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遏制少年暴力還需對症下藥

遏制少年暴力還需對症下藥

1月15日,因轄區發生一名8歲女學生被兩名男同學(一名7歲,一名6歲)毆傷的惡性事件,甘肅省寧縣公安局、教體局就此事件調查情況發布通報。根據通報內容,事發學校寧縣和盛鎮楊庄小學校長和一名副校長被免職,寧縣和盛學區段姓主任被告誡約談,並責令作出深刻書面檢查。施暴兩學童的監護人被責令「嚴加管教」被監護人,並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等等。(1月15日檢察日報官方微信號)

從新聞角度來說,六七歲的孩子對同齡人實施暴力,這種事屢有爆出,已經不「新鮮」了。一個不「新鮮」的事件,卻能引發輿論關注和網友強烈反應,反映出公眾對青少年暴力事件低齡化的焦慮。

近年來,從官方到民間,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和社會幫教方面,是做了很多努力的。但少年暴力事件不「新鮮」的事實,說明應對青少年暴力事件低齡化仍然是一個社會難題。為什麼青少年暴力事件出現日益低齡化的現象?為什麼小小年紀卻會形成自私、殘忍、缺乏同情心的性格和心理?對於那些「辣手摧花」的青少年,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的效果到底如何?面對這些疑問,既有的努力還不能讓民眾感到十分滿意,特別是在少年暴力釀成悲劇的事件發生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診斷出問題出在哪兒,才能進行對症下藥的療治。其一,防範法治教育流於形式效果虛化。教育效果的檢驗,是不能僅僅通過搞沒搞過來判斷的。學校里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但出現了惡性事件,恰恰說明存在教育活動形式化、效果虛化的問題。單純地處罰人,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建立更科學、更有效、更準確的效果評估和考核機制,來防止法治教育的形式主義、應付主義。

其二,重視和破解師長和孩子間存在的交流瓶頸。當下,很多老師、家長和孩子們的交流存在「梗阻」。如果老師和家長根本就無法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和內心世界,那麼類似「嚴加管教」的責令也就只是「紙上談兵」了,根本無法落到實處。

其三,補上學校對校園暴力的管理和應對短板。學校和老師對校園暴力的萌芽能否在第一時間了解到,處理好,不僅是一個敏感性夠的問題,更是管理的問題。很多事件,如果在萌芽時就處理好,完全可以避免更大的悲劇發生。

其四,補強涉罪青少年幫教的短板。涉罪青少年幫教,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事情。刑法中雖然有未成年人犯罪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的規定,但涉罪未成年人收容教養卻沒能跟上近年來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快速前進的步伐。在青少年暴力犯罪呈現低齡化,學校和家長軟性約束管教效果難如人意的情況下,需要及時完善收容教養涉罪未成年人制度,引入科學的、專業的幫教手段,在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作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又一起少年暴力的悲劇發生,令人唏噓。但只有跳出個案來反思,才能更早日地做好治本的工作。

(來源:檢察日報 鄭博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重構自旋紋理的納米級的自旋波電路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