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時跟一個國家打了一仗,還把國王擄回了明朝
作者:金陵物
本文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字數:1893,閱讀時間:約5分鐘
公元1405年,鄭和開始了七次下南洋之旅,這個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宦官,從此以一種十分另類的方式彪炳史冊,成為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如今,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眾說紛紜,其實無論是何目的,至少在宣揚國威上鄭和做得十分成功,
而著名的錫蘭山之戰更是替大明王朝大大的長臉,
好好教訓了膽敢挑釁大國權威之輩。
錫蘭山國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地處印度半島南端,橫亘在印度洋北側,是今天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之間的交通要道。
在大航海時代,
錫蘭山國作為中轉和貿易的交匯點,在列國之間扮演了重要作用。
比如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全部經過錫蘭山國,由此可見其位置重要性。
利用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錫蘭山從中獲取了相當大的利益,他們劫掠商旅、攫取保護費,「諸番皆苦之」,成了海上一霸。就是面對這樣的地頭蛇,鄭和付諸武力行動,爆發了錫蘭山之戰。
公元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正是在此過程中錫蘭山之戰爆發。
其實在前兩次下西洋的時候,鄭和就和錫蘭山國王打過交道,第一次,錫蘭山國王就像對待其他各國使臣一樣,向鄭和索要財貨,鄭和毫無準備,只好避其鋒芒。。
因此,在第三次下西洋之前,
朱棣和鄭和就決定以布施的方式,「賜錫蘭山國王」,
即一方面賞賜錫蘭山王金銀寶器、綢緞茶葉、香爐花瓶、燈燭織金等物,另一方面向當地寺院布施,其實就是決定花錢買平安,交保護費。
鄭和到達錫蘭山國後,國王亞烈苦奈兒派兒子前來迎接;鄭和則將船隊留下,
自己率領2000左右近衛隊上岸和國王之子會面,也就是商討賞賜財貨的事情。
不過這次會面進展得相當不順利,或者說亞烈苦奈兒是早有預謀,
就在鄭和上岸不久,亞烈苦奈兒即派遣五萬士兵包圍鄭和船隊,
並且「伐木拒險,絕和歸路」,讓鄭和的士兵沒法回援,這就拉開了錫蘭山之戰的大幕。
船隊遇襲,退路被斷,沒有補給、沒有援軍,鄭和和他的軍隊處於絕境之中,他別無選擇,只能富貴險中求,發起絕地反擊。
鄭和一面派人從小路回船隊報信,要船隊「以死力拒之」;
一面當機立斷,率領兩千近衛隊直接殺向錫蘭山國首都康提。
圍魏救趙,攻其所必救。
果然,空虛的康提城毫無準備,鄭和大軍不費吹灰之力即攻進王宮,
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王后、大臣。
拿下康提城後,鄭和毫不鬆懈,一面嚴加看管這些王公貴族,一面加緊城防,死守城池。
當王宮淪陷的消息傳到圍攻船隊的五萬將士耳朵里的時候,這五萬兵馬急忙回師救援。五萬敵軍連攻六日,康提城紋絲不動,
不過鄭和的情況並不好,時間拖得越久自己就越危險。
於是在堅持了六天後,鄭和以亞烈苦奈兒為人質,率軍突圍,一路殺一路退,靠著這兩千精兵強將的奮勇衝殺,鄭和順利回到船隊。當然,
同時帶回來的還有錫蘭山國的國王亞烈苦奈兒。
1411年,亞烈苦奈兒被送到大明,朱棣並沒有殺他,而是讓錫蘭山國再另立國王,向世人宣告了大明王朝「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信念。
錫蘭山之戰鄭和以絕對質量上的優勢,打敗了依靠數量優勢的敵人,
後世對於這場大戰的記載不甚明了,比如關於戰爭起因就有不同說法,
中國的記載是亞烈苦奈兒「貪暴」,咎由自取。
而錫蘭山國方面的記載則是鄭和貪婪,欲將錫蘭山國佛寺內的佛牙據為己有,從而發動了這場戰爭。
另外在錫蘭山之戰前夕,
鄭和還在錫蘭山佛寺樹立了《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1911年的考古發現讓這個石碑重見天日,立石碑的過程已經不見於史籍記載,不過從碑文中我們可以發現,樹立石碑的目的是祈福「人舟安利,來往無虞」。
同時鄭和船上人員信仰不同,
因此碑文中包含了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教義,
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也有人認為,在錫蘭山國土上樹立起這塊刻有明朝年號的石碑,是對國王權威的一種挑釁;而且鄭和抵達錫蘭山國的時候正值其國內內戰,如此龐大的船隊和精良的明朝士兵必然引起了亞烈苦奈兒的猜疑,從而促進了戰爭的爆發。
當然,這種結果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明軍雖然人數處於劣勢,但鄭和的這兩千多人大多是靖難之役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百戰之師,
比如包括朱真、張山、田永、張林等等在內的明朝將士都參加了這次戰爭。
反觀錫蘭山國的五萬士兵,他們和明軍比起來無疑是烏合之眾,錫蘭山國人口不多,軍隊多是形形色色的僱傭兵,人員混雜不團結,無論是裝備還是戰術水平,都無法與明朝的百戰之師相提並論。
百年後,
我們甚至可以把錫蘭山之戰,看作是中國歷史上首次遠洋登陸作戰。
當然,這是一次軍事上後發制人的戰爭,
鄭和雖然有收拾海盜的經歷,但是在到達錫蘭山國之前,他是沒有劫掠其國王回中國的想法的。
至於引誘這場戰爭的是鄭和的貪婪還是亞烈苦奈兒的貪暴,後人就無法知曉了。
貨棧新品上市!
(猛戳下圖,進入貨棧首頁可見)


※落難時的一碗粥,讓朱元璋做出了一個影響後世幾百年的決定
※在古代欠錢不還會有什麼樣的下場?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