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PM2.5污染下降 居民預期壽命延長半年

中國PM2.5污染下降 居民預期壽命延長半年


  來源:科技日報


  細顆粒物(PM2.5)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已經被逐步認識到。中國在2014年年初發起了污染防治戰,2016年PM2.5大氣污染水平比2013年下降12%。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近日在北京發布的「空氣質量壽命指數」(AQLI)顯示,這一污染減少程度相當於中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延長6個月。


  全球75%人口生活在PM2.5超標地區

  由50個國家303個機構的488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評估》稱,2010年,細顆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氣污染居全球20個首要致死風險因子第九位,在中國則為第四。細顆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氣污染所導致的公共健康風險,比人們以往認為的更為嚴重,2010年在中國,室外空氣污染導致120萬人過早死亡以及超過2500萬健康生命年(1個人減少1年壽命為1健康生命年)的損失。


  「PM2.5污染的健康影響為何如此巨大?」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米爾頓·弗里德曼講席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格林斯通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主要原因是居住在污染地區的居民面對大氣污染無處可逃。「煙可以戒掉,疾病可以預防,但每個人不能不呼吸空氣,因而大氣污染對人壽命的影響比其他任何因素都大。當前,全球75%的人口,即55億人都生活在PM2.5超過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導標準的地區。」


  據悉,WHO的指導標準為PM2.5年均濃度10微克/立方米,而中國的標準是35微克/立方米。


  PM2.5濃度每增10微克/立方米,預期壽命減0.98年

  「空氣質量壽命指數」是將空氣中的PM2.5污染換算成對人們預期壽命的影響程度。該指數由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團隊研發,以兩份經同行評審的研究報告為基礎,將人們長期受大氣污染影響與預期壽命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量化,以幫助公眾和決策者了解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


  該研究發現,長期曝露在PM2.5超標的大氣污染中,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預期壽命將會縮減0.98年。


  重點地區污染濃度降幅高,當地居民獲益更多


  此次發布的「空氣質量壽命指數」顯示,亞洲發展中及正在工業化的國家受PM2.5污染影響最大。如能達到WHO指導的安全標準,印度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將延長4.3年,而我國可增加2.9年,即從76歲提高到79歲。美國還有約1/3人口生活在未達WHO指導標準的地區,若能達標,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人們的預期壽命可望延長一年。


  「中國應對大氣污染的努力是全球治污行動的一部分。」格林斯通說,中國的幾個重點地區污染濃度降幅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益處。如天津曾是2013年中國污染最嚴重的三個城市之一,其顆粒物污染濃度在2016年下降了14%,如果能夠維持這個水平,1300萬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將比2013年延長1.2年。河南省的大氣污染改善最為明顯,居民暴露在PM2.5污染的時間比2013年下降了20%,相當於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1.3年。

  「中國近幾年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已見成效。衛星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大氣PM2.5污染濃度下降了10%以上。更多新數據顯示,這幾年的污染降幅可能更大。」格林斯通說,「如果這個勢頭能保持下去,中國人將過上更健康、更長壽的生活。」


  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HEI)副主席羅伯特·奧基夫說,中國對空氣污染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應,帶來了巨大的公眾健康效益,因空氣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病例都有所減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八卦的起源撲朔迷離,古人類DNA研究或能提供線索
科學家將豬心臟移植狒狒體內:距實現異種移植進一步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