族屠殺的普通軍官或士兵,在軍事法庭的審判中反覆強調,「我只是服從命令」。這解釋了「平庸的惡」——對權威的盲目服從,導致反人性、反人道的罪惡。

即使情況沒有這麼極端,想想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會有哪些盲信權威的情況呢?例如,你會認為老闆的判斷一定是對的嗎?已經功成名就的師兄師姐給你的建議,你會全盤接受嗎?你會本能地覺得有名校光環的畢業生一定比普通學校的學生能力強嗎?如果吃了醫生開的葯覺得不舒服,你會不會覺得醫生一定可信,還堅持服藥呢?

當然,人們獲得信息,社會得以發展,都離不開權威意見,但盲目相信權威是有問題的。運用邏輯思維就會去判斷,什麼樣的權威更可信。

【向外:信大眾】

第三個認知偏差叫:盲信大眾。

也就是從眾效應,是指人們傾向於做很多人都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現在有一個慈善團體問你,「我們正在為心臟協會募款,你願意捐贈一點兒錢來支持心臟移植手術嗎?」假設這個信息是真實的,請暫停一秒心裡想一想,你會願意捐錢嗎?捐多少錢?

現在,在你開口前,他告訴你,剛才已經有5000人捐款了,平均每人捐了400元,你會怎麼辦?如果你剛才是不打算捐款的,你心裡的決定會變化嗎?如果剛才你打算捐款,捐贈的數額會發生變化嗎?

這是美國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在沒有提及已經有人捐款的情況下,只有47%的人同意捐款。但在展示了捐款者名單和捐款數額後,73%的人順從了捐款的要求。

回想開頭的例子,你會因為同事和很多人購買某個東西,就跟著買嗎?如果運用邏輯思維,你會考慮自己實際的需求、理財計劃、消費傾向,甚至對環保的理念,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類似的,關於選專業,選工作,要不要買房、結婚、生孩子、離婚,這樣一些人生的重大決策,如果盲目從眾,很可能作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到底該怎麼做?你需要用邏輯思維去判斷。

【向內:信喜好】

第四個認知偏差叫:盲信喜好。

也就是說,人們會更相信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這往往包括外表有魅力的,和自己相似的,和自己有關的,自己熟悉的,會恭維自己的等等。

回想一下,在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中,你對哪些領導人印象比較好?你可能會想起現任的加拿大總理,法國總統,或者剛卸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但是你了解他們的施政綱領或政治觀念嗎?如果不了解,你對他們的好感從何而來呢?

或許更靠譜的答案是,他們長得很帥。

政治家的長相,會多大程度影響他們受歡迎的程度,這是很多學者研究的問題。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給學生們展示一些陌生政治家的人臉照片,讓學生根據照片判斷他們的能力高低。結果發現,那些在實際競選中勝出的政治家,其中70%在照片評選中也獲得了高分評價。在針對不同國家選舉研究中,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外表有魅力的候選人得到的選票往往更多。

回想開頭的例子,人們因為經理長得帥、因為他和自己有校友或者老鄉這種令人喜愛的親近關係,就把錢交給他去打理,這就是盲信喜好。如果運用邏輯思維,你需要了解他的投資表現,具體投資領域,基金的風險性,自己的風險偏好等等。

類似的,在工作中,你也不應該只相信自己喜歡的同事或下屬的意見,而是應該就事論事地分析具體情況。

【確認偏差】

第五個認知偏差叫:確認偏差。

它是說,人們傾向於捍衛自己現有的信念,抵制不同的看法。而且人們在尋找證據的時候,會只選對自己有利的,忽略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甚至扭曲記憶,來支持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只看見自己想看的。

確認偏差可能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1989年巴西航空254號航班飛機飛往錯誤方向,導致燃料耗盡後迫降,造成13人死亡。調查結果發現,這是由機長誤讀了航向數據造成的。但當時已經有種種跡象顯示,飛機在飛往錯誤的方向,但由於機長心裡已經有自己認定的方向,認為自己的經驗不可能會錯,就不斷地合理化自己的決策,忽略顯示方向錯誤的證據。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在閱讀文章的時候,看到那些說到自己心坎里的話,是不是特別認同?而一些你不認同的觀點,會不會只看題目就不想點開了?對星座和算命的預言,會不會只找那些符合預言的現象去印證?在人際關係中,一旦形成第一印象不喜歡一個人,會不會總是看到他的缺點,而對他的優點視而不見,或者覺得他做好事也是動機不純?

確認偏差,會使得世界變得更加兩極化,人們更容易相信沒有經過證明的觀點,更堅信早期獲取的知識或信息,相信事物間虛幻的聯繫。如果運用邏輯思維,你會綜合考慮不同角度的證據,作出公允的判斷,會用更開放的心態吸收新的信息,會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也會更快地成長。

【安於現狀偏差】

第六個認知偏差叫,安於現狀偏差。

Status quo bias,是說人們傾向於維持現狀,常常對變化表示擔憂。除非利益明顯大於風險,否則很多人不傾向於改革。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會在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中,不開心的感情中,很糾結的狀態中,同一個熟人圈中,待很久而不主動尋求改變?

上面這六種認知偏差,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會有相似性,或者可能同時發生。例如,當人們盲信大眾、喜好,也可能同時陷入確認偏差,不斷固化原有的觀念。又例如,陷入確認偏差的人,深層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對自己過度自信了。

總的來說,到底屬於哪種認知偏差?或許在某些情況下並沒有唯一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認知偏差的含義,以及它們背後的問題。

三、為什麼邏輯思維更可靠?

了解了這6種認知偏差,你應該也就明白了,直覺思維是多麼的不可靠。很多人日常思考一件事,卻總是直覺先行,難免陷入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最終誤導自己的決策。

而破解之道,就是主動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繫統。這意味著要尊重事實依據,相信嚴謹推理的結果。

邏輯思維具有嚴謹和理性的特點,這是工作中必須的素質。我們都知道國家公務員考試和管理類碩士聯考都要考「邏輯」這門科目。那一道道的、各式各樣的邏輯推理題,簡直就是腦細胞的天敵。

為什麼要考察邏輯思維能力?因為國家機關或是企業的管理職位者,必須思考嚴謹,科學判斷,作出的決策要有理論依據支撐,經得起論證推敲,才能讓自己安心、讓他人信服。

不僅如此,在日常工作、生活和溝通中,符合邏輯的言論和決策,更能說服他人,也才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最後想說的是,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並不矛盾,反而緊密相關

邏輯思維能力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直覺,不被直覺操縱。但具備邏輯思維能力的人,並不一定時時刻刻都只運用邏輯思維。一個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可能因為更深刻理解愛的內涵和意義,而更容易被感動,具有更強烈的情感。

以上內容選自郭兆凡主講的《極簡邏輯課》。

郭兆凡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高材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她曾憑出色的思考能力,先後工作於知名國際企業安永華明和高盛集團。

她是國民教育品牌「C計劃」掌門人,受邀為各大上市公司、清華大學等知名院校和專註青年發展的NGO機構進行思維培訓,幫助千千萬萬的人提升邏輯思維,為個人和組織賦能。

郭兆凡在求學和創業中發現,中國和美國教育的最大區別,就在思維教育方面,在美國的基礎教育里,不同年級會對邏輯思維有具體要求,就像要求辭彙量一樣,而中國教育的這一部分一直缺失。

在過去2年中,郭兆凡帶領團隊花費了超過5000小時製作課程,開展近20輪的授課-反饋-修正,還先後接受了超過30000名學員的學習檢驗,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與此同時,她和團隊更讀遍了市面上關於邏輯、結構化思維、批判性思維的上百本高分書籍,其中很多甚至還沒有中文譯本。

這套課程將引導你運用科學和邏輯的原則拆解日常問題,你可以直接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職場中去,幫助自己更有效率地思考。

這節學過的人都說好的邏輯課,原價199元,現在僅售99元。

21天的學習與練習,1頓飯的價錢,就能幫你打破慣性思維模式,突破思維的誤區與極限,做到靈活運用理性和邏輯能力,用聰明人的方式做出更加周全、更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和決定。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只要99元

清華北大學霸請回家

養成邏輯思維好習慣

像聰明人一樣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意識的哲學、生理及智能屬性研究
新保守主義死了,美國保守主義萬歲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