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要是沒有這六位君王和商鞅,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

秦國要是沒有這六位君王和商鞅,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

賈誼批評秦朝的《過秦論》,幾乎把秦始皇嬴政批得體無完膚,就連一統六合的千秋功業,也是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建立的:「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咱們今天就按照賈誼的說法,往上翻六輩,看看秦始皇上面的六世秦王都做了哪些事,要是沒有他們,嬴政還能否一統天下成為秦始皇。

咱們今天不是說相聲「翻四輩」,也別互相佔便宜,還是先看看嬴政上面六世秦王的姓名和在位時間吧:秦孝公嬴渠梁,在位二十四年;秦惠文王嬴駟,在位二十七年;秦武王嬴盪,在位四年;秦昭襄王嬴則(稷),在位五十六年;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一年;秦莊襄王嬴楚,在位三年。這其中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哥倆,六世君王實際是五代人。

賈誼的說法也是很靠譜的,因為親過原先雖然也很霸道,比如秦獻公最先下令廢除活人殉葬,鼓勵秦國商業發展開放搞活,還建立了戶籍制度並嘗試建立行政縣——開始從分封的士大夫手裡收回土地資源和權力。為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一點不得不承認,秦國真正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格,還是從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的。

商鞅之於嬴渠梁,正如管仲之於齊桓公、諸葛亮之於劉備:人們都看到了管仲這位法家先驅聖人之師助齊稱霸,卻忽略了齊桓公不計前嫌正而不譎;看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忽視了劉備三國茅廬慧眼識珠。商鞅這位衛國國君後裔(所以又稱衛鞅、公孫鞅),在魏國打工,卻被魏惠王無視,不用也不殺,把他當成空氣。而秦孝公嬴渠梁一見商鞅,就知道自己撿了一塊寶,而且對商鞅的變法給予了完全的、無條件而且不加限制的支持。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商鞅當時是準備了三套演講稿的,對夸夸其談的帝道、王道,嬴渠梁都不感興趣:那些目標太高遠,對正在被六國圍毆的秦國來說,屬於空中樓閣遠水救不了近火,我看不到你的成功的那一天!只有聽到強國稱霸的時候,這才拍板決定:這個好,咱們就這麼辦。請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嬴渠梁決定採用帝道王道,哪還有後來的商鞅變法了?而商鞅之所以被封為商君(要不然他還叫衛鞅或者公孫鞅),還真不是因為變法有功受封的,而是在戰場上殺出來的:「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至於商鞅用了什麼手段抓了公子卬,是不是有損秦軍形象,嬴渠梁沒管:我只要結果,不管過程,你立了功,我就給你爵位和土地。

秦孝公嬴渠梁大刀闊斧地改革,動了很多人的乳酪,甚至太子嬴駟也是反對者之一。但是等嬴駟繼位之後,站在國君的角度一想:商鞅這個人雖然不咋地,但是他的辦法卻是很好的。於是嬴駟殺了商鞅卻沒改商鞅定下的規矩,改革方案成了代代相傳的法律,所以秦國才能在強盛之路上越走越有勁兒。而縱觀其他諸侯國和朝代的改革,當改革者死掉之後,改革也就跟著死掉了:管仲死後,齊國迅速衰落;王安石被宋朝幾位皇帝翻來覆去烙燒餅;張居正更慘,死後不但變法失敗,連家也被抄了,親人被關在家裡餓死了好幾個。

如果嬴駟被個人恩怨蒙蔽了雙眼,看著商鞅制定的律條就光火,來個全盤否定,那麼一統天下的就不知道是楚國還是趙國齊國了——商鞅的變法條文已經不是秘密,誰用都行。但是其他諸侯國對秦國一以貫之的發展新思路視而不見,這才給了秦國一家獨大的機會——如果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出了一個嬴渠梁嬴駟那樣有遠見卓識的,秦國就危險了。

有時候我們甚至懷疑殺商鞅是嬴渠梁和嬴駟商量好的:殺掉得罪人的商鞅,給大家一個交代——變法不但得罪了貴族,也得罪了絕大多數,所以「既欺魏將(公子卬),亦怨(結怨於)秦人」的商鞅被殺掉了,大家的心情舒暢了,新法反而推行得更容易了。倒霉的商鞅成了替罪羊和滅火劑,死後還成了秦國發展壯大的肥料。這時候我們不能不感嘆:嬴渠梁和嬴駟這爺倆,夠聰明,也夠狠,秦國不強大都難!

秦國國君似乎都有一項特殊的本事,那就是發現人才、重用人才:秦武王嬴盪文有甘茂和樗里疾、武有任鄙、烏獲、孟說,幫助秦國樹立了「問鼎」的信心,雖然嬴盪搬鼎砸了腳,但是也告訴了秦人一個道理:所謂天下重器的九鼎,也不是不可能搬動的,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搬敢搬,那九鼎總會搬到秦地來的,所謂「天命靡常惟德是輔」,而「德」是要以武力做後盾的——見酒不醉是喝得少,以德服人那是打不過!

等到了秦國(也是春秋戰國)在位時間最長(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接班,秦國就變成了一塊大海綿,楚國白公勝後裔白起、陪嫁過來的魏冉、趙國的樓緩、魏國的范雎、燕國的蔡澤,都把秦國當成了建功立業的舞台。而且我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戰國四大公子魏有信陵君魏無忌 、趙有平原君趙勝、楚有春申君黃歇 、齊有孟嘗君田文,但是秦國一個有名的公子都沒有——沒有能力沒有戰功,公子跟傻子沒啥區別,只能蹲在一邊兒混吃等死。

這樣我們就能看出來了:泰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秦國不是在某一天在某一個人手裡發展壯大起來的——那是幾代人一以貫之的不懈努力。天下分久必合,沒有秦國來完成大一統的任務,那麼也會有齊國楚國承擔這個歷史責任;如果沒有秦國的商鞅變法,也會有其他國家的趙鞅、姬鞅來豐富國強兵。因為歷史的車輪已經滾到了封建的大門口,關鍵就看誰來掌舵並推最後一把了。當然,如果沒有商鞅變法和雄才偉略的秦始皇出現,這個進程可能要被推後若干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梁山一百單八將中誰膽子最小?張順林沖稱第二第三,誰敢稱第一?
三國最高的謀士比諸葛亮高很多 曹操對這個暴脾氣謀士也只能仰視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