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到了中原就得喝茶:元代茶文化的發展

到了中原就得喝茶:元代茶文化的發展

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由於把乳酪、肉類作為主要食物,通常需要通過飲茶幫助消化,加之中外交通發達,外來茶品的引進,使元代的茶文化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面。

元代茶的生產和飲用雖然基本沿襲宋制,但飲茶方式和文化內容卻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首先,元代在茶飲習俗上發生了重大變化。上層社會沿襲宋朝的抹茶法,皇室所需茶葉仍以龍團鳳餅為主,繼續由貢焙生產進奉,只是宮廷皇族更喜歡的是加料茶飲,茶葉烹煮時可加進各種輔料。

其次,以香花、果品等入茶的飲茶習俗。利用茶葉的親異味性,使茶葉吸收花、果品的清香芬芳,這種方式加工製作的茶,不斷被普及飲用,是元代茶文化的一特點。

元朝吸收中原原有的一些鎢茶方式,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形成具有蒙古特色的茶飲品。這種茶飲既可飲用,又可食用,不僅受到蒙古貴族的歡迎,而且還流傳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元代茶文化。

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到了元代人飲用的傳統的和新發展的茶品種。金子茶:「系江南湖州末茶。」即王禎《農書》所記末茶。

圖1:《飲膳正要》

范殿帥茶:「系江浙慶元路造進茶芽,味色絕勝諸茶。」《元史》卷九四《食貨志二》,亦稱「范殿帥茶」。

燕尾茶:「出江浙江西。」這是熊蕃所指茶芽中的第三品「中芽」。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茶芽有數品……次曰中茶,乃一芽帶兩葉,號一槍兩旗。」一槍兩旗,形似燕尾,故名。

玉磨茶:用上等紫筍與蘇門炒米各50斤,篩凈後一同拌和,入玉磨內磨成茶。炒米是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喜愛的方便食品,可見玉磨茶是北方游牧民食物與南方飲物結合的一種宮廷飲料。

炒茶:「用飯鍋燒後,以馬思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而成。」「馬思哥油:取凈牛奶子,用打油木器不停捶打,取浮凝者為馬思哥油,今亦云酥油。」炒茶是元代蒙古皇帝專用的奶茶,是今蒙古人喜歡的奶茶的前身。

此外,還有紫筍雀舌茶、川茶、藤茶、香茶、蘭膏、西番茶等18種茶葉。

與友人相處時,待客常常以茶助興,這已成為元朝時一種生活禮節,迎客送茶,餞行送茶,也用茶葉當作禮物互相饋贈。

民間元代人風靡用沸水直接沖泡的方式喝茶,飲茶時還常與飯食、酒、瓜果等相伴,這在很多詩句中都可以看到。

元好問在《野穀道中有懷昭禪師》有云:「廣湯翻豆餅銀絲滑,油點茶心雪蘂香。」

廣周權在《訪友》中說:「從容飯雕胡,屢淪粟粒茶。」

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一百首》中寫道:「營盤風軟凈無沙,乳餅羊酥當啜茶。」

元代雖然屬於少數民族統治,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還在,煎茶法在一些文人雅士之間仍有保留,而掃雪烹茶這種文人雅士心目中的風雅之事,也依然流行。

元代的名茶雖然與宋代大體一致,但其制茶工藝發生了一點變化,茶從宋代的華麗精緻中回歸自然簡樸,茶具也有了脫胎換骨之勢,從宋人的崇金貴銀、誇豪鬥富的態勢進入了一種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茶具藝術境界,對茶具去粗存精、刪繁就簡,為陶瓷茶具成為品飲場中的主導潮流開闢了歷史性的通道。

元代茶具,倡飲散茶,唐宋以來的炙、碾、羅、煮等造茶器具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是,由於朝廷貢茶未廢團餅,抹茶法在上層社會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間,因此,一些前朝茶具依然在使用之中。

喝散茶,節省了備茶過程的許多繁文縟節,也大大簡約了所需茶具。元代人已開始將採摘和加工茶葉的器具排除在茶具之外,此時常用的僅有執壺(貯湯沖泡)、高足杯(碗)、盞、盞托、碗(飲具)、蓋罐(貯茶具)等。

在元代人的文學作品中,偶爾還能見到描述烹點末茶和使用唐宋茶器的詩篇。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子孫,精通漢學,愛茶。他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中寫道:「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玉杵和雲春素月,金刀帶雨剪黃芽。」「紅爐石鼎烹團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建溪茶(武夷產餅茶)的無限思慕之情,以及對昔日烹點新茶場景的美好回憶。詩中出現的「碧玉甌」「黃金碾」「玉杵」「紅爐」「石鼎」等均是烹點末茶的茶具。

山西大同西郊,元代道士馮道真壁畫墓中出土的《童子侍茶圖》壁畫是反映元代民間飲茶習俗的重要文物證據。壁畫描繪一個頭梳雙髻、身著袍服的童子在庭院中奉盞(帶盞托)侍茶的場景。童子身後左側的桌上是備茶的一應茶具,有成疊扣放的瓷盞、疊放的盞托、沖泡茶湯的大碗、貯放散茶的蓋罐等。這一場景與宋、遼壁畫墓中的備茶圖明顯有別,往日習見於宋、遼人茶室中的加工、烹點餅茶的器具如碾、羅、風爐、湯瓶等均不見蹤跡。

圖2:《童子侍茶圖》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並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漢代的婚姻到底是什麼樣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薄葬之風為何盛行於世?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