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投降,黃權被善待妻兒,此人卻讓曹操失望,曹丕恨之入骨

同樣是投降,黃權被善待妻兒,此人卻讓曹操失望,曹丕恨之入骨

黃權,本來是劉璋部下,先後投降劉備、曹丕。于禁,本來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後來卻投降關羽。可是同樣是投降,世人為什麼說于禁投降是晚節不保,而黃權投降卻沒有人苛責他呢?


投降情況不同

黃權投降,是因為他奉命駐守江北,防範曹丕,當劉備兵敗夷陵,黃權軍與劉備的聯繫被切斷,無法追隨劉備,又不想投降於東吳,為了保全將士性命,才被迫投降的魏國,而且黃權已經盡到了作為臣子的本分,曾多次之言勸諫劉備,劉備直接把黃權調到江北,黃權也沒有因此怨恨劉備,依然認真的執行劉備安排的任務。黃權投降是因為劉備一意孤行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世人自然不會怪他了。

可是于禁投降,卻沒有盡到作為臣子的本分,直接三萬餘人投降關羽,給魏國帶來巨大損失,襄陽、樊城危在旦夕,于禁失敗是因為拒絕了龐德的正確建議,又有寧死不降的龐德與他對比,自然襯托出於禁的形象差勁了。


雙方君主態度不同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三國志

黃權投降魏國以後,有關官員按照法律,已經收押了黃權的妻子和兒女,先主劉備卻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依然和往常一樣善待黃權的妻子和兒女。

「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三國志

黃權本人面對曹丕不僅表現的不卑不亢,還維持了劉備的名譽,他說:「臣過去受到劉備的知遇之恩,不可能投降打敗劉備的東吳,想要回到蜀漢卻被斷絕道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投降你,況且我是敗軍之將,能夠免去一死已經是很幸運的事情,哪有什麼可以羨慕古人的地方呢?」

作為當事人的劉備都認為黃權沒有辜負自己,其他人自然不會因為黃權降魏而苛責黃權了,黃權雖然最終成為魏臣,其主要事迹還是勸諫,與徐庶一般,並沒有為魏國出謀劃策,本質上還是漢臣。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

于禁投降關羽以後,曹操感到非常遺憾,唉聲嘆氣了很久,感嘆道:「我了解于禁三十年,怎麼面臨危險身處危難時期的表現,反而不如龐德呢?」可見,曹操對於于禁的變節,感到深深的失望和遺憾。

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三國志

如果說魏武帝曹操對於禁的態度只是失望和遺憾,魏文帝曹丕對於禁的態度則是厭惡和仇視了,孫權將于禁遣送回魏國之後,曹丕表面上並沒有怪罪于禁,還冊封他為安遠將軍,實際上卻派人在曹操的陵墓房屋中畫上關羽打敗於禁軍,龐德怒視關羽,于禁降服於關羽的樣子,于禁去祭奠曹操的時候看到了,感到非常慚愧,急火攻心病逝。

于禁的主公都對於禁投降而感到失望,于禁本人也於心有愧,羞慚而死,本著尊重當事人的態度,世人自然會跟著責備于禁了,況且於禁身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深受曹操信任與賞識,現在居然如此貪生怕死,辜負曹操的信任,實在無法讓人原諒。


于禁曾經賣友求榮

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三國志

昌豨是于禁的好朋友,他背叛曹操起兵以後,曹操派遣于禁討伐昌豨,昌豨因為和于禁是朋友關係,不想和他兵戎相見,直接拜訪于禁宣布投降。眾將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了,應該遣送給曹操,于禁卻說:「你們不知道主公的命令么?包圍以後再投降的不赦免。遵守軍法執行命令,這是對待上級的禮節,昌豨即使是我的好朋友,怎麼能夠為了他失節呢?」就這樣把自己的好朋友殺了。他其實完全可以把昌豨交給曹操處理,赦免不赦免是曹操的事情,可是他卻不顧朋友情誼,直接殺了昌豨,難道不是賣友求榮么?他這樣做,雖然得到了曹操的賞識,卻使得世人對他的印象極差。

如果沒有之後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誇讚于禁大義滅親,可是當他被關羽包圍,不但沒有以死明志,而且直接投降關羽,這時候,于禁的「節」去哪了?這不是直接打臉么?于禁是多麼的虛偽呀!昌豨投降,尚且是因為于禁是他的朋友,于禁投降的卻是曹操最大的對手關羽呀!昌豨如果泉下有知,一定感嘆交錯朋友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亭殿閣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諸葛亮真的是一個太過謹慎,不敢冒險的人?
戰國秘史:齊閔王之死背後的真相,落地鳳凰不如雞,可嘆自不知!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