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香港有個觀光團,每天帶人參觀兇殺案現場

香港有個觀光團,每天帶人參觀兇殺案現場

在香港,有一個兇殺案觀光團,

叫「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

全程1.5公里,總計2小時,

參觀2012到2016年間12個命案案發地。

12個命案的主角都是普通人,

他們走出家門時,

可能對即將到來的厄運一無所知,

卻還是在油麻地這個不幸的地方終結了生命。

觀光團的發起人陳可樂和陳玉峰,

因此得了一個「感動香港獎」,

他們想追問的是:

「我們繁華璀璨的背後其實有很多陰影,

我們要問的問題是:

為什麼他們死了,而我們在生?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自述陳可樂、陳玉峰編輯陳星

「你試下由尖沙咀的廣東道走到油麻地的廣東道,你會不敢相信自己是走著同一條街。」

尖沙咀是香港的面子,油麻地是香港的里子。好多港片——包括陳果的「香港三部曲」,裡面有不少景也取在這裡。這裡可以說是最有香港本土氣味的地方。

這裡也是全香港樓房最舊、人口密度最高、窮人最多的地方。油麻地的人均公共空間僅1.5平方米,大小不過一間廁格。而這裡有一間男廁,每一格都死過人。

2016年,「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導賞團應運而生。

「導賞團」是香港當地人的叫法,意思是帶一些市民去了解某一個專題。這個團一條線路貫穿油麻地南北,全程1.5公里,用時2個鐘頭,沿路參觀12個兇案現場。

因為香港的夏天太熱,導賞基本都在夜晚和冬天。從第一團開始,每年約20團,每個月做10團左右。2019年是開團的第三年,迄今為止一共約有500人蔘過團。

導賞團的發起人陳可樂和陳玉峰,一位在油麻地住了8年,一位住了5年。前不久,一條去香港見到了他們,並且跟他們一起體驗了一遍「兩萬種死法」。以下是他們的口述——

萬聖節的死亡之旅

第一次做這個導賞團,是2016年的萬聖節。當時的出發點相當簡單,就是一個響應萬聖節、和死亡有關的活動。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就發現其實油麻地好多橫街雜巷都發生過死亡案件,很容易就能規划出一條路線。

現在的12個案件,90%都是發生在2012到2016年之間。

很多都是當時轟動一時的案件:長沙街卷屍案,碧街711便利店血案,油麻地地鐵棄嬰案……我們親身走了好幾次,最後整理出一條比較順路的。

你走完這條線路就會發現,咦,這條街我整天都走過,咦,兇殺原來就在我工作地方的後面而已。

案犯多是笨賊,蠢到好笑

油麻地的兇案多是一些奇情的東西,有一些是糊裡糊塗就殺了人的,或是僅僅因為一些小事而衝動殺人。

有一個案件,是一個弟弟殺了自己哥哥。他就是當街當巷,用一把九寸長的魚生刀,插穿他的肺。

法官問,為什麼你要帶一把魚生刀上街呢?是不是你就有預謀去殺你哥哥?那個弟弟竟然回答,「不是啊,那把刀是禮物來的,我本來想著送給哥哥的。」

九寸魚生刀案

有一個少婦,她和自己的兒子嫁來香港之後,不滿意和自己老公一起生活,於是她就去了尖沙咀的夜總會裡面做公關。有一晚她和一個男朋友去海邊飲酒,起了爭執,就被男朋友敲暈了。

這個男人以為她死了,就推了她下海,想著這樣就處理了屍體。其實她當時並沒有死,最後是淹死的。

並不是什麼江洋大盜

國外有一些兇案導賞團,導賞的都是一些策劃非常縝密的命案,比如英國「開膛手傑克」團。我們的兇手,往往都是一些比較草根的人,並不是什麼江洋大盜。

他們其實不是很懂殺人。例如殺完人還在兇案現場停留不走的,或者用自己身份證去定一個酒店來放屍體的。好多是笨賊,給人感覺蠢得簡直好笑。

像香港荃灣那邊曾經有一個案件,一個主婦殺了自己的老公,將他切成10塊,然後蒸熟了,放在密封袋裡冷凍,然後分開幾個月,慢慢每過一段時間就往外扔一件。

這種心思細密的殺人犯,在油麻地基本不會有。他可能根本就沒有多想,就覺得殺人是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所以很多時候,兇殺就發生在街角,公開場合。

人際關係的冰冷和疏離

油麻地很多戰前建築,樓起得很高,也很密集。大家都在街上做事、擺攤,眼前各種五光十色,在路上走的時候,大概是沒有人會抬頭的。

曾經有一個老伯伯跳樓自殺,他跳出了窗外,結果屍體掛了在四樓,就是大廈的外牆,對著街邊掛了一整晚都沒有人發現。直到第二天早上,他對面樓的鄰居打開窗才看見。

這種戰前建築我們叫唐樓。唐樓裡面的一間單元房,可以隔成9個甚至是10個劏房。劏房裡面常常只放得下一張床,有時廁所和廚房都是粘在一起的。

這些劏房常常是罪案的溫床。例如有一個媽媽,在那個劏房裡面斬死了自己的女兒。其實劏房的牆,就是一塊板而已,但是鄰居竟然沒有察覺和報警。

那去到什麼時候才肯報警呢?就是當那個女兒的肢體塞住了廁所,搞到他隔壁沖不到水了,他才報警。

你可以想像到,劏房裡那種人際關係的疏離。

1950年代,香港有大量的籠屋

攝影/REUTERS/Victor Fraile

受害者最多的還是女性

油麻地一向都是龍蛇混雜,有基層少數族裔、難民無證人士、露宿者。

我們選擇案件的時候,一個標準就是希望兇案主角的社會身份盡量不同,可以體現不同的角度。

結果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兇案的受害者大多是女性。可能也顯示了女性在我們這個社會裡面特別脆弱,不受保護。

15歲少女被殺案

有一個案件的死者只有15歲,是一個很喜歡裝扮的少女。其實她讀書時成績很好,因為喜歡cosplay,和家裡人吵架,輟學離家出走。

為了自食其力,在外面做私影模特兒,去別人家裡上門拍照。結果就為了掙500塊,私影3小時,就被人殺死了。

設想一下,如果我只有15歲,和家裡人吵架,離家出走,會不會就這樣一別成永訣呢?

那反轉,如果你是父母,當你知道你當晚這樣罵自己的女兒,就會導致她走向生命的終點的話,你還會不會罵她呢?

還有一個地鐵棄嬰案。地鐵車站裡面,一個清潔工發現一個環保袋,好奇打開拉鏈,裡面是一個胎盤臍帶都完整的嬰兒,送醫院不治。

最後發現嬰兒的媽媽是一個外佣。她懷孕了,害怕被僱主解僱,於是就自己落了這個孩子,然後將嬰兒丟棄在港鐵裡面。她很快就被捕判刑。

為什麼不是她的僱主要受罪呢?沒理由一個和你這麼親密、居家一起住的傭人,肚子這麼大了你都不知道,天天都在你隔壁抹桌抹凳,除非真的一眼都沒有正視過她。

在香港的外籍傭人

這個案發生大概一年之後,出現了另一單類似案例,是另一個外佣,僱主因為她懷孕而解僱了她,她堅持不服,去上訴,最終用了兩年時間勝訴。

我整天想,如果後一單案早一點發生的話,可能地鐵的棄嬰案就不會出現,可能這一個丟棄自己嬰兒的孕佣也不需要受罪了。

死亡發生只要一秒鐘,但醞釀時間很長

我們選出來的命案,大多數都上過報紙、上過電視。為了篩選,當時不是只看一份報紙,而是看了很多份。

每一篇報道都是一個敘述,多個敘述放在一起,總是有不吻合的地方。我們結合不同的報道,把事實拼湊出來,有一點點像福爾摩斯的樣子。

命案不是一個一秒鐘發生的事,而是有一個很長的時間線在下面埋伏。

有一個案子,是兩個老人家在家死掉,其中一個是餓死。在香港如此富裕的地方,現在還有人餓死?

原來其中一位老人家是患有失智症的,平時照顧她的是她的老公,但她老公意外失足,在客廳里跌死了。

失智症的婆婆平時生活不會離開那張床,她不知道自己的老公已經在外面跌死了,就在床上慢慢餓死。

一個失智症的人餓死是怎麼樣的呢?她對時間都沒有觀念,她不認得人,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需要,吃了飯沒有都不記得。

你攤開想想現場發生的那件事,就會覺得其實很恐怖。在一個在無社區照顧的機制下面,其實好多獨居老人都是危在旦夕的。

來參觀的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人

這個導賞團,一開始是為了NGO組織籌錢,每人收50元港幣。後來越來越受歡迎,就變成150元,相當於一個學生一節補習課的價錢。

最開始的目標人群是大學生,結果好快就發現,很多中年人也來,不少是已婚的夫婦,甚至是全家人一起來。

不少參團者坦誠地說他是很喜歡看兇殺案,喜歡推理小說,也聽一些恐怖在線的電台節目。

不過我們萬萬沒想到,會有醫生在百忙之中請假來看我們的團。組團的人自己也是急症室的醫生,是我們的一個好朋友,他號召了整個急症室的醫生同事來參團。

急症室醫生Mark號召了整個科室的同事來參加

「案件的主角,和我們急症室常常遇到的病人很像——吸毒者、露宿者、國際難民。進了急症室的人,我們都必須救。但是他們的態度經常很差,大吵大鬧,和他們打交道很麻煩。遇到這種病人,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失去耐心。」

「參加導賞團,是希望我們重新提醒自己,要有耐心,不要那麼冷漠。而且他們也不容易,是很慘的,沒有身份證,也不可以工作,又掙不了錢,很掙扎求生存。」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團友,還有一團中學生,因為他們真的好天真無邪。

當我介紹紅燈區的時候,他們的老師並沒有阻止我。於是就真的巨細無遺地說那些妓寨是怎麼運作,甚至是帶他們上去看,這個老師是我見過最開明的了。

油麻地有許多妓寨

團友通常對於案件的詳情非常關注,很想知道那個人的生命是怎麼樣,會問他到底是怎麼死,他生前是做著什麼,或者那個空間有些什麼特別。

有的時候,我們會可以將一些關鍵的資料隱藏,到最後才揭曉。

例如碧街711便利店殺人案。案件發生之後,很快透過閉路電視,大家都見到那個兇徒其實是一個皮膚比較白的人。

碧街711便利店殺人案當時輿論

後來警察已經公布消息,殺人者是一個持有加拿大護照的白人遊客。但是偏偏還是流行一種說法是難民殺了人,而且是南亞難民。

可能因為油麻地比較多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的移民出沒。大家就有一個負面的刻板印象,覺得有命案就應該歸咎於他們。當時還有示威,讓這些人滾出香港。

參團的人了解之後都很驚訝,為什麼一個這麼明顯的誤解一直都得不到平反,一個污名就一直粘在這個社群上面。

香港有色人種通常生活在社會底層

我們在爭議中得了一個獎

2016年,這個導賞團得了一個「感動香港獎」。

但我們也因為這個導賞團受到過批評。主要是「導賞團」這個叫法,似乎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好像侮辱了死者,因為死亡應該被嚴肅對待。

我們固然明白它當中有很多獵奇、煽情的部分。但其實我們還是旁觀者的講述,只不過是令參加的人更加全面那樣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事實上,我們希望吸引一些本身已經有偏見的人,例如對於難民或者外佣。他來了之後,直面這些故事,了解到這些社會標籤怎麼樣跟隨一個人一生,促成他的死亡,甚至在他死了之後仍然在被人誤解,他們可能會想多一重。

我們不祈求他聽了之後想法會180度改變,但是起碼他會自己去學到一兩樣東西。

緊挨著寫字樓的劏房 攝影/Benny Lam

繁華背後的陰影

我大學的時候念的是哲學。海德格爾有一個命題,人的一生,其實是向死而生。那唯有碰壁,唯有面向這個界限,我們才會真正去反思,究竟生存的意義在哪裡?

帶了這個導賞團之後,我好像慢慢也發展出了一套自己和死亡相處的方式。所以我28歲就寫好了自己的遺囑,後來在朋友的見證和幫助下,還舉行了一個象徵性的自己的葬禮。

葬禮上,朋友給我的遺像準備了白花,還在台上致悼詞。我就在旁邊目睹了全過程,感覺是在向自己的過去告別,就好像真的死過了一次,之後是重生一樣。我想那個經歷我永遠不會忘記。

陳可樂接受採訪時手持一朵花,是獻給自己的葬禮的

在油麻地,我曾經住在一個妓宅的樓上,外人可能覺得很混亂,但我覺得還算安全。這裡有很多被人遺忘的空間,可能很多人都不願意去看,他們在這裡工作、生活,十年都沒有試過走進小巷一次。

偏偏這樣的空間,就是很多人去終結他的生命的唯一的地方。

那就令我覺得很好奇:為什麼我們走過同一條街道,我會那麼肯定我可以這樣安全地離開那條小巷,而他們的生命就永遠停留在那裡?

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大多數死掉的人是一些草根階層,他們沒有我們這麼健全的社會制度的保護。

如果說這個社會是有安全網的,那他們就是跌落在安全網之外的人,或者說沒有被安全網承接住的人。

我們繁華璀璨的背後其實有很多陰影。

如果說,香港這座城市是一部大的機器,不斷地吞噬靈魂的話,那他們可能就是一些雜碎。

哪怕是死掉了,也不過是變成報紙角落的一個小小的豆腐塊。然後報紙又被人拿去墊餐桌,被弄得湯水淋漓。

這兩年,這些案件隨著講得越來越多次,它好像會越來越生動。

12個案件的主人翁,他們已經死了,沒有了自己的聲音,不能夠講自己,但是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還在工作、勞動、睡眠、休息,可以繼續講述他們的故事,也是在延續他們的生命。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外灘 的精彩文章:

一盞好檯燈的基本素養
這個日本小哥自製精釀可樂在 INS 爆紅,肥宅快樂水還能養生!

TAG:新外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