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我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享年93歲

我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享年93歲

據光明日報1月16日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作為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于敏院士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926年,于敏生於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新中國成立兩年後,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1965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帶領小分隊趕往華東計算機研究所。為了儘快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台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喂水。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後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後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後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後,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西北。

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主要榮譽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榜單揭曉,89歲高齡的核物理學家于敏院士捧得象徵科技終身榮譽的2014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錢學森鄧稼先等人被掛在教室里勵志用時他卻長時間屬於保密人物,這就是他的水平和貢獻。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而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速度之快讓許多國家認為這是個奇蹟。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于敏頒獎。

2015年2月27日,于敏獲選「感動中國2014年度十大人物」。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得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軍事 的精彩文章:

大片既視感!96式主戰坦克掩護步兵攻擊「敵陣」
加拿大表彰最後一位在世的「風語者」,印第安密碼日軍無法破譯

TAG: 環球時報軍事 |